陈 豪
成都市武侯区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
陈 豪
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院,四川 成都,610041。
长久以往,体育改革在不同的地区以不同的形式进行着,放羊式体育教学、学生体质健康、体育课地位提升等重点问题仍有待解决。本文采用文献资料、访谈、逻辑分析、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武侯区体育教育教学改革进行研究。旨在找出武侯区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特点及不足,为我国其他地区解决放羊式体育教学和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的问题提供借鉴,促进体育课的地位得到提高。研究表明:武侯区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从体育课时数出发,完善了体育课程设置、丰富了体育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等基础体育,具有创新性、坚定性、科学性、自主性等特点;经过三年改革,解决了武侯区放羊式体育教学和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的问题,提高了体育课的地位。
体育教学;教学改革;体质健康
2000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和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1],并于2001年9月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新课标的颁布实行给中小学体育教学带来了很多全新的理念,但是也给体育教师带来了很多困惑,不知体育课到底该上什么。一时间,全国大范围的出现“放羊式”的体育教学。如今“放羊式”体育教学现象在全国范围类仍旧普遍存在,同时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体育课被语数外等课程占用的现象也十分普遍。与此同时,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连续多年下降,俨然已成了严肃的社会问题。如何提升体育课的地位、有效解决“放羊式”体育教学、提高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已成为每个体育工作者和部分社会人士关注的焦点。
以武侯区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体育课时数、体育课程设置、体育大课间及体育课外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武侯区红牌楼小学为调查对象。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成都体育学院图书馆查阅中文全文期刊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等文献资料库以及利用百度搜索引擎获得文献资料;根据相关文件政策,了解目前国内体育教学改革、体育教学的现状及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
1.2.2 访谈法 对红牌楼小学体育教师、体育分管校长及部分学生家长进行访谈,了解武侯区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情况及改革对学生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学习情况的影响。
1.2.3 逻辑分析法 分析成都市武侯区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优缺点,为其他地区体育教育提供借鉴,推动我国体育教育教学的发展,解决放羊式体育教学和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等问题。
1.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软件,将近5年红牌楼小学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数据进行归纳、整理。
2.1.1 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 许良在《新时期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现状思考》[2]中,调查了全国21个省市区的中学333所,小学107所,共计437所学校。调查的一个结果显示:高中体育课开课情况为3节/周的占5.17 %,2节/周的占94.83 %;初中开课4节/周的占9.23 %,3节/周的占26.91 %,2节/周的占63.86 %;小学开课4节/周的占38.46%,3节/周的占42.31 %,2节/周的占19.23 % 。此结果表明中学体育课以两节为主,小学体育课主要为2—3节;对体育课上课情况调查显示体育课及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被“挤占”、“挪用”和“虚设”的现象仍比较普遍,学校体育的实际地位不高。
表1 体育课开设时数一览
2.1.2 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 马德浩、季浏[3]对1991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结果进行整理研究得出:我国汉族中小学生的肺活量、速度素质、爆发力素质、耐力素质整体呈下降趋势,中小学生力量素质先上升而后下降,肥胖率、视力不良检出率呈上升趋。
2.2.1 武侯区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容 武侯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武侯区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4]第三条规定要求开展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其内容主要为三点,(1)对体育课时数进行了严格规定,要求在2015至2018年使得小学、初高中起始年级全面实行每天一节体育课;(2)对体育大课间做出严格要求,学校每天上午统一安排至少30min的大课间活动;(3)对体育课教学和“体育课作业”做出要求,丰富体育课程的内容、优化体育课的教学形式,布置体育课的家庭、寒暑假作业,保障好“每天锻炼大于一小时”活动质量。
2.2.2 武侯区体育教学现状 武侯区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及其最大亮点是对体育课时数的严格要求。现阶段,五节体育课是武侯区中小学的标配(初高中低年级);各个学校也积极的开展学校的特色体育活动、积极进行课程创新与特色课程建设、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以红牌楼小学为例,除了标配的五节体育课,还具有体育社团活动、武术、足球等特色体育课程。除此外,还创新性的构建了体育大课。其大课模式为1、2低年级学生按项目进行特色体育课程,3年级以上的小学高年级,以年级为单位,4个班级集中进行授课。授课内容以体育游戏为主,在保证负荷量的情况下,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塑造其人生观、开发其智力。笔者发现,小学高年级的大课纪律不仅不差,反而比小课纪律更好、效率更高。究其原因得出:
(1)大课的组织形式及课程内容具有吸引力。
(2)同学们具有竞争意识,在上课的同时班级与班级之间也在进行比较、竞争。
(3)老师的组织措施和方法恰当。
该校的大课间分为两类。一类为室外的大课间,进行完广播操后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锻炼,锻炼内容有跳绳、踢毽、跑步等。另一类是雨雪雾霾天气进行的室内操。大课间组织形式与内容多样,深受学生喜欢。
2.2.3 武侯区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为了对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和锻炼效果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我国制定颁布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5],每年各大中小学对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以此来反映我国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笔者对武侯区红牌楼小学近5年的体质健康测试数据进行分析,以此寻求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对学生体质影响。
图1 红牌楼小学2013—2017年体质健康数据分析图
*数据来源: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红牌楼小学学生体质与健康测试数据
对数据图表(图1)进行分析发现2013年—2014年,红牌楼小学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优秀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良好率大幅度下降、不及格率有一个小幅度的上升,而及格率出现大幅度的上升趋势,这表明很多优秀、良好的学生体质变差,才会导致这样的曲线图产生;2014年—2017年,图表走势逐年上升,体质健康测试的优秀率逐年增加。该校的不及格率经过一个小幅度的上升期之后出现下降趋势,良好率在40.0%至50.0%左右来回波动,表明经过三年时间,更多的学生的体质由及格边缘成长为优良。可见武侯区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实施之后,对学生体质健康影响的重要性。
通过对1至6年级的数据分析发现,近3年来6年级学生的优秀率总体较低全校平均水平并有持续下降的趋势,不及格率高于全校平均水平并有上升的趋势(对比图1、图2),2017年的测试数据变化最大,相对于上一年,其优秀率、及格率分别下降了5.14%、7.55%,良好率与不及格率分别上升了12.26%和0.43%,及格率的下降大于优秀率的下降和不及格率的增长,表明更多学生的体质变得良好。在严格执行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发生此类现象,说明6年级的同学除上课外的体育锻炼时间相比于低年级同学是不足的。其原因可能是六年级学生面临升学,学习压力大,忽略了身体锻炼。建议加强六年级同学的锻炼意识,增加其体育课的负荷强度。
图2 红牌楼小学六年级2014—2017年体质健康数据分析图
*数据来源: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红牌楼小学学生体质与健康测试数据
2.3.1 武侯区进行改革的必要条件 (1)社会大背景。近十几年来,放羊式体育教学在全国大范围内盛行,同时全国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全面下滑,如何改变这样的局面,成为了一个难题。成都市武侯区同样面临这样的困境,那么想要有效的提高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改变放羊式体育教学,进行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就势在必行;(2)教育者思想意识的转变。在进行任何的改革之前,必定有两个不同的派别——保守派与改革派。武侯区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实行近3年,仍旧能看到部分学校的管理人员不太重视体育课。和他们的谈话中可以发现体育课对其来说只是副课,语、数、外才是学生升学必须要学好的主课。而不同意进行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老师们认为,体育课的增加,必然会影响学生的文化成绩。而武侯区最终能成功实施改革,是因为很大一部分人意识到体育课的重要性,最终结果也表明,体育课增加并没有导致学生的文化课下降,更多的孩子能够在快乐中进行学习;(3)地区政策的基本保障。国家对体育教学有一系列的文件、政策约束,但是取得的效果不佳,一个原因是基层单位在实施过程中未能准确的去实施。武侯区在实施改革之际,开展了体育工作会议,制定并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武侯区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武侯区在改革中就有了基本的政策保障。《意见》第三条对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做了明确规定:开展体育教育教学改革。
2.3.2 武侯区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特点 在全国范围类有很多地区进行了体育相关的改革,其内容大多围绕中考的体考加分、教学目标、教学大纲、体育课程设置等,在体育课时数上要求做到每天一节体育课在全国范围类实属首创。同时在应试教育背景下的今天,也是对传统教育的一个挑战,可以说武侯区的改革是非常胆大的!
《意见》指出要实施体育工作定期考评。对成绩突出的学校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落实差、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三年下降的学校和责任人,在教育工作评估和评优评先中实行“一票否决”,由此表现出此次改革的坚定性!外在条件的约束使得各学校争先发展学校体育,同时也全面推动了改革的进行。不论从政策条例还是学校开展,都有着严格要求,同时也充满着自由!各个学校能够因地制宜,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特色体育课程的开展和学生体育社团的组织,没有要求每个学校必须做什么内容、必须进行什么项目,各体育老师也能充分发挥所长,在改革中发光发热。
2.3.3 武侯区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总结 (1)专门的人做专门的事。武侯区部分小学分管体育工作的校长为其他学科出身,在管理体育工作的同时也会负责自己学科工作的管理。这样造成一个弊端是:体育课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副科,在管理工作中更偏向于本学科的工作管理。学校体育组想要进行体育的相关工作就比较困难,如代表队训练、体育器材的添置、体育工作的组织等。因此,在体育教学改革中,要尽量的做到安排好专门的人做专门的事,这样不仅能够使得人员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还能使学科得到更好的发展;(2)思想转变。虽然专人专事是最好的安排,但由于体育资源、人才的不足,很多时候不能做到专人专事,这时候对于管理人员、体育从业人员的思想培养就尤为重要。只有改变了体育部门管理人员的思想境界、从业人员的思想作风,才能从本质上促进体育教育教学的改革,使其得到落实。因此,要及时的组织学校领导和体育老师培训,使“体育课是基础课”的思想加深在他们的头脑中,以此来推动体育教学的发展;(3)传统体育课程较为枯燥,及时的进行体育课的创新尤为重要。体育教学的创新不仅能够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增加教学课堂的趣味性,还有利于学生养成喜欢运动的好习惯,对学生终身体育有着深远影响。卢梭在《爱弥儿—论教育》[6]中说过,体育教育应当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遵从学生的天性。那么学生的天性是什么?玩!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一个枯燥的教授与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接收效率很低,老师的教授效果也不佳,体育课的创新就必须进行。除了体育游戏、趣味田径的推广与学习,体育教师还应该积极的开动头脑,改变教学模式,抓住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们在玩耍中进行体育锻炼,在趣味中进行身体素质的提高;(4)体育课对培养学生的心理、思维及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除了身体练习,体育课还有一个语、数、外等课程达不到效果,即是能够培养学生团结友爱,对其心理、思维能力进行改变,增加其社会适应能力。语数外等室内课程,学生1人1桌1椅,很少交流,相互之间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在这些课堂上,想要培养学生团结友爱是很不容易的。而这一点,只要体育老师稍加改变,体育课堂就能轻易的做到。以红牌楼小学体育大课为例,其组织形式是以年级为单位、班级为小组,这样的组织形式和体育课堂模式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相互间的团结友爱精神就容易培养起来了。在大课上,一个班级要共同思考如何才能更快更好的完成某个体育游戏,整个班级的人的思维在不停的碰撞,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思维能力肯定得到很大的提升,因而促进学生心理的发展。由于相互间的交流学习、人与人之间打交道,小学生这个群体之间的适应性自然就提高了。
2.3.4 武侯区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对体育课地位提升的影响 武侯区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对体育课地位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体育课地位不高是全国范围内存在的普遍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重视,这一局面正在缓慢的改善。如何有效的提高体育课的地位是所有体育工作者正在摸索和想要解决的问题。随着武侯区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全面开展,对该区体育教师来说是一针强心剂。改革对体育课时数的严格要求,打破了每周2.3节体育课并时常被语数外占课的尴尬局面,使体育课由可有可无的“副科”转化成不容占课的“主科”。改革对体育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及体育课程设置、体育教学方式等的严格要求,使得更多的基层体育老师能够在这次改革中发挥自己所长,将趣味体育教学融入到传统体育课中,小孩子爱玩爱动的天性在运动中得到释放,使得孩子们也更加热爱体育课。根据孩子的课堂反应以及家长的反馈,孩子和家长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武侯区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得益于基本的政策保障和政府管控以及社会思想意识的转变。改革从体育课时数出发,完善了体育课程设置、体育大课间、体育课外活动等基础体育活动,对小学学生体质状况改善起到了关键重要作用,使得学生体质得到提高。武侯区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具能够因地制宜,具有坚定性、创新性、科学性、自主性等特点,解决了全区放羊式体育教学的问题,提高了体育课的实际地位。
[1]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 许 良.新时期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现状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 2012,96~99.
[3] 马德浩,季 浏.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中存在的问题、致因及其对策[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7,182~188.
[4] 武侯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进一步加强武侯区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EB].http://www.cdwh.gov.cn/index.php/?cid =207&tid= 70068&tn=6,2014~12.
[5] 教育部.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EB].2014~7.
[6] 卢 梭.爱弥儿论教育[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06.
Research on the Reform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Wuhou District of Chengdu
CHEN Hao
Postgraduate School of Chengdu Sport Institute, Chengdu Sichuan, 610041, China.
In the past for a long time, the sports reform in different areas in different forms, the sheep type sports teaching, the physical health of students, improve status of physical education, key issues remain to be solved. This article USES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interview, logical analysis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methods, the study of sports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in wuhou district. Wuhou district sports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to find ou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hortage, solve the sheep type sports teaching for other areas in China and serve as a reference of the decline of the physical health of teenagers, improve physical stature. Research shows that: wuhou district reform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from PE class hours, perfect the sports courses, enriched the big recess based sports,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innovative, firmness and scientific nature, autonomy; After three years reform, solve the wuhou district sheep the type of the decline of the sports teaching and adolescent physical health, improve the posi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Physical health
1007―6891(2019)02―0123―04
10.13932/j.cnki.sctykx.2019.02.30
G807.2
A
2018-12-14
2019-01-07
成都体育学院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kjc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