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中如何激发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

2019-05-08 03:16吴俏华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9年6期
关键词:意识小学生同学

吴俏华

【摘 要】有研究表明,社会服务意识是可以通过培养而激发和建立起来的,因此,社会服务意识必须从早从小培养。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我们要打破以往侧重于课堂说教的方式,应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体验、领悟社会服务的意义,由此激发他们的社会服务意识。

【关键词】学生社会服务意识培育的重要意义;开发激发学生社会服务意识的综合实践主题活动;完善小学生社会服务活动的评价方式

一、学生社会服务意识培育的重要意义

服务就是“为他人做事,并使他人从中受益”。因受商品经济利益价值观的影响,现代人普遍都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甚至出现了很多唯利是图、利益至上的诈骗行为,造成了人与人之间没有了信任,民众社会责任感薄弱。重视对小学生社会服务意识的培养,对激发小学生的社会服务行为、提高其公民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组织激发学生社会服务意识的综合实践主题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近年来国家教育部重点设置的新课程,是基于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为特性的一门新课程。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我们要打破以往侧重于课堂说教的方式,应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体验、领悟社会服务的意义,由此激发他们的社会服务意识和兴趣。

开发出符合小学生年龄认知特点的社会服务综合实践主题活动,能提高学生的活动参与度。

(一)主题开发的原则

1.基础性原则。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很多孩子的生活劳动能力还在学习和积累阶段,他们活泼好动,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高,但是他们思想简单,知识面窄,接受能力及服务能力都有限。所以,我们的社会服务主题活动要先从基础做起,循序渐进,由淺入深。

2.就近性原则。在社会服务意识的培养当中,胆怯、害羞心理对服务的自信心影响很大,如果服务者在服务中不能克服这种心理障碍,会造成对服务行为的不敢、抗拒和反感。所以,社会服务主题活动地点不宜太远,要选择就近的场所进行活动,既保证了活动的安全,也便于长期、普遍的开展。

3.自愿性原则。无论老师设计的社会服务活动多么的有趣和有意义,都不能强硬性的要求学生去完成活动任务,因为一切被强迫的行为都不会收到好的效果。我们在主题活动设计时,都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活动的时间、内容、方式。当学生在“我想这样做”的轻松、愉快心情下去进行服务活动时,他们才会从心里接受服务的行为,从而认同、喜欢服务的行为。

(二)主题开发的资源

1.学校资源。一提到社会服务的资源,很多人都只想到了走出校园去找,其实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地,学校的资源也是可以被很好地利用起来的。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到大学毕业的16年里,在学校的时间很长,每个学生与同学、老师的相处中,早已成了班级、学校的一份子;而且一个班级、一个学校都是社会的缩影。其实有人的地方就需要服务——班级的卫生需要有同学打扫,电器的开关需要有同学管理,低年级的同学需要有高年级的同学帮忙抬餐具,学校门口每天早晚需要有同学值岗,专用场室的器具需要有同学负责整理……学生的这些劳动都是无偿的在为同学服务。很多时候,这些服务被老师指派给了少部分的班干部名下,我们把它看成了就是少部分人的理所当然的事情,也很少去感谢这些在默默付出劳动的服务者们。所以,我们应该把学校的资源最大化的开发利用,让学校成为社会服务意识激发的重要基地。

2.家庭资源。在学生的习惯、意识养成过程中,除了学校的教育外,家庭教育的作用同样重要。但很多家长认为,家人之间并不存在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所以使孩子都觉得父母长辈为他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应该的,造成了孩子对长辈没有感恩之心,家庭责任感薄弱。其实,家庭是孩子离开学校后最安全也最接近社会的学习场所,每个家庭都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成员间的相处、服务关系,对学生的人生观、社会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家庭的资源,让学生从“为家人服务”开始去激发社会服务的意识。可以采访家人对服务的理解、调查家人对服务的需求、制定为家人服务的计划、请家人对学生的服务质量进行评价。

3.社区资源。学校、家庭都是学生熟悉的环境,熟悉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克服胆怯心理,但学生都比较喜欢具有新鲜感和挑战性的事物。而且我们今天所做的教育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走入社会,所以在安全的范围内要尽量整合社区资源,开发出学生喜欢的社区服务活动。

三、完善小学生社会服务活动的评价方式

2018年广东省教研厅关于印发《广东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办法(修订)》的通知。其中第三部分评价内容:思想品德。主要考察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爱党爱国、理想信念、责任担当、热爱集体、遵纪守法、诚实守信、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重点记录学生参与党团活动、集体活动、社团活动、公益活动和志愿者活动的内容、次数、时间。从文件可见,公益活动和志愿者活动已经成为了评价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内容,是考察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因此,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应该完善好社会服务活动的记录评价,在评价中体现活动的重要意义。

小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是随着学生的心理、行为的不断强化而得到激发的。社会服务作为一种实践行为,其意识的激发应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不能只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说,更要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去实践。让学生对社会服务真正做到意识上的深度认同,最后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安桂清.社会服务实施质量的提升——美国服务学习优质实践标准的启示[J].中国德育,2018(02)

[2]刘玲.中小学如何开展社会服务活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社会服务”主题解读[J].人民教育,2018(Z1)

猜你喜欢
意识小学生同学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