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例谈

2019-05-08 03:16黄博丹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9年6期
关键词:大街王维指向

黄博丹

传统教学中,有部分教师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如: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等,毫无价值,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问题空泛、难度大,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提问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作答。提问没有新意,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问,“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读出什么情感?”长此以往,让学生生厌。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了。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按照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应考虑学生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准他们的兴趣点发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在一线的教学工作与教研工作中,笔者不断尝试,不断经验,归纳出以下几点较为有效的策略:

一、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设置“障碍”,让学生遭遇“冲突”。当学生尝试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一课的教学中,学生们已掌握诗歌大意,却无法把握送别诗中那种至深至真的情感。

师:课文的配图中描绘了李白远眺的这一场景,画中的李白背对着我们,你能想象一下李白此时的神态吗?

生1:我想李白此时肯定眼里饱含热泪。

生2:他可能紧锁眉头,眼神失落地望向远方。

……

在这样的想象中,孩子们的思维出現了不同的方向与角度,每个人对于文字的感觉不同,自身生活经验不同,对于这首诗歌情感基调的感受也便不同,这便是矛盾。这样的矛盾点,最能激发孩子们讨论与深究的兴趣。课堂上的一部分孩子显然出现了疑惑,望着我,情不自禁地问:“李白到底是怎么样的神情呢?”顺着这样的疑问点,我又继续问学生:“再读读这首诗,在字里行间你是能找到答案,还是会发现其它疑问之处?读完后可以互相交流。”学生带着自身感兴趣的的疑问点再去读,更有目标性,也更有深度。

在自由讨论中,孩子们的问题一个接一个,而且个个都指向教学的难点,指向诗歌中的情感体悟。

生1:“孟浩然去扬州干嘛呢?被贬还是上任?”

生2:“老师,烟花三月这样浪漫的景色描写是不是能代表作者当时的心情?”

……

师:孩子们,一切景语皆情语。让我们读一读这首诗前两句写景的句子,想象一下“烟花三月”的情景,在这样的景色中离别,会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当我们最后齐读全诗时,整个教室的气场与开课前截然不同。这,应当就是所谓的“入境”,真是“一问解千愁”啊!

二、创设情境,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会感觉这样的提问索然无味,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妨碍思维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迫使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就能引导学生开动脑筋。

比如:《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文的教学。

师: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的是什么?(谈不出)

2.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到外求学(板书华山东边是家乡,西边是长安),他这一别就是两年。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王维整整两年没有与亲人相见啊!再读读这句话。相信你现在一定能读出王维的感受。(指名读)

问:还有哪儿让你有新的感受?

多媒体课件随即播放: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生:我感受到了大街上很热闹。

师:你来说说这热闹的景象。

师:我看到他们兴高采烈的模样了,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指名读。

啊!大街上可真热闹呀!

师引读: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三、整体构思,分层设计,化难为易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性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人,环环相扣地问,逐步引导学生思维的纵深发展。

在教授《给予是快乐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两篇现代文时,在预习自主提问的环节,我发现很多孩子提问的方向还是跟文本的中心有所偏离,提问的方法依然有所欠缺。

首先,两篇课文都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质疑“谁给予了谁什么?”“这是怎样的一座生命桥?”从题目入手,往往都能直指课文内容。从浅层质疑开始,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人物关系,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其次,从题目质疑,除了指向课文内容,还可以指向中心思想、指向情感体悟进行提问。比如:学生会问“给予为何是快乐的?”“是什么架起了生命的桥梁?”这样的问题就可以引向文本的中心,孩子们从字里行间,交流讨论,就可以一步步地走近答案。

我将这两种由题目入手的质疑方法,称为“浅层内容性提问”与“深层情感性提问”。掌握这一基本的提问方法,孩子们的质疑就可以指向文本,而不会偏离文本,而且这样的方法也便于孩子掌握。

有效的提问是孩子有效思维的保障,以上教学策略在实际中自然还存在一定瑕疵。但我相信以自主学习为导向,以语用实践为基础,不断努力在提问有效性上进行探索,能对学生学习品质的提升产生加持效果。

猜你喜欢
大街王维指向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科学备考新指向——不等式选讲篇
逛大街
奇怪的大街
把准方向盘 握紧指向灯 走好创新路
大街上捡来的爆笑图
大街上真热闹
Semantic Change in Grammatic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