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甘菊入侵特点与防治措施

2019-05-08 12:09雷志华
农家科技 2019年2期
关键词:防治措施

雷志华

摘要:微甘菊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最具危害性的恶性杂草之一,以其强大的生物竞争力导致成片树林枯姜死亡,生物多样性因此被破坏,故而本文对微甘菊入侵特点与防治措施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微甘菊;入侵特点;防治措施

微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是原产于中美洲、南美洲的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属菊科假泽兰属,因在入侵地缺少天敌,在与本土植物竞争时具有明显的生物优势,通过攀缘、缠绕、覆盖其他植物并致这些植物死亡而被称为“植物杀手”,是当今热带、亚热带危害最严重的一种杂草,已被列入世界100种最有害的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为了有效防治微甘菊,本文对微甘菊入侵特点及防治措施进行了分析。

一、微甘菊入侵特点

1.微甘菊的生物学特性。根据种群差异,微甘菊的染色体有二倍体和四倍体之分,后者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微甘菊的花一般为4朵,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从花蕾、盛花、受精到种子成熟、传播的过程,而且开花数量巨大,1m2范围内开出小花33万~80万朵,而且接出的种子细小,千粒重仅89.2mg,可随风传播很远距离。种子在适宜温度与光照下能迅速萌发,在25℃~30℃萌发率超过80%,但在15℃萌发率不足45%,低于5℃或高于40℃以及黑暗条件下很难萌发。除了种子繁殖,微甘菊还可通过茎上节点生根进行无性繁殖。虽然微甘菊幼苗生长缓慢,但后期生长迅速,它的1个节在夏天的1d中就能生长20cm,并且1个节1年可萌生出155个节,相当于1个节在1年里长出所有枝条的总长达到1007m,被人称作“一分钟生长一英里的杂草”。微甘菊喜光、爱湿,只要条件适宜就能迅速生长繁殖,其他植物被攀缘、覆盖后因缺少光照及受重压、化感作用而死亡,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给农林牧业发展造成巨大损失。

2.微甘菊入侵区域特点。微甘菊入侵区域主要包括:疏于管理的未成林地、幼林地、次林地、疏林地和新植林地;荒芜的田园、果园和农田;河道、沟渠的两侧以及水库、鱼塘的周边;没有受到人为干扰的路边、荒地或废弃的房屋周围;低海拔山谷中的天然次生林、人工林、旷野等。例如河道、沟渠边大面积蔓延微甘菊,以致部分河道、沟渠被堵塞,不仔细辨别甚至无法确认河道、沟渠的位置,并因沟渠堵塞影响农田灌溉。水塘如果无人管理,微甘菊会围绕塘边像花圈一样生长。废弃的荒地、房屋或无人过往的道路常被连片的微甘菊覆盖。田边、田埂上常见微甘菊分布。疏于管理的果园空地、路边常有大面积的微甘菊出现,大多缠绕在果树上,甚至覆盖整棵树。山地中,常见像绿网一样罩在山上的微甘菊,由于树木被覆盖,不少枯萎、变小。在疏于管理的绿化带上可见微甘菊缠绕着苗木,很多已枯死。

3.微甘菊入侵植物特点。微甘菊入侵的乔木树种有按树、红树、血桐、山牧荆、小叶榕、龙眼、荔枝、芒果、苦楝、刺柏、朴树、黄樟、樟树、乌柏、人心果、铁冬青、番石榴等;人侵的灌木有紫薇、酸藤果、白花酸藤果、梅叶冬青、盐肤木、叶下珠、红背桂、四季柑、地桃花、桃金娘、狗牙花、华山矾等。此外,竹子、香蕉、甘蔗等草本植物也会受到微甘菊的入侵。

二、微甘菊防治措施

1.人工清除。第一种方法:适用于薇甘菊散生型发生地,主要是指新入侵发生地和已有实施除治的再发生地,其特征是单株相对独立生长,在春季、夏初,薇甘菊藤蔓较短时将其连根拔除,连续进行3~4次。

第二种方法:适用于薇甘菊覆盖率较大的发生地,主要是指不适宜采用除草剂除治的地方,在薇甘菊营养生长期至种子成熟前,先清除薇甘菊地上部分的藤蔓,使用刀、枝剪等将上树的薇甘菊藤蔓在离地面0.5米处割断,再用铲或锄挖出根部,然后集中烧毁或就地深埋。清理后的区域再次萌发薇甘菊植株时,可按第一种方法进行多次拔根除治。

人工清除的主要技術关键有三个环节:一是人工清除时间在每年的4-9月;二是由于薇甘菊的根、茎被折断后遇土遇水可以重新复生为新个体,必需连续清除,每年清除3次,切忌偶尔清除一次,又任其再生、扩展;三是人工清除必须尽可能连根拔起,关键是清除根,且人工清除后应将薇甘菊的茎、根集中处理,不得随意堆放,以防其传播。

2.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目前大面积铲除微甘菊最广泛应用的方法,优点是见效快,缺点是污染环境,且对其他植物可能产生影响。应选择能彻底杀死微甘菊根的药剂,在薇甘菊连片生长且无其它农作物的丢荒地、农用地周边、果园边、林地等地方,可选择使用化学除草剂进行防治。一般使用的化学除草剂2.4—B微乳剂(商品名:紫薇清)、或草甘麟等。此药物对马尾松松、湿地松、杉、按树等比较安全,但对二年以内树苗以及十字花科、禾本科、芭蕉科、菊科等植物敏感,应避免这些植物被药剂喷到。施药时间应选择微甘菊生长旺盛时期,其中以5月~10月为佳。施药前应关注天气预报,选择无风(或微风)、无雨天气,并且阳光不太强烈,即避开中午时分。如果施药后24h内有雨,应择日重新施药。施药后应及时对微甘菊防治效果进行监测、调查和评估,防治效果达不到要求的,应在2一3个月后进行补防,直至合格为止。施药部位分为茎叶和根部。茎叶施药量以茎、叶上药液欲滴为标准;根部施药针对的是攀上高大乔灌木的微甘菊,对其地面茎、根部或根部土壤进行喷药,施药量以根、茎上药液欲滴或土壤表面湿润为标准。施药次数应达到3次,头一次普遍喷药;第2次在头次喷药20天后,重点对微甘菊重生区域喷药;90天后再根据评估效果进行第三次补喷。决定喷药量的因素包括药剂类型、微甘菊生长时间、微甘菊盖度等,以24%滴酸·二氯毗水剂为例,通常用量为1亩(667m z)80mL~150mL。对于微甘菊生长时间在3a以内、覆盖不超过10cm的,采用下限用量;而微甘菊生长时间超过5a、覆盖20cm以上或生长在阴湿环境中,应采用上限用量。配药浓度可选择1:1500~1:2500,低龄、低覆盖用较稀浓度,高龄、高覆盖用较大浓度。施药区域应远离水源、居住区100m以上,并避开对药剂敏感的植物,使用化学除草剂必须注意用药安全和生态安全,防止发生药物危害和生态灾害,力求做到“一喷、二查、三灭杀”全面控制的效果。

3.生物防治。生物防治可采用微甘菊的天敌(如真菌、细菌、昆虫)、寄生植物、植物化感制剂等方法。微甘菊的天敌有艳婀珍蝶、蔓泽兰蓟马、锈菌等。用与微甘菊伴生的五爪金龙提取液处理微甘菊,对微甘菊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但这些方法大都处于试验阶段,难以作为微甘菊防治的现实手段,目前比较成熟的方法是利用菟丝子进行寄生控制。菟丝子中以田野菟丝子寄生能力最强,防控效果最好。田野菟丝子的种源主要分布在野外阳坡的蟛蜞菊、假连翘、福建茶等植物上,由经过培动“的人员采摘无花、无芽的顶端枝条作为寄生种苗,在每年的4一9月的早晨、傍晚投放。投放时,在微甘菊纵向开一口,将田野冤丝子苗插入切口,再从下往上缠绕在微甘菊茎上,可有效抑制微甘菊的生长。

三、结语

目前,薇甘菊已在华南地区酿成生态灾难,因而必须加强防治工作。但薇甘菊生长快、繁殖力强、生境广,防治起来有相当难度,为此应当掌握薇甘菊生物特性和入侵特点,采用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那么实现有效防治薇甘菊的目标是不难达到的。

参考文献:

[1]王志达.入侵杂草薇甘菊在云南的发生与防治[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1):116-119.

[2]何海燕.微甘菊的防治及其利用研究趋势[J].现代园艺,2016(8):50-51.

猜你喜欢
防治措施
浅谈噪声污染现状与防治措施
浅析建筑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的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中病害的防治措施分析
我国外资企业避税的主要方式与防治措施
化工机械设备腐蚀原因及防腐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