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碧霞
摘要:客家山歌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的传承与保护受到政府与社会重视。然而,政府与社会的重视,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客家山歌本身的艺术缺陷,使其与社会不符,与青年群体的审美不符,客家山歌正面临着后继无人、青年群体不接纳、逐渐走向衰亡的局面。音乐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与融合,纵观国外发展史,不同风格音乐间的融合不胜枚举,在音乐传承方面,取得显著效果。对此,文章探讨了客家山歌与交响乐的结合,以期推动我国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客家山歌;交响乐;结合;启示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3-0084-01
一、前言
客家山歌,因其由客家方言演唱而得名,是我国民歌题材中的山歌类,源于畲族山歌,客家山歌已经有以前多年的发展史。客家山歌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但是,随着文化与时代的变迁,客家山歌逐渐走向消亡边缘。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对其的缓慢消亡,许多有学之士不断做出新尝试,以期改变现状,推动客家山歌传承与发展。在不断创新过程中,将客家山歌与西方交响乐结合,取得了显著效果,文章对这一尝试展开探讨。
二、客家山歌与交响乐
实际上,无论是何种艺术形式,其的特殊性多是由地理位置、社会背景、地方风俗等造就,客家山歌的特殊性也如此。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我国华东与华南地区,环境优美、物产丰富,为客家人的精神生活提供了舒适环境,而长年劳作与封建制度的影响,使客家人只能在劳作中大声歌唱,含蓄抒发美好愿望,如此,久而久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山歌。客家山歌感情丰富,多以比兴方式含蓄抒情,节奏以高音见长,歌曲多体现客家人对生活的热爱,展现的思想情感也淳朴自然。
交响乐是西方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通常意义上的交响乐,主要是指演奏者依照叙事模式,层层展开对乐章进行演奏,以此达到波澜壮阔、逐层推进的艺术效果;也可指依照乐谱,通过多种乐器合奏。
实际上,自我国加入世贸以来,国际文化交流次数增多,在其的推动下,我国已经开始探索交响乐与民族乐的融合,如:钢琴协奏曲《黄河》,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等都是尝试下的作品,这些作品也受到极大欢迎,并广为流传。对此,在客家山歌与交响乐的结合中,可积极借鉴这些成功经历,推动两者的结合,以此推动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发展。
三、客家山歌与交响乐的结合启示
(一)促进了音乐的升华
客家山歌是我国民歌体裁,多用于自娱自乐,常给人“难登大雅之堂”之感,交响乐是西方管弦乐团创作,多出现在音乐会上,两个不同体裁的融合,推动了客家山歌的升华。在融合过程中,掌握音乐本体,能够更好了解并诠释音乐作品,而和声、配器、调式、节奏、结构、节拍等都是其中重要组成。客家山歌与交响乐的结合,推动了音乐本体的创新,为客家山歌赋予了更高的文学气质,提高了客家山歌在我国传统音乐中的地位。如:《长征交响曲》是丁善德先生所创,在第二乐章中,依照时代背景,丁善德先生选择了客家山歌《风吹竹叶》,山歌为而战时期创作的一首奋勇杀敌的曲子,其与交响乐的融合,即展现了红军的英勇豪迈,又展现了人民对红军的热爱。并且客家山歌与交响乐的结合,不仅使音乐更具有活力,还不失客家音乐的运维,同时,将《风吹竹叶》这一表达当地人们思想的山歌,升华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将小我变成大我,推动了音乐本体的创新,使客家音乐展现出质的升华。
(二)音乐功能多样化
音乐功能主要是用于娱乐,而客家山歌与交响乐的融合,却使音乐功能多样化。
其一,在对外交流上,与交响乐的融合,使客家山歌更容易被外国接受,并得到肯定与尊重。如:《交响山歌》将两种音乐体裁巧妙融合为一体,非常顺畅,十分悦耳,并且,真正走出国门。
其二,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如:美国教授英建在听《L家回响》时曾说,感受到了家族精神,在歌曲中,自己不再是一个外国人,真正融入了中国这个大家族,客家山歌是我的歌,是对远离家乡所唱的歌,是为教育我国的后代所唱的歌。由此可见,客家音乐与交响乐融合的价值。
(三)两者的结合为听众带来新体验
传统客家山歌,多是口口相传,是自娱自乐中产生的音乐,通常,演唱客家山歌的艺人,即是演唱者,也是欣赏者,在音乐发展中,客家山歌却展现出一种与世隔绝之态,限制了客家山歌的发展与传播,此为客家山歌逐渐流失的主要因素。新形势下,因为网络的影响,创新成为吸引观众的关键,而将客家山歌与交响乐结合,不仅发挥了西洋乐器的独特优势,又为观众展现了客家山歌的魅力,为客家山歌的传承带来了机遇。
四、结语
总而言之,客家山歌与交响乐融合,为客家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活力,真正将客家音乐由自娱自乐状态拉上了世界舞臺,吸引更多音乐人与观众,使其主动传承客家山歌,而在不断的交流过程中,客家山歌更容易被外国接受,提高了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感,降低了西方强势的文化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