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民族声乐语言的艺术特征

2019-05-08 03:42李芳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民族声乐语言艺术特点

李芳

摘要:声乐艺术的核心是表达一种情绪、情感,声乐表演时传达给听众的情绪与情感首先来自歌词的语言。声乐语言饱含着鲜明的情感性,词作者对现实生活产生了强烈的情感体验,又进行了理性的思考,而理性的思考又必然深化歌词创作者情感的再体验,因此歌词的创作必然渗透了作者强烈的情感体验。歌词既表现思想,又表现生动的情感。没有情感,尽管再有思想,也不是歌词;没有情感的“翅膀”,美好的思想和愿望是飞不进欣赏者的心灵深处的。

关键词:民族声乐;语言艺术;特点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3-0070-11

声乐是通过语言来表现艺术的,无论塑造人物、描写景物,还是讲述故事、抒发情感,都要通过歌唱语言来描绘。因此,歌唱语言鲜明的形象性也是声乐艺术语言的一大特征。

一、民族声乐语言的精确性

歌唱语言短小精悍,既要精练,又要准确。歌词的精练,在古代的诗词歌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唐诗和宋词都是古人按音填词创作出来的,本身就是可以歌唱的歌词。唐宋的词,按曲牌填写,格式较为固定,故又称曲子词。如李白的\\A萨蛮》:“平林漠摸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据近水杨宁益《零墨新笺》考证,《菩萨蛮》为古缅甸曲调,唐玄宗时传入中国。

二、民族声乐语言的情感性

声乐表演者要加强对歌词语言的情感体验,要同时从语调和语义两个方面来结合考虑。实践表明,语调是内在情绪与情感的一种具体反映,是内心思想活动的外化。歌词是有感而作的,因此这种真实自然的情感必然反映在歌词语言的语调上。在句子内部结构不变的情况下,靠句子里不同音节读音的高低、轻重、长短的作用,可以把歌唱者一定的情感和态度显示出来。

比如歌剧《刘胡兰》选曲《数九寒天下大雪》(董小吾词,罗宗贤、王左才等集从谱面信息来分析作品所蕴含的情感,虽然外面的天气环境是数九寒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但主人公内心却是热血沸腾,因为刚从前线胜利归来,而在演唱这一乐句时,应该体会那种胜利的愉快心情,言由心生,在语调上也要突出“轻、快、短”跳跃感的语音特点,这样才能准确表达人物的情感。

又比如哈萨克民歌《嘎哦丽泰》中第一乐句,歌词语言陈述的故事情节是:主人公怀着激动、爱恋、向往的心情来与心上人嘎哦丽泰相会,却发现她不辞而别,搬走了。激烈的爱意顿时化作了一种既焦急、担心又不忍心责备的复杂心情。这些情感上细微的变化都集中地体现在了“为何”两个字上,语言表达非常简洁,但蕴含的情感是很多的。因而在演唱中应该突出演唱这两个字,表现出此时主人公的内部心理活动,增强歌曲言语的情感性以上所举两例是说明不同的旋律与歌词语调结合以表达不同情感与态度的情况。即使是同一旋律,由于不同歌词的不同语调,也能体现出截然不同的情感态度,达到不同的艺术表现效果。再如歌剧《江姐》选曲《绣红旗》(阎肃词,羊鸣、姜春阳、金砂曲)中在同一旋律下有这样两句,第一乐句表现的是主人公一边憧憬着胜利时的喜悦心情,一边满含热泪绣红旗的情境,第二乐句则是表现主人公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仍然视死如归、勇敢坚定的态度。尽管两句的旋律一样,但是由于表达情感的截然不同,第一句应该唱得既舒缓而又温和,表达满怀希望的美好心情;而第二句则应该咬字干净利落、斩钉截铁,以表现那种坚强而又愤怒的情感。

总的说来,在以情感展现为目的的歌唱艺术中,语言含义的变化以及语调升降的变化极大地有助于情感的准确再现和传达。如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刁邮(刘半农词,赵元任曲)中的一句,如表面上是一句陈述句语调,主要描述了“在冷风中飘摇的枯树和在暮色苍茫的荒野上燃烧的野火”。在这语言的情感上,则是表现远在海外的游子,想起故土在日寇践踏蹂躏下的凄凉惨状时的悲痛而愤怒的心情。因此在演唱中必须咬字恳切,饱含痛楚、愤怒的心情,以揭示出人物隐忍的情感。千万不能简单地把它当成陈述句的语调唱得轻飘飘地一带而过,否则就会显得轻佻而滑稽。

三、民族声乐语言的形象性

词作家在艺术创作活动中,认识生活与表现生活时,必须遵循塑造艺术形象的原则,观察生活,选择题材,孕育形象,塑造形象。

声乐表演时,歌唱者应该能将歌曲的意境通过想象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形象的画面,就是要尽量去启发音乐的想象力。例如在部队体裁的歌曲中,由铁源和徐锡宜两位作曲家加工创作完成的歌的《卜五的月亮》,歌词艺术形象个性和独特性都非常突出,成功地塑造出了具有鲜明个性的音乐形象,这首歌一经唱出,就受到广大群众,特别是战士的欢迎。许多部队基层干部的妻子既要照顾双亲、抚育孩子、操持家务,又要辛勤地在农田里耕作,非常辛苦,但她们从不埋怨,还鼓励丈夫安心地在部队工作。可敬可爱的军人妻子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高尚情感唤起了词作家石祥的创作激情,写出经典歌词《卜五的月亮》,赞美当代军人和“军嫂”为祖国昌盛、万家团圆,甘愿奉献的精神。

歌词艺术形象的形象性还表现在物我同化的特征上。物我同化与人我一体的道理是一样的,它是词作者把自己同词中的物融为一体,假设自已是小草、白云、太阳、月亮、百灵鸟、云雀、海鹰等。例如《那就是我》(晓光词,谷建芬曲)中的“如果有一朵浪花向你微笑,那就是我”,“如果有支竹笛向你吹响,那就是我”,“如果有一叶风帆向你驶来,那就是我”,“如果你听到远处飘来的山歌,那就是我”。歌词运用了拟人喻我、物我同化的比拟手法,塑造了歌词的艺术形象,使思念故乡的情感更加强烈,更加感人,从而一步一步地把思念故乡之情推向了高潮。

四、民族声乐语言的音乐性

有声语言本身就具有音乐性运动,比如歌词语言各组成部分的强弱、高低、快慢、长短、间歇和音色等方面的变化。如果按照规定的情感去朗诵歌词,就会自然地表现出其音乐性,显示出声音昂扬响亮、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长短交替、节奏鲜明等音乐特征。声乐语言的音乐性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最明显的当属语言的声律和韵律。

1.语言的声律声律是指声调安排的规律,它是汉语语音的重要元素之一,具有贯穿整个音节高、低、升、降、曲、直变化的作用。一个字的声调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读法。

2.语言的韵律声乐表演艺术中的语言都有自己本身的韵律,有声语言即有它的音韵,在歌词中或“一韵到底”,或“转韵”等等。用韵是歌词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它与歌词的思想内容密不可分,同时又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通常情况下,句句押韵或不断转韵,所表达的情绪与情感比较急促,宜于紧张迫切情绪与情感的描写。

在声乐艺术表演中,虽然表面上看是歌曲的旋律赋予了歌词以音乐性,但实际上歌词本身也具有音乐性。正如刘勰所著《文心雕龙,牙篇》中所说:“诗为乐心,声为乐体,乐体在声,乐心在诗。玛之就是说,诗是音乐的核心,声音是音乐的媒体,音乐的外壳在声音里,而音乐的本质却在诗里。

我国古代乐书中对这一观点也有相关的阐述:“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大意就是,歌词语言是表达鲜明的思想情感的,而歌曲旋律則是加工和美化歌词语言的。结合现代的声乐表演艺术,可以说,是声乐表演艺术中的语言承载了声乐艺术表演的思想、韵味和音乐性,而旋律只是为了加强语言内容的表现力。

参考文献:

[1]王岩淑.声乐表演的综合训练[J].中国音乐教育,2004.

[2]傅国庆.声乐教学中情感调动的方法[J].河北师大学报,1996.

[3]张凯.音乐心理[M].成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声乐教学中的情感心理[J].中国音乐教育,2002.

[5]陈言放.浅议声乐学习方法[J].音乐研究,2006.

猜你喜欢
民族声乐语言艺术特点
主持人语言艺术与包装的重要性
生活中的语言艺术
探究我国音乐发展的“多元化”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习近平的语言艺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