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璇
2018年3月12日,夜游上海外滩的市民在看导向牌
如何通过夜间经济的升级,来满足城市居民与游客多元的消费需求、改善城市消费环境、培育新兴消费热点?
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创产业研究中心旅游研究所所长刘思敏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专访时说:夜间经济的核心是经济行为,在培育夜间经济、升级夜间经济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同时,政府可以适当引导,通过鼓励性政策推动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管理者更需要做好公共服务和相关法规设计,以实现各方利益的平衡。
《瞭望东方周刊》:夜间经济和城市发展之间有着怎样的互动关系?
刘思敏:进入后工业社会,城市文明的形态和产业结构发生了改变,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崛起。如今的城市文明从过去的定居文明走向移动文明,流动人口在大都市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而生活性服务业的发达与否,事关城市的宜居程度和吸引力。
对于城市里的居民来说,夜经济的主要构成是夜间的生活性服务业。绝大部分城市居民要遵循朝九晚五的工作模式,促进夜间消费,会让相当一部分潜在的消费需求得到释放。因此,夜经济的繁荣能够提升居民获得感,同时给城市带来经济效益。
夜间经济对于城市升级旅游业也有重要意义。一个夜间经济繁荣的城市,旅游内容会更加丰富完善。游客不再局限于“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传统旅游模式,而会对这个城市进行深度体验,那么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就会更突出、吸引力就会更大,也会有新的增长空间。
《瞭望东方周刊》:如今很多城市都出台了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政策。什么样的城市更适合发展夜间经济?各个城市应如何找到自身的特色?
刘思敏:发展夜经济,各地不能一概而论。“没有条件创造条件”精神可嘉,但不能不顾自身的基础硬来,各个城市要量力而行。
如果是为了服务于当地居民的夜间休闲,那就要考虑当地居民的消费习惯与消费需求。正在发展旅游的城市,可以在自身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开发一些夜间观光街区,配套一些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体验项目和餐饮。
有志于发展夜间经济的城市和商圈,都需因地制宜,找准服务对象,并研究服务对象的消费需求。
《瞭望东方周刊》:升级城市夜间经济,政府和市场应该分别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刘思敏:夜间经济如果没有特色,对游客来说就欠缺吸引力。对于本地居民来说,如果消费能力不够,消费意愿还没有到位,那么政府一厢情愿地将夜间经济的规模搞得过大,最终也会因为没有市场支撑而造成资源浪费。
首先要认识到,夜间经济的繁荣升级,还是要依靠市场本身的充分发育。政府可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作出宏观性、引导性、鼓励性的政策设计,同时配套相应的公共服务资源。
《瞭望东方周刊》:在夜间经济的业态布局上,政府应该如何规划和引导?
刘思敏: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夜间餐饮符合消费需求,但大排档式餐饮由于占道经营、噪音、油烟和污水等问题,给城市的生活和环境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这种业态是需要升级的,政府可以多鼓励室内经营的夜间餐饮业。
发展夜经济,各地不能一概而论。“没有条件创造条件”精神可嘉,但不能不顾自身的基础硬来,各个城市要量力而行。
另外,夜间经济的消费内容是很丰富的。夜场电影、文艺演出等,都是可以引导、发展的夜间消费。
我个人认为,有条件进行升级的商圈布局哪些夜经济业态,还是要由商圈的开发商、运营方来具体规划,他们对市场需求的了解更为深入,要鼓励他们发挥主体作用。
发展夜间经济,政府不能操之过急。政府可以通过积极宣传,来介绍夜经济的商业机会,通过利好政策吸引和说服投资者、经营者,让他们自发地推出夜间经济产品。在管理过程中,政府可以引导经营者承担主体责任。
《瞭望东方周刊》:发展夜间经济,需要对城市公共服务进行怎样的设计?
刘思敏:城市公共服务的承载力是发展夜间经济必须考虑的内容。
从环境治理的角度而言,夜间餐饮业聚集区要有足够的污水处理能力,同时垃圾清运也要做好。
从交通的角度而言,一些夜间经济商圈会带来交通拥堵问题,需要交通部门配合解决。同时,公共交通的配套也非常重要,夜间消费要有便利的夜间出行手段作支撑。
但是,公共服务资源的配套也是需要成本的。比如,公共交通運营集团开设更多夜间线路,要考虑投入产出能否达到平衡。公共资源配置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各方利益。
在相关法规设计上,同样需要寻求利益平衡。不能因为夜间经济的繁荣而造成扰民、污染和治安问题,损害周围居民的利益。因此,需要有相应的管理规范,保证经营方和周围居民之间不会产生不可调和的利益矛盾。
因此,我更希望多方利益主体能够充分协调,最后形成健康的、符合城市发展方向的、能提升城市美誉度和品牌形象的夜间经济。
2018年4月25日,江苏无锡“灵山小镇·拈花湾”停车场夜景(沈伯韩/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