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出版文化的亚文化形态

2019-05-08 03:38董中锋徐婷婷
出版科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形态亚文化内涵

董中锋 徐婷婷

[摘 要] 出版文化有诸多亚文化,亚文化的发展逐渐形成为一种形态。与出版直接相关的亚文化形态有印刷文化、书评文化、书饰文化、版本文化、版权文化等,它们有的在出版的上游,有的在出版的下游;有的与出版互为因果,有的与出版相互依存。它们与出版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还不断地转化到出版文化之中,由亚文化变成为主文化。正是这些多样化的亚文化,推动了出版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也正是亚文化的存在,才使出版文化具有无限的张力与活力。

[关键词] 出版文化 亚文化 形态 内涵

[中图分类号] G23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9) 02-0124-05

出版文化的亚文化是相对于主文化而言的,它与主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出版文化的主文化和亚文化不仅相互补充、相互转化,而且主文化和亚文化自身也在不断分化、不断整合,有一部分形成为比较稳定的状态和结构[1]。那些已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状态和结构且有自己特点的亚文化,应该就是一种文化形态。就出版文化而言,印刷文化、书评文化、书饰文化、版本文化、版权文化就是出版文化的亚文化形态。这些亚文化形态,有的在出版的上游,有的在出版的下游;有的与出版文化互为因果,有的则相互依存。

相对于出版文化来说,它们是亚文化,而撇开出版文化,它们在各自的领域又是主文化。因此,厘清出版文化的亚文化形态,对于研究出版文化乃至出版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从文化形态的角度对出版文化的亚文化作一些探讨,以期引起学界的重视。

1 印刷文化

印刷术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发明的技术,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不断发展的产物。印刷术在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成为传统出版业中的重要一环,造字、镂金、制笔、研墨、造纸等奠定了印刷的物质基础,制陶、雕印、刻石、捶拓、染帛、模像、凸版印花等提供了印刷的技术条件。“印刷术是以反体文字或图画制成版面,然后着墨(或其他色料)就纸(或其他表面),加以压力取得正文的一种方法。这里所说的以‘反体取得‘正文乃是印刷术发明的一个基本原理;无论是中国传统的雕版或活字,或是西方凸版、凹版或平版,基本上都是应用这个原理而产生的不同方法”[2]。印刷术是为印刷物件而发明的专门技术,印刷术的广泛使用,在为人们提供丰富多彩的印刷品的同时,又产生了印刷器物、印刷技艺、印刷组织、印刷观念、印刷制度、印刷传统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有着共同内涵的文化形态,即印刷文化。

对印刷文化的理解,历来有多种不同的看法。有的把它理解为印刷活动中所产生的文化及其印刷品所包含的文化,如称印刷文化的主干部分“由器物文化、技术文化、制度文化、行业组织文化、信息文化等要素构成”[3]。有的则把它直接理解为印刷品所包含的文化,“所谓印刷文化主要是以文字印刷物为载体的文化。它们见诸报刊、杂志、书籍等,著作、文章是其基本存在方式,文字的写(印)读是其基本的信息过程”[4]。还有的认为,印刷文化代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代表一种个人化的存在方式,具有精英化的特点。“将印刷传媒定位为一种文化现象,而不仅仅是一种信息传播機构,是理解印刷传媒发展演变及其现状的重要认识论基础”[5]。这些对印刷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把印刷品所包含的文化纳入其中,因而内涵都很宽泛。

我们认为,印刷文化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文化,有着一般文化的共性。作为出版文化亚文化的印刷文化,又有自己的特性。这里,我们所说的印刷文化,不包括印刷品所印出来的文化内容,而仅指印刷活动中所产生的文化形态。从这个角度来认识,印刷文化就有特定的内涵。第一,印刷文化具有印刷的物态性。印刷从产生之日起就与印刷工具、印刷设备、印刷物品等物质联系在一起,经过发展逐渐形成为一种具有一定共同特质的印刷物质形态,成为印刷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印刷文化具有印刷的技术性。印刷与技术与生俱来,印刷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印刷技术的发展。印刷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革新、不断进步,形成了特有的技术文化。即使是那些被淘汰了的技术,作为历史的存在,也是印刷文化的一部分。第三,印刷文化具有历史的传承性。在文化的大系统里面有许多不同的文化形态,印刷文化是其中的一个子形态。作为一个独立的子系统,印刷文化里面又有若干个次子形态。无论是印刷的物质文化形态,还是印刷的观念文化形态;无论是印刷的制度文化形态,还是印刷的行为文化形态,都有一定的传承性,即都是从源头开始,一步步发展,一代代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在传承中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出版印刷业面临着新的转型,取而代之的必将是以数字化为核心的生产链的延伸。印刷业的数字化革命,将使印刷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以及服务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新的印刷业态产生新的文化元素和文化形态,因此,印刷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存在着分化和整合。

2 书评文化

书评原本是一种评论性的写作文体,通常是对所评图书作概括性的介绍、理性而独到的评价和恰如其分的推荐。它既是一种缘于图书的创作,又是一种对图书的价值判断,因此它具有思想性、理论性、知识性和学术性的一些特点。书评能在作者、读者和出版商之间构建信息交流的渠道,能有效地促进图书的传播和文化的繁荣。书评的作用,首先是它的信息功能,也就是说为读者选择图书提供参考;其次是它的中介功能,即让读者在阅读之前有心理准备,以使阅读具有针对性;再次是它的导读功能,既为读者阅读图书提供参考的价值判断,又向读者推荐优秀的图书。

书评的种类很多,从不同的角度可分为不同的种类。从形式上分,有独立性书评、文本性书评;从内容上分,有思想性书评、情感性书评;从写作上分,有介绍性书评、评介性书评、阐发性书评、描述性书评;从理论表现上分,有书业书评、专业书评;等等。

图书产生以后,作为一种精神产品,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必然出现各种不同的思想、看法和意见,有褒有贬,莫衷一是。于是,书评就应运而生。随着书业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书评也越来越繁荣,从书评作者到书评对象,从书评写作到书评文体,都有很大的发展,经历了从单一到多样、从简单到复杂、从感性到理性的提升。书评是伴随图书的出版而诞生的图书评论或图书介绍的文章,它以图书为对象,实事求是地分析图书的形式和内容,探求创作的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书评与出版密切相关,出版人不仅要把图书编辑出版出来,而且还要传播出去,介绍给读者,而书评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中介。“书评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和高度,就出现了专门的书评人,出现了专门的书评书籍、书评杂志、书评报纸,出现了由书评而派生的书评讨论会、书评学会,开展一系列的读书、评书活动,并由此而产生一定的群众影响,形成一种文化氛围,造成一种书籍导向,塑造一种舆论基础,变成一种与出版文化相适应的文化形态,最后,以一种独立而自成体系的状态固定下来,形成了书评文化”[6]。书评文化是在读书活动中形成的对图书进行价值判断的观念、方式、方法、表现形态及其影响。

作为出版文化亚文化的书评文化,其内涵是非常丰富的。第一,书评文化承载价值文化的内涵。书评是对文化的再认识,是对文化的再次筛选,书评家要“像个中古的骑士,他自荐地要保文化的镖,不使它为劣品所腐蚀”[7],所以,书评总是需要站在公正的立场和读者的角度审视图书,并对图书作一定的价值判断。第二,书评文化具有理性文化的光芒。书评是理性的文化表达,作为出版工作的书评,一般都具有较强的理论色彩和实用特色,体现书业书评一种简洁、朴实的文化性格;作为纯粹的书评,属理论文章或评论文章的范围,具有理论文章的一些特点,体现专业书评客观、纯正的文化品格。第三,书评文化具有群体文化的特性。有了书评,便有了书评的文化活动。新书发布会、新书首发式、作者签名售书、图书研论会、图书出版座谈会以及书评协会、书友会、读书活动等都是书评的文化活动。书评的文化活动往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书评活动新闻性、广泛性的文化精神。

至于那些虚假广告性的书评、商业炒作性的书评、有意吹捧或贬损的书评、粗制滥造的书评,都是不符合书评的文化精神的,是书评文化的反文化。

3 书饰文化

书饰是图书的一种保护性装饰,包括对图书的修饰、点缀,还包括图书的装潢,具有审美的外表、设计的个性和文化的品位。一般说来,书饰有三个方面的功能:一是保护功能,即通过保护性的设计,增加某些装饰性的材料使图书不受损伤,减少破坏;二是审美功能,即通过图书艺术化的设计来满足读者多方面的审美需求,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愉悦;三是广告宣传功能,即通过文字、图形、色彩等元素的综合运用,突出图书的特点和内容,以吸引读者、促进销售、扩大影响。

书饰的构成要素很多,有封套、腰封、封面、封底、勒口、书脊、环衬、装饰页、扉页、版权页、插页、书眉、插图等。这些要素既是单个的,又是互相联系的,经过艺术设计后分布在图书各个部位,形成一个协调的审美的有机整体。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书饰的每一要素、要素与要素之间、要素与整体之间的设计、构成、组织、搭配等均围绕图书进行,有整套的设计理念和生产的方式、方法、技术、技巧,经过不断积累,不断应用,最终形成自己的特点、风尚、风格乃至传统、理论,这便是书饰文化。

书饰文化是基于图书而产生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因此,它与出版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出版文化的亚文化,书饰文化有独特的内涵。首先,书饰文化具有文化的创意性。这种创意,不是一般的文化创意,而是缘于图书、服务图书、附属图书的文化创意。这种创意主要体现在对图书的一系列设计上,通过创造性的设计表现图书的文化意蕴,通过整体性的设计表现图书的文化旨趣。具体地说,“整体设计就是从内容到形式,从意象到形象,从印刷装订到市场销售整体化的设计创意,内容包括书本样式、开本、封面、书脊、护封、环衬、扉页、插图、版式、封底、函套以及相关的纸张材料的应用,印刷装订方法的确立和销售策划等。其中封面、书脊、版式、插图、封底这五个方面是装帧的重点,由于装帧设计的内容较多,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到整体性原则”[8]。整体性设计可以保持统一的风格,传递图书中的文化信息,实现与读者的有效沟通。好的图书,一定是一个文化的整体,一定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能够显示出强烈的文化气息。其次,书饰文化具有文化的审美性。由于书饰是为图书服务的,而图书又是文化产品,所以书饰就自然而然地带有浓厚的文化意味;又由于书饰是装饰图书的,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装饰文化的,所以它的审美不同于一般的审美,而是一种文化的审美,是文化的内容和文化的形式相结合的审美,是艺术与技术融为一体的审美,是展示图书文化内涵的审美。再次,书饰文化具有文化的附属性。没有图书就没有书饰,没有出版文化就没有书饰文化。书饰虽然已融入到图书之中,构成了一个完美的图书整体,但书饰总是从属于图书的,是为图书的内容服务的。如果书饰一旦离开了图书的文化本体,或一味突出自己的文化要素,那就会脱离属于自己的书饰文化,甚至走向书饰文化的反面,成为书饰文化的反文化。这种现象在出版史上是存在的,在现实社会中也不乏其例,如有的书饰过分强调广告性和商业性,追求花哨艳丽,甚至是迎合某些不健康的低级趣味,偏离了书饰文化的轨道,造成了文化本位和文化审美的缺失。这是需要引起我们注意和警惕的。

4 版本文化

一部书因产生的时间、地点、条件、作者等因素不同,加上抄写、刻印、编排、装订等方式有别,就会出现不同的版本。版本是指同一种书因编辑、传抄、刻板、排版和装订等方式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样本。不同的样本有不同的特征,不同的特征使样本与样本之间产生差异。版本的具体特征很多,通常有写或印的形式、年代、封面、开本、版次、字体、行款、纸张、墨色、装订,内容的增删、修订,书上的题跋、识语、批校、藏章印记等。版本的类型也很多,通常有写本、刻本、套印本、饾版与拱花印本、活字本、石印本、珂罗版印本、批校本、题跋本等,现代除纸质版本以外,还有電子版本、网络版本等。从不同的角度可将版本分为不同的类别,按朝代分,有宋本、元本、明本、清刻本、民国刻本、现代本等;按出版者分,有官刻本、家刻本、坊刻本等;按图书内容分,有佛经版本、少数民族古籍版本、新文学版本等;按版本类型分,有抄本、稿本、批校本、活字本、插图本、套印本、石印本、油印本、印刷本等;按装订形式分,有线装本、西式装订本、毛边本、精装本、软精装本、平装本等。每一个类型还可以细分。

“版”原是以木制作的书籍的一种形制,后来把印刷书籍的木板也叫版。“本”就是书。“版本”也称“板本”,原指雕刻木版印刷的书本,后来含义不断扩大,除雕版印本外,还包括写本、活字本、批校本、手稿本、影印本、石印本、拓印本、铃印本、铅印本、油印本等。随着时代的发展,版本除了印刷本以外,还不限于纸质的书本,人们把书籍做成光盘也叫版本,称“电子版”;把图书发表在互联网上,称“网络版”。但有学者认为,版本的使用范围虽已超出了传统图书的范围,版本原指一部图书的各种实物形态,现扩大为一部作品的具体表现形式,但它的研究范围仍限于图书。

中西方对版本的认识、研究存在一定的差异,如西方比较流行的版本学的定义是“版本学是研究以书面文字作为社会内部交流工具的科学,涉及到它对社会、文化和经济各方面的影响,因此它包括了与图书有关的一切学科——目录学、图书馆管理、书籍搜集,以及阅读的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9],而中国学术界认为,版本学是研究图书版本的源流及鉴定规律的科学。因此,中国的版本学有一定的独立性,如中国的古籍版本学就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中国的图书源远流长,各种版本多姿多彩。“载体材料上,有商周的甲骨,秦汉的简策,六朝的帛书、纸卷,丰富多样;装帧方式上,经历了卷轴装、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精装、平装,变化多端;隋唐之际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北宋年间活字印刷术的出现,有明一代套版印刷术的兴盛,清末铅印、石印的大行其道,不仅对世界文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使传世的中国古籍版本绚烂多彩。”[10]在历史的长河中,对版本的认识、收藏、鉴别等不断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生活之中,以至于因版本而出现了版本理论、版本历史、版本鉴定、版本研究、版本收藏乃至版本传统、版本观念,逐渐形成了以版本为中心的文化形态,即版本文化。

版本文化是伴随着图书出版的出现而出现的,相对于出版文化来说,它具有从属性,是出版文化的亚文化。但从自身的角度来说,它又是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具有独立的文化品格。首先,版本文化是具有辨识性的文化。人们从图书制作方式的演变和图书版本的演变中认识版本,鉴别版本,总结识别版本的经验,找出鉴定版本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渐渐积累诸多文化元素,最后形成了有自己特点的文化。其次,版本文化是具有传统意蕴的文化。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有古籍版本存在。对古籍版本的研究、开发、利用,都是版本文化的内容。再次,版本文化是不断发展的文化。版本文献是在发展的,特别是在信息化社会里,随着现代化设备、高新技术和先进材料的广泛应用,版本的个性化虽日趋淡化,但出版方式的变革、文化交流的加快,为版本的类型和领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版本文化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5 版权文化

版权是由作品组成的一种知识产权,是著作权人对自己的作品所享有的权利。从理论上说,有出版就有版权,出版出现之日就是版权产生之时,但实际上,版权的产生远远落后于出版的出现,版权是在出版实践经过了一个漫长历史阶段以后才产生的,开始是原始的甚至是朦胧的版权意识,到18世纪才出现现代意义上的版权概念。

版权文化是伴随着出版文化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所形成的对版权的态度、信念、心理、情感、习惯等集体意识以及围绕版权所形成的优良作风、行为方式、价值理念和传统精神。版权产生的直接动因便是利益,出版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不经允许不让其他人翻印自己的作品,此举可以保证自己作品的市场占有率,从而使利益最大化。在中国,宋朝刻印的四川眉州人王充所著《东都事略》,其牌记就具有版权标志:“眉山程舍人宅刊行,已申上司,不许覆板。”[11]在欧洲,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术以后,1469年威尼斯共和国授予书商乔万尼·达施皮拉为期 5年的印刷图书的特权。这些做法,都是早期的版权保护形态,后经不断实践,不断发展,逐渐总结出完整的理论和实务,乃至于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加以规范,成为约束人们版权行为的准则。版权从图书开始,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因为有了图书出版,便有了出版权;因为有了戏剧,便有了演出权。后来,有了电影,便有了上演权;有了广播和电视,便有了播送权;有了互联网,便有了传输权,等等。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版权又被衍生出若干种类,诸如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复制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摄制权、改编权、翻译权、汇编权、获得报酬权等。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版权的内涵不断丰富,由单纯的经济权利发展为既有经济权利,又有精神权利;由版权活动及其衍生出来的文化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并逐渐形成为一种独特的版权文化。

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版权文化有自己的特点。它不像版权制度那样具有刚性,也不具有强制性,而具有与其他文化一样的柔性和自律性。版权一旦形成为文化,就有强大的约束力,这种约束力虽然是柔性的,但作用是巨大的。正因为有了版权文化,版权活动就受到诸多限制和制约。这种限制和制约虽然不是强制性的,但是它是强大的,于无形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此外,版权文化属于观念性文化,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长久的影响力,可以深深地影响出版人。版权文化一旦形成,它就可以成为一种风尚、一种习惯,乃至于成为一种传统,时刻约束出版人的行为;出版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它的控制之下,受它的规范和制约。版权一旦成为文化,它就可以在它的圈子里跨越历史的时空,驰骋于不同的疆域,按照它的自身逻辑和内在规则发挥作用。

注 释

[1]董中锋.论出版文化的亚文化[J].出版科学,2016(1):115-117

[2]钱存训.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9

[3]彭俊玲.论印刷文化与印刷文化遗产[J].北京印刷学院學报,2013(1):1-6

[4]胡潇.论印刷文化与电视文化的逻辑图式[J].求索,2002(2):77-80

[5]郝建国.试论印刷文化的本质及其演变[J].现代出版,2014(4):68-71

[6]李白坚.书评的文化结构与文化功能[J].中国图书评论,1999(7):61-63

[7]萧乾.萧乾全集:第六卷[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16

[8]张忠平.出版装帧设计文化与设计元素研究[J].中国出版,2012(1下):27-29

[9]柯平,王国强.关于版本学若干问题的探讨[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5):112-116

[10]姚伯岳.从象牙之塔走向千家万户:评《中国版本文化丛书》[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4(2):82-83

[11][宋]王称.东都事略//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宋元版汉籍选刊:第三八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60

(收稿日期:2018-12-12)

猜你喜欢
形态亚文化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亚文化
刍议汉字设计的形态语义学
战斗精神的五个要素
建筑设计基础教育中“体”与“空间”形态的自组织
“互联网+”视域下的公益新形态探究
小区域内亚文化区划分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区域内亚文化分区研究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