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赋能的未来学习者

2019-05-08 03:23王永军
中国远程教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赋权数字标准

王永军

【关键词】  国际教育技术协会;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标准;ISTE;信息化学习能力;学生信息素养;计算思维;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

【中图分类号】  G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9)4-0017-08

一、前言

国际教育技术协会(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简称ISTE)学生标准是国际教育技术协会发布的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标准,该标准为学前教育至高中教育(kindergarten through twelfth grade, 简称K-12)领域教育工作者实施技术与教学整合提供指导框架,同时也是K-12领域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建设指导框架。该标准在国际社会有着广泛影响力,被美国50个州和很多国家所采纳。ISTE学生标准先后经历三个版本,包括1998年版本、2007年版本和最新2016年版本。1998年版本和2007年版本也称为《美国国家学生教育技术标准》(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Students, 简称NETS·S)。从2013年开始,随着该标准在全球各地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采用,标准正式改名为ISTE学生标准。另外,ISTE学生标准在研制过程中也更加注重在全球范围内征集意见,体现了ISTE学生标准的国际适用性。解读新版ISTE学生标准对于我国中小学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建设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

ISTE1998年学生标准包括六大能力素质维度:基本操作与概念,社会、道德和人文方面的要求,提高学习效率的工具,交流工具,研究工具,问题解决与决策工具。2007年学生标准包括六大能力素质维度:创造力与创新,交流与协作,研究和信息娴熟度,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与决策,数字公民职责,技术操作与概念(王永峰, 等, 2007)。新版学生标准包括了七大能力素质维度:赋权学习者,数字公民,知识建构者,创新设计者,计算思维者,创意沟通者,全球合作者。三个版本的学生标准能力维度在继承中根据时代发展不断创新(姜沛雯, 等, 2017; 李凌云, 2018)。新版标准每个维度下又有四个绩效指标。针对新版标准的教学使用情况,国际教育技术协会也给出了4—7岁、8—11岁、11—14岁、14—18岁四个年龄段的教学情景案例。为了使新标准更好地指导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活动,国际教育技术协会分别给出了4—7岁、8—11岁、12—14岁三个年龄段差异化的学生标准绩效指标,15—18岁阶段没有单独给出绩效指标,适用总标准及具体指标。

1998年学生标准聚焦于“学习使用技术”,让学生掌握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2007年学生标准聚焦于“使用技术学习”,让学生掌握使用技术学习的能力;新版学生标准则聚焦“使用技术变革学习”,让学生掌握使用技术变革学习的能力。新版学生标准突出了学生信息技术能力中学习法的重要性,更像是学习标准,而非技术标准。新版学生标准最大的亮点是将“赋权学习者”(empowered learner)纳入标准中,且列为首要能力素质,该主题也贯穿于整个标准。关于新标准,国际教育技术协会标准资深总监Sykora认为:“新标准代表了学习和教学的重大转变,2016学生标准鲜少关注学生应该知道什么以及能够做什么,更多的是为适应持续、快速变化的世界,我们的学生应该是什么样的,标准强调给学习者赋权,让他们充分利用数字工具主动学习。标准规范了学习实践,服务终身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学习之心”(Jennifer, 2017)。

二、新标准内容及解读

以下给出ISTE新版学生标准的具体内容和绩效指标(ISTE, 2017),并对新版学生标准进行详细解读。4—7岁、8—11岁、12—14岁三个年龄段的标准与总标准内容相同,只是每个能力维度下的绩效指标不同,年龄段越小,越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三个年龄段的差异化绩效指标不再详细解读。

(一)赋权学习者

在学习科学指引下,学生能积极利用技术选择、实现和展示学习目标。

a. 阐明、选择和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此基础上,开发和制定使用技术去实现这些学习目标的策略,并在学习过程中评价和修正技术策略的使用,以优化学习效果。

b. 构建在线交流网络并且创造个性化学习环境,以支持他们的学习过程。

c. 运用技术寻求改进实践的反馈信息,并以多种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

d. 掌握硬件设备和应用软件的基础知识,会使用常用的技术设备和软件,并能及时排除使用过程中的故障,能够触类旁通迁移已有知识以掌握新技术。

标准1阐述了向学生赋权的内涵,要求学生能够使用技术积极选择学习目标,并使用技术去实现学习目标,最后使用技术展示学习结果。这反映了技术支持下课堂从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式课堂向学生发挥能动性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转变,学习主动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该标准同时强调,向学生赋权是在学习科学指导下进行的,突出了学习理论在技术教学应用中的重要性,这里所说的学习科学主要是指深度学习、真实学习等学习理论。指标a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设定学习目标,并根據学习目标,结合个人情况,制定学习策略,开展自我指导学习,学生在该过程中不断反思以提高学习效果。指标b强调了学习网络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利用技术积极构建学习网络,支持赋权学习。学生可以利用技术工具在网络上求助专家等人力资源,也可以和同伴及教师在线交流讨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也是学习网络的组成部分,但是,技术支持下,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更加方便,更有利于个人学习网络建设。指标c突出反馈的重要性,以及学生可以使用多种方式展示学习结果。赋权学习是自我指导的学习,反馈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学生利用技术工具可以及时获取反馈信息,不断调整学习活动。以多种方式展示学习结果则是赋权学习题中应有之义,学生利用技术可以使用多种方式展示学习结果,比如创作数字故事、制作宣传海报、3D打印真实作品等。指标d指出了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的重要性,指出学生在技术与学习整合过程中,要掌握常见的硬件设备和应用软件操作,并能主动探索和掌握新技术。

(二)数字公民

学生认识到自己生活、学习和工作在互联互通的数字世界里,知道数字世界里自己享有的权利、承担的义务以及拥有的机遇,并做到安全、合法以及合乎伦理道德规范地开展活动,并为他人做出示范。

a. 有意识地管理和维护自己在数字世界里的身份和声誉,意识到自己在数字世界里的活动痕迹会永久保存。

b. 在运用诸如社交网络或网络设备等技术时做到积极、安全、合法以及合乎伦理道德规范地开展活动。

c. 理解并尊重使用和分享知识产权的权利和义务。

d. 管理个人数据以保证数字隐私和安全,并且了解用于追踪浏览痕迹的数据收集技术。

标准2反映了技术与教学整合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字公民素养的重要性。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混合式学习在K-12教育领域逐渐普及,比如翻转课堂在中小学的使用。就像物理世界一样,数字世界也有自己的行为规范,这就要求学生学会在数字世界里互动,掌握数字世界的行为规范。指标a指出,在数字世界里学生的活动痕迹会永久保存,即使学生在网上删除了活动记录,这种活动痕迹仍然保存在网络数据库里。学生要学会维护自己在数字世界里的身份和声誉,包括学生在数字世界里的个人介绍、发布的照片和各种信息等,这些都是学生个人声誉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要学会用心呵护。指标b指出学生在使用社交网络或网络设备时,要做到安全、合法以及合乎伦理道德规范,并能积极引导他人,给他人做出示范。学生在数字世界里不能随意谩骂他人,要学会尊敬他人,尤其当学生在数字世界里与不同文化背景或不同观点的人交流时,更应该注意行为规范。指标c强调学生要有知识产权意识,学习过程中,如果引用他人的观点和成果,要明确指出,不能随意盗用他人的成果。尤其是在学习结果展示活动中,如果学生所创作的作品引用了他人的成果,应该指明出处,而不应该刻意隐瞒他人的成果在自己作品中的贡献。指标d指出学生要了解网络世界里追踪和收集浏览痕迹的数据收集技术,在在线学习活动中要注意保护个人数据安全,以防被不法分子所利用。

(三)知识构建者

学生带着批判的眼光利用数字工具有意识地整理和组织各种资源,为自己和他人构建知识,制作创意人工制品,生成有意义的学习体验。

a. 为他们的知识或创意追求规划并采用有效的研究策略以锁定信息和其他资源。

b. 评估知识建构中所使用的信息、媒体、数据或其他资源的精确性、所采用的视角、可信度以及和知识建构的相关性。

c. 利用数字资源组织信息,即运用各种工具和方法做出一系列能展现有意义联系和结论的人工制品。

d. 主动探究现实问题和难题,提炼观点和理论,探寻答案和解决方案,进而完成知识建构。

标准3指出学生不仅是知识消费者,更是知识创造者。学生利用数字工具定位、搜索和组织信息和资源,进而建构知识、制作创意人工制品,生成有意义的学习体验。在该过程中,学生是以批判的眼光筛选信息,对信息进行有意义的组织。指标a指出,在学生的知识和创意追求中,学生可以利用简易信息聚合(RSS)、文献数据库、搜索引擎等查找学习活动中所需要的资源,体现的是学生能不能有效地找到信息和资源的能力。指标b反映出,学生在找到相关资源后,还需要评估其有效性,以批判的眼光分析资源的精确性、视角、可信度以及与学习主题的相关性。只有认真评估资源的有效性,才能保证知识建构的真实性,保证知识建构和人工制品创作建立在可靠的信息和资源基础上。指标c反映了学生对信息的有意义组织能力,学生通过对资源进行分析,抽取出对知识建构有价值的信息,利用各种工具,比如视频制作软件等,将各种信息进行有意义的组织,进而生成自己的知识或人工制品,体现自己对知识的贡献。指标d反映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也是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学生积极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提炼观点和理论,找出问题解决方案,完成知识建构。

(四)创新设计者

在设计过程中,为了确定和解决现实问题,学生采用多种技术去开发创新而实用的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案,而且这种方案富有想象力。

a. 掌握并运用成熟的设计流程生成新观点,检验已有理论,创作有新意的作品,或者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

b. 在设计中,要善用数字工具辅助管理设计过程,并对设计中的约束条件和预期风险有所掌握。

c. 在迭代性设计过程中,学生能够开发出设计原型,对其进行检验,并在此基础上改进设计原型。

d. 学生能够容忍不确定性,做事有毅力,善于解决开放型问题。

标准4反映的是学生利用技术进行创造性设计的能力,实质是学生进行真实学习的能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设计开发真实作品,解决真实问题,体现出学习是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学习主题是对学生有意义、有价值的现实问题。该过程中,技术发挥关键作用,比如,学生创作作品需要创客空间支持等。学生作为设计者也体现出动手能力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学生是在做中学。另外,学生作为设计者,也体现出游戏化学习的思想,学习似乎是在做游戏,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動参与。指标a指出学生要掌握一些成熟的设计流程,利用这些设计流程去生成观点、检验理论、制作人工制品或解决真实问题。比如,学生掌握基于项目的学习的流程,通过项目学习这种设计流程去发展自己的观点,检验自己提出的理论,制作有价值的人工制品,解决现实问题。指标b指出学生可以使用头脑风暴工具、思维导图、3D设计软件、项目管理工具等数字工具管理设计过程,在管理过程中要考虑到设计流程的局限性,比如时间、经费、材料、专业人员等方面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决定是否采用该设计流程。指标c指出学生应该认识到设计流程是迭代循环的过程,要通过不断地开发、检验和改进设计原型,最终创作出有价值的作品或解决方案。指标d指出,创造过程充满不确定性,学生在使用设计流程解决真实问题时,要有耐心和毅力,通过坚持,最终完成作品创作、解决真实问题。同时,真实问题往往是开放型问题,学生要学会处理开放型问题。

(五)计算思维者

学生利用技术方法的力量来开发和测试解决方案,并以这种方式制定和使用策略来理解和解决问题。

a. 学生在探寻解决方案时,以适合采用技术的方式定义问题,比如,数据分析、抽象模型和算法思维。

b. 学生能够自己收集数据或者利用已有的数据仓库,能够利用数字工具对数据进行解读和处理,能够以不同的方式提取和组织数据以促成问题的解决和做出决策。

c. 学生在面对复杂系统或问题时,能够对复杂系统或问题进行分解,提取其中的关键信息,并开发描述性模型以更好地解决问题。

d. 了解自动化运行原理,运用算法思想开发序列步骤以创造和检测自动化解决方案。

标准5反映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要掌握计算思维,采用计算思维的方法和策略分析和解决问题。随着计算机在人类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广泛使用,人类已经离不开计算机,掌握计算思维才能更好地实现人机协同,提高生产生活效率。标准5实质是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指标a指出学生在探寻问题解决方案时,采用计算思维的方式定义问题,也就是学习计算思维在求解问题时如何定义问题。指标b反映的是计算思维中的数据分析思维,学生通过各种技术工具收集数据,或者从已有数据库中收集数据,在此基础上使用数据处理软件分析数据,使数据成为有价值的信息,同时以可视化方式展示数据,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做决策。指标c指出学生在解决復杂问题时,可以采用抽象的模型思维去解决问题,学生将问题分解,提取其中的关键信息,建立复杂问题的描述模型,帮助解决复杂问题。指标d可以理解为是对算法思维的掌握,学生能够运用算法思维等自动化技术和方法去开发自动化的问题解决方案。

(六)创意沟通者

出于多样化的目的,针对不同沟通对象,学生能够选择恰当的技术平台、数字工具、风格、格式和数字媒体,清晰有效地沟通,并充满创意地表达观点。

a. 选择恰当的技术平台和数字工具来实现他们创造和沟通的预期目标。

b. 创作原创作品,或在新作品中负责任地整合数字资源,或征得原创作者同意后改变作品用途。

c. 通过创造或使用诸如可视化、模型图、模拟仿真等数字制品清晰有效地交流复杂观点。

d. 以定制的方式选择内容和媒体,为目标受众发布或展示内容。

标准6反映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技术创造性地表达观点的能力。在学习结果展示活动中,学生需要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给受众,这时就需要学生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尤其是在深度学习和真实学习中,学生往往是以创作真实作品的方式完成学习活动,学生更需要学会创造性地展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与同伴、教师、社会成员的交流互动也需要学生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创意沟通者要求学生具备多样化的沟通能力,能够针对不同受众,创造性地选择恰当的技术手段实现沟通目标。沟通能力是21世纪技能中的关键能力,技术可以非常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沟通交流。指标a指出学生在实现作品创作和交流互动时要选择恰当的工具和平台,比如,与文化程度低的人沟通时,采用数字故事方式,克服文字阅读障碍。指标b指出,学生在表达思想时,可以创作原创作品,可以负责任地整合数字资源创作新作品,或者征求原创作者同意后将其作品用于观点表达。该指标反映的是学生表达观点时的道德规范,以负责任的方式使用他人作品。指标c指出,在交流观点时,学生可以采用可视化、模型图、模拟仿真等数字制品表达观点,反映的是可视化思想,通过可视化技术使复杂的观点更容易让别人理解。指标d反映的是定向沟通技术,学生根据目标受众的具体情况,以定制的方式选择内容和媒体,向目标受众展示观点。

(七)全球合作者

学生运用数字工具,与国内外团队有效合作,进而开阔视野、丰富自己的学习。

a. 运用数字工具同来自各种背景和文化的学习者保持联系,在该过程中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并相互学习。

b. 学会使用支持合作的技术手段,与同伴、专家或社区成员等群体合作,在合作过程中,针对焦点议题或争论话题能够从多元化的视角看待问题。

c. 能融入项目团队中并做出积极贡献,为实现项目目标,能尝试扮演项目运行中不同的角色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d. 学生基于技术手段与他人共同探究本土或全球性议题,并能够通过合作技术针对这些议题提出解决方案。

标准7反映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技术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这种合作是全球视野中的合作,学生利用技术工具与国内外的团队合作,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学习。合作技能是21世纪关键技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重要目标,同时,合作学习也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的重要学习方式。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学生的合作学习突出了全球视野,学生需要认识到自己是世界公民,需要为全球议题的解决贡献力量。指标a突出学生使用数字工具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交流的能力,反映出学生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合作时,能够处理好文化和背景差异问题,促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和学习。指标b指出,学生在合作过程中能够从多元视角检验问题,增进对问题的理解,学生可以使用网络技术与同伴、专家、社区成员合作,从他人的视角理解和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指标c指出,在团队合作中,学生能够扮演不同角色、承担不同责任,为项目完成做出建设性贡献,反映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指标d指出学生在探究本土和全球议题时,能够使用技术与他人合作,共同调查问题,找出问题解决方案。

三、对新标准的评价

(一)新标准旨在为学生学习赋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新标准的首要标准就是赋权学习者,其目的在于为学生学习赋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使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转变,乃至变革成学生驱动下的课堂。数字公民、知识建构者、创新设计者、计算思维者、创意沟通者和全球合作者也是以学生在技术与教学融合中的角色命名,刻意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能动角色,意在强调教师在课堂中要为学生学习赋权。为学生学习赋权,强调学习主动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学生自主设定对自己有现实价值和意义的学习目标,根据自己的学习偏好和学习条件选择学习策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结果展示方式,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掌控学习过程,最终实现深度学习和真实学习。赋权学习者实现生活和学习融为一体,学习就是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为学生学习赋权成为新标准的主题并非偶然,而是基于未来社会人才需求提出。随着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未来社会必然发生巨大变化,而且将持续发生变化,今天的职业在未来社会可能并不存在。根据世界经济论坛2016年的预测,65%的中小学学生未来将从事当今社会并不存在的职业(ISTE, 2016)。今天的教育如何应对这种挑战?如何让学生适应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ISTE新版学生标准给出的答案是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让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通过不断学习主动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二)新标准与时俱进,以新时期学生关键技能定位学生信息技术能力

在技术与教学融合的过程中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如何定位?新版ISTE学生标准的做法是以学生当前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技能为基础,定位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根据新时期学生关键技能的变化以及教育教学实践,ISTE不断更新学生标准。新版标准根据时代发展,首先界定了当前和未来社会学生需要具备的首要技能——学习能力,将该技能作为新版标准的核心能力。同时,新版标准回应了21世纪关键技能——4C技能,包括沟通(communication)、创新(creativity)、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合作(collaboration)四种能力。创意沟通者体现了对沟通能力的重视;全球合作者突出了合作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批判思维能力反映在知识建构者和创新设计者标准中;创新能力体现在创意沟通者和创新设计者标准中。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混合式学习越来越普遍,学生也更多地生活在数字世界里,新标准以数字公民标准体现对学生数字公民素养的重视。近年来,计算思维和设计流程在生产生活中越来越重要,新版标准以计算思维者和创新设计者两个标准对此做了回应。同时,计算思维者和创新设计者标准也体现出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决策制定能力的重视。创新设计者还体现了对近年来风靡教育领域的创客运动和游戏化学习的重视,体现出对学生动手实踐能力的重视。

(三) 新标准淡化“技术素养”,深化“学习法素养”

新标准只有标准1“赋权学习者”中的指标d是对“技术素养”的明确表述,其他部分不再有对技术素养的明确表述,而2007年标准中标准6“技术操作与概念”之下4项指标都是技术素养的内容,1998年标准中首要标准就是“技术操作与概念”。从ISTE学生标准中技术素养内容所占比例的演变来分析,不难看出ISTE学生标准在逐渐淡化技术素养,这实际上是ISTE有意为之。1998年,信息技术开始走进教育领域,学生刚刚开始接触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在当时而言显得相对重要。2016年制定新标准时,信息技术已经在教育领域得到普遍应用,作为数字原住民,学生已经天然地接触到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已经融入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并不需要刻意强调。当然,新标准淡化技术素养,并不意味着技术素养不重要,只是说对于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学生而言,技术素养应该是生活中的必需品,并不需要在标准中刻意强调。此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技术使用不是目的,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才是技术使用的真正目的。而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关键不在于技术,而在于使用技术的教学法和学习法,只有变革教学法和学习法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因此,新版学生标准更加关注学习法,体现“学习法素养”。1998年标准的主题是“学习使用技术”,2007年标准的主题是“使用技术学习”,2016年标准的主题是“使用技术变革学习”,从历次标准主题的演变也不难看出新版标准更加关注“学习法素养”。

(四)新标准是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指导框架,体现学生的信息技术与学习融合的能力

新标准为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提供了指导框架。新标准通过七大子标准共28项绩效指标,明确指出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如何实施。标准1指出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要实现赋权学习者,并以四项绩效指标说明如何做到赋权学习者。标准2数字公民说明了混合学习中学生如何成为积极、安全、合法、合乎伦理道德的公民,解决了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中学生行为规范问题。标准3知识建构者提出,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中,学生不仅是知识消费者,更是知识创造者,对学生有意义地处理信息、建构知识、解决真实问题做了阐述,体现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旨在实现深度学习。标准4创新设计者和标准5计算思维者明确提出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是真实学习,是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要求学习以完成人工制品为目标,以解决真实问题为标志,强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标准6创意沟通者和标准7全球合作者强调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要重视合作,重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让学生在技术支持下有效地与人沟通,通过与他人合作开阔视野、丰富学习,也强调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要有全球视野。新标准还根据学生年龄阶段不同,给出了4—7岁、8—11岁、12—14岁三个年龄段的差异化绩效指标,为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提供针对性指标。综合而言,新标准界定了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框架,体现了学生的信息技术与学习融合的能力。

四、新标准对我国中小学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建设的启示

(一)以向学生赋权为核心,加强中小学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建设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为向学生赋权提供了可能。中小学学生的信息化学习能力建设应该以向学生赋权为核心,让学生在信息化学习活动中发挥能动性,掌握主动权,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终身学习者,通过主动学习适应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社会发展。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可以在学习目标设定、学习策略选择、学习结果展示等方面充分发挥能动性。赋权学习者的典型特征包括学习是出于内在动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建设性地利用反馈信息,学习者熟练使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是学生自我指导的过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积极的社会情感参与(Metiri group, 2017)。教师在向学生赋权的过程中,也可以从这五个特征着手,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而言,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建设就是要发展学生主动学习、能动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去积极探究、合作,解决身边的真实问题,主动建构知识,使学习成为学生全身心参与的过程,成为学生内在发展的过程。

(二)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建设重在学习法变革

在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建设中,我们要把重点放在学生如何使用信息技术上,而非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熟练程度上。学生在教学和学习活动中学会变革学习,实现学习法变革,这才是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建设的重点。如果学生仅仅将信息技术作为查找信息、消费知识的手段,而不能对信息进行有意义的组织,进而建构知识、解决真实问题,这种信息化学习能力还显得比较浅显。信息化学习能力应该是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实现深度学习和真实学习的能力,表现为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主动学习、能动学习的能力。将信息化学习能力体现在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生成人工制品等方面,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这才是信息化学习能力建设的重点。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建设重点在于变革教学法和学习法,基于学习科学的指导,支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由创造、能动学习,在动手实践中成长,在解决真实问题中锻炼能力,在合作中开阔视野,让学生成为赋权学习者、数字公民、知识建构者、计算思维者、创意沟通者、创新设计者和全球合作者。

(三)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基准,引导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发展

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发展应该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实现为基准,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应该是内在一致的。学校在培养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时,应该将信息化学习能力发展体现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实现中。2016年9月,我国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小学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发展应该紧密结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发展体现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实现中。比如,针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里的批判质疑、勇于探究、乐学善学、信息意识、自我管理、国际理解、问题解决、技术运用等(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 2016),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可以以实现这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目标,通过学生的信息技术使用,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有意义组织信息能力、批判质疑精神和探究能力、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创作人工制品能力、国际化合作学习能力等。另外,也可以借鉴国际社会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结合中国学生信息化学习情况,引导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发展,比如国际社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所强调的数字公民素养。总之,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发展应该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实现为目的,随着社会发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不断更新,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也应相应调整,以适应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要。

(四)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发展体现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之中

学生信息化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过程,学生的信息化学习能力发展体现在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之中。学生的信息化学习能力培养必须依托于知识学习过程,只有在教学活动中,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中,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结合学科知识解决真实问题,发生深度学习和真实学习,这才真正体现出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的发展。此外,还应该提倡STEAM教育,通过信息技术在多学科中整合应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体现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的深度发展。实践当中,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培养看作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任务,虽然,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培养也属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杨晓哲, 等, 2017),但是,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基础能力,比如,使用信息技术搜索学习资源、批判性地使用信息等。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深度发展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中,当然,也包括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融合。综合而言,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信息化学习能力本质上是让学生具备使用信息技术来实现深度学习和真实学习的能力,因此,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的发展必然体现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之中。

五、结语

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正向智慧教育发展,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也正迈向深度融合阶段。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信息化设备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和智能化,学生能够接触和使用的信息化资源越来越丰富。学生在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中使用信息化设备和资源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尤其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因此,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建设成为当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的重要议题,也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重要保障条件。《2018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更是迫切指出要实施学生信息素养发展行动,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深度融合(教育部办公厅, 2018)。ISTE学生标准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标准,对我国中小学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建设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尤其是当前我国还没有出台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标准的情况下,我国可以对ISTE学生标准进行本土化改编以指导我国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培养,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促进基础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 2016.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 中国教育学刊(10):1-3.

姜沛雯,劉向永,王萍. 2017. 从“使用技术学习”到“利用技术变革学习”——2016版ISTE学生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解读[J].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90-92.

教育部办公厅. 2018-02-12.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8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的通知[EB/OL]. [2018-03-14]. http://www.moe.edu.cn/srcsite/A16/s3342/201803/t20180313_329823.html

李凌云. 2018. 美国国家学生教育技术标准新旧三版对比分析[J]. 现代教育技术(1):19-25.

王永锋,王以宁,何克抗. 2007. 从“学习使用技术”到“使用技术学习”——解读新版美国“国家学生教育技术标准”[J]. 电化教育研究(12):84-87.

杨晓哲,任友群. 2017.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价值追求:数字化学习与创新[J]. 中国电化教育(1):21-26.

ISTE. (2016, June 26). ISTE Standards for Students[EB/OL]. Retrieved November 22, 2017, from https://www.iste.org/standards/standards/for-students

ISTE. (2016, June 27). Redefining learning in a technology-driven world[EB/OL]. Retrieved November 22, 2017, from https://www.iste.org/docs/Standards-Resources/iste-standards_students-2016_research- validity-report_final.pdf?sfvrsn=0.0680021527232122

Snelling, J. (2017, June 27). New ISTE standards aim to develop lifelong learners[EB/OL]. Retrieved November 22, 2017, from https://www.iste.org/explore/articleDetail?articleid=751

Metiri group. (2017, June 23). The Empowered Learner: An Introduction[DB/OL]. Retrieved November 22, 2017, from https://istestandardspd.org/read-empowered-learner-introduction

猜你喜欢
赋权数字标准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论乡村治理的有效赋权——以A县扶贫项目为例
企业数据赋权保护的反思与求解
试论新媒体赋权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基于改进AHP熵博弈赋权的输变电工程评价
一家之言:新标准将解决快递业“成长中的烦恼”
成双成对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