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文化与宜春美术创作

2019-05-08 03:35杨礼浪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美术创作意境

摘 要:禅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宜春作为禅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其禅宗文化源远流长。宜春地区的美术家在充分吸收禅宗文化美学思想的基础上,以突破传统美术的创作思路和表现手法,开创了独具地域特色的高远淡泊、以意境相尚的画风。文章结合禅宗文化,从禅的“自性论”和“意境说”入手,具体阐述了禅宗文化对宜春美术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禅宗文化;自性论;意境;美术创作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禅宗文化与宜春区域美术研究”(YG2016367B)阶段性成果之一。

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当今对传统文化掀起的研究热潮,禅宗已经成为人们甚为关注的研究对象。宜春禅文化源远流长,它是中国佛教“禅林清规”的发祥地。诸多禅宗流派集中于宜春这一神奇的土地,它承载了禅宗发展史上众多集会,奠定了南岳怀让的一系列地位,无数法门龙象开堂说法于宜春的群山峻岭之间,如创始“禅林清规”的百丈怀海长期在靖安、奉新弘法,创建了洪州宗学的马祖道一的塔碑位于靖安的宝峰寺等。当禅宗发展到“一花开五叶”的极盛之际,宜春也成为了禅宗辉煌的风水宝地。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是我国禅宗的五家宗派,其中的临济、曹洞、沩仰三宗直接发源于宜春。

宜春悠久的禅宗文化造就了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美术创作作为宜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的影响同样不可低估。本文将侧重于从禅的“自性论”及禅宗的“意境说”两方面就禅宗文化对宜春区域美术创作的影响展开具体论述。

一、禅宗的“自性论”与宜春美术创作

“自性”字面上有自我本性的意义,禅宗区别于其它宗教流派教义的重要一点是主张从人们内心世界中去寻找佛性。一些佛陀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来自人的内心,万物的去向变化都由心定,所谓“境由心生”。禅宗从人们的内心去寻找“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的修为方式与美术创作中追求主体精神和强调自我的目的就有了相互交融的可能性。

我们通过考究美术史可以发现,所有的艺术作品特别是美术作品大都经历了一个从最早对神的崇拜、敬畏,到对人性本身的赞美、讴歌和表述的过程,如在西方美术史中,中世纪的绘画作品大都具有极端强烈的宗教色彩。这种艺术不注重对客观世界的真实描绘,而过分地注重对所谓精神世界的表现,它们往往以夸张、变形、改变真实空间的手法来达到宣传宗教教义和教规的目的,总体上来说它是作为宗教信仰和神学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至文艺复兴时期,尽管大多的作品仍以宗教和神话故事为题材,但在其作品形象的刻画和选择上已经具有了明显的人文精神,如拉斐尔画的很多圣女形象的题材是直接来源于现实中活生生的人,对人性的充分肯定是美术创作的一个巨大的进步。

作为禅宗文化主要发源地之一的宜春,当地一些艺术家的创作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这其中又尤以宜春的版画为典型代表。宜春版画,确切地说是指鲁迅先生倡导的现代版画,在宜春的发展至今已有70年的历史。如今,宜春市在1999年及2000年,先后被授予“江西省版画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版画之乡”称号;在2008年5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宜春版画更是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宜春版画的兴起繁荣以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为一个重要历史节点,之所以会出现在这样一个特定历史时期,除了一些客观的外部条件,如创作群体的扩大、对外交流的拓展外,更主要的是与对宜春禅宗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密不可分。今天当地广大的美术创作者,从心理、艺术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禅”的研究已超越了时代和民族的局限,特别是其间的“自性说”,它把禅宗的客观唯心主义变成了佛由自己内心决定的主观唯心主义,这种改变不仅拉近了人、佛之间的距离,更为重要的是把佛从虚幻的西方极乐世界拉向了每个人的心中,从人的内心中去寻找自我,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实际上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主体性。美术创作只有把人类丰富的内心世界作为自己表现的根本,并以此揭示人们的思想感情,才能完成表现自我意识的伟大历史使命。禅宗的“自性论”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人学”,因为它着力的是人对内心世界的自我感悟,是通过对内心的自我约束来认识人的本性。

二、深受“意境说”影响的宜春美术

“意境”在文艺作品中指的是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主要审美形式,在我们的美术作品中自古以来就经常以它的有无作为评判作品优劣的一个主要方面。佛教自公元元年后传入中国以来,经过跟本土文化的不断交流、碰撞和融汇,到唐代的时候不断走向成熟,在这一时期里,佛教的发展不断趋于中国化。“境界”一词本是佛教用语,在佛经中它被多次提到,如《杂譬如经》中说:“神是威灵,振动境界”。《无量寿经》中说:“斯义宏深,非我境界。”“境界”这个词,尽管在佛经中经常被提及,但它在不同的经文中意义却不尽相同,它们有的指思想理论的深度,有的则是指思想境界的高低。最早它们本身的意义与美学上的“意境”并不完全相同,中唐以后,随着禅宗的盛行,一些杰出的思想家和文艺家,在对佛经境界深入研究和了解的基础上,结合本土传统易象说的理论,初步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美学思想“意境”。在禅宗中“意境”更多的是特指以体悟把握本体“无”与实相“非有非无”为人生最高境界,这对美术创作中追求虚实统一为根本特征的审美起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宜春的一批美术家如宋小敏、郑越、杨震等受这些禅宗文化美学思想的影响,很早就强调自然而含蓄的艺术语言,强调虚实结合,以虚化境,以虚达意,追求“象”与“象外”统一的艺术效果。他们认为在创作中只有强调本我,从感性个别出發,但又不应局限于仅仅感性个别,而只有做到超越感性个别,实现虚与实、“象”与“象外”的和谐统一,才有可能“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才有可能超越有限而把握无限,亦即真正地表现出宇宙生机与人生的真谛所在。

禅宗里所强调的意境除了强调绘画中的虚实相间、气韵生动外,有时还特指人的“心境”,这种心境是经过自我的锤炼而对人生的体味,对永恒生命的认识和把握,它是朦胧含蓄和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在美术创作中,只有取之物象而又超然物外,是空而又非空,是有而非有,做到有无相生、情景交融才能真正做到意境深远。从艺术实践上看,美的法则就是心的法则,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应该是具有意境的创作,它不应只是对客观世界的简单描摹或一味复制,而是艺术家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心理形态,它来自于艺术家内心深处,并脱胎于艺术家的心灵深处。

禅宗文化强调造境的思想对美术创作具有影响,尽管本质上它有唯心的成分,但却十分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因此它的提出对美术创作的影响十分深远,而深受禅宗文化浸淫的宜春区域,美术家受它的影响则更是难以简单的三言两语表达。如果我们将宜春近年来的艺术现状结合当地的丰厚禅宗文化底蕴做个小结我们会发现,总体而言宜春当地的画家的作品无不具备两个方面的特点:

其一,追求画面效果的“物我同化”。禅宗认为要表现意境,一定是先要理解事物的内涵,甚至于要让自己彻底进入到事物的角色和情景中,使自己的意识同事物协调起来,然后形成无需理性深思便产生理解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参透,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主客观的真正统一。日本禅宗大师铃木大拙在《禅与心理分析》中说:“只是看是不够的,艺术家必须进入物体之内,从里面去感觉它,并自己去过它的生活”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把自己幻想成作品中的人或物,目的就是为了把自己的主体情思移入客观对象,使主客体“物我同化”。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常常物我不分,或者物我两忘。禅宗“物我同化”和“物我两忘”在客观世界中并不真实存在,但它对于美术创作来讲,却体现了其真正的内部规律。宜春的美术家很好地吸收和借鉴了这一点,也正因此,才使得他们的作品大都能意境深远。

其二,在宜春的美术家中,我们通过深入分析他们的作品,还能发现他们除了在作品中强调“物我同化”的艺术追求外,还特别注重对主观心灵的美好抒写,或者说以注重对主观心灵的抒写来侧面传达正面的意境。禅宗强调“心”的作用。《坛经》说:“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美术创造离不开自己的心灵,我们在作品中强调作者的主体意识,实际上强调的就是内心对创作的影响。对内心的强调,可以使画家淡薄名利,轻视权贵,蔑视法则,敢于坚持自我,提出自己的艺术主张,而艺术的成熟往往离不开创新和个体的独特面貌。宜春的美术家深受这一思想的影响,我们考察不管是早期的老一代版画家如柯克、陈正元,还是近期的杨震、郑越,甚至于更年轻一代的如涂祁、刘洋等人的作品,发现无不如此,他们都能甘于沉寂、不追风,每个人能在坚守地域文化特色的前提下又个个作品面貌鲜明,风格独立。他们从自己的内心出发,以表现自我的情感为主,内容不受技法和时空的限制,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这点与禅宗强调“心”的作用、重视主观心灵抒写的美学思想不谋而合。

禅教文化是我国佛教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多得的一块绚丽瑰宝。作为有着悠久禅宗文化的历史名城——宜春,禅宗文化对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的影响日益加剧。近年来,随着宜春美术创作群体的不断扩大,宜春本地的一批优秀的美术家在扎根宜春本土文化,特别是禅教化的基础上,在创作中走出了一条强调“物我相融,心灵相通”,注重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的创作思路。他们的作品大多以灵动的气韵和节奏来表现艺术家对宜春这一特色区域的美学感受。深入探讨和研究禅宗文化对宜春区域美术的影响,既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弘扬祖先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更可以为地方性的区域美术创作找到一条更契合自身发展的特色之路。

参考文献:

[1]韩林德.境生象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2]刘洋,祝华丽,程国亮.现代宜春版画概论[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

[3]張育音.禅与艺术[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作者简介:杨礼浪,宜春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猜你喜欢
美术创作意境
春色满园
数字时代的工艺美术摄影
浅谈美术创作的意识状态表现
视觉思维在美术创作教学中的价值分析及实践
光影意境
一朵花的意境
“繁荣社会主义文艺”语境下的美术作品创作的家风蕴意
藏族主题美术中的乡土命题探讨
如何使幼儿园美术创作活动更有效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