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胜在《中国教育学刊》2019年第3期《感恩教育:从直觉到自觉》一文指出,由于教育者赋予感恩许多美好的预设,因此有人认为“无论什么样的感恩教育方式,只要能激发受教育者的感恩之情,就是好的。”这种直觉性的感恩教育,显示出一种想当然性。在无形中强化了不平等的人际结构,牺牲受惠者的尊严。同时由于缺乏理论指导,基于不切实际的感恩預设,直觉性的感恩教育往往滑向强求感恩。在直觉性感恩教育中,与积极情感膨胀相伴随的是感恩泛化,即要求学生总是以感恩的心态面对他人与生活,实际上,这不是增进学生的道德智慧,而是妨碍学生道德智慧的生长。由此看来,充分理解感恩的本性,探索感恩教育的理路,建构一种基于感恩本质的感恩教育,至为关键、迫切。
从感恩的人际和心理结构中可以归纳出感恩教育的基本方向,即由直觉性感恩教育走向自觉性感恩教育。首先,感恩人际结构的“前端”,即施恩者对受惠者的善意、善行是感恩的激发与发起因素,没有这一点,感恩人际结构的“后端”,即感恩的本体部分则无从产生。其次,感恩教育不但要进入感恩的人际结构之中,还要进入其心理结构之中,在感恩心理结构内进行,即“感恩中的感恩教育”。学生如果因为自己的善意得到他人的感恩回应,一方面,他们会体会到被感恩的美好,另一方面,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内心建立起感恩的反应方式,即用善意回应善意,用爱响应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