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风险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

2019-05-08 03:13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9年4期
关键词:区域生产农业

平 怡

(长江职业学院电商物流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0 引言

农业生产是以土地为基础,其他多种生产要素有机组合、是以人为主导生产的实践活动,是自然与经济再生产相交互的过程,受天气、气候、市场、技术及政府政策等一系列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具有较高风险的产业[1],且对于人类生存与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而农业生产风险是农作物或畜产品在长期生产、生长过程中面临的风险,是农产品预期与实际产量所可能发生的偏离程度[2]。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为第一产业,农业生产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农业生产风险实质为一微观经济学问题,它反映了农场或农户农业生产经营收益的不确定性,同时也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3]。我国人口数量多、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小且生产条件区域差异性较大,农业生产经营范围和规模相对较小,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条件相对薄弱,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农业和农村改革在20世纪70—80年代实行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之前,我国农业生产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自然风险。随着农业和农村改革进程的加快,市场机制在农业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农产品生产与流通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产品市场价格以及农产品流通程度逐渐成为农业生产经营中主要的风险因素。自我国取消粮食定购为核心的粮食政策市场化改革,农户农业生产经营环境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农户成为独立的生产经营实体,享有农业生产经营决策权、产品处置权和收益权,同时也是承担农产品生产经营风险的主体,不仅面临着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风险,还面临市场价格波动以及政策制度等多方面风险。由此可见,农业生产中各种风险因素通常是相互作用的,各风险因素间的相互交叉使得农业生产风险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更加复杂化。

农业生产风险受自然因素、市场因素等影响很大,如干旱、洪涝和冰雹等自然灾害会造成农业减产,农业生产资料质量和价格以及农产品市场价格变动会影响农业经济收入水平等,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张建明等[4]根据甘肃省粮食产量统计资料分析了各类险因素对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影响,提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孟扬[5]通过对北京市13个郊区县的农村人口结构、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业观光园等6个主要经济指标分析了造成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提出降低农业生产风险以加强区域间协调同步发展; 林毅夫等[6]认为新农村发展战略必须以减少农村劳动力为重点,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经济收入,以缓解人口和环境之间的紧张关系; 统计发现,我国农村人口比例占全国总人口的69%,政府对农村地区的总投入仅占政府费用支出的20%,而国家费用投入的多少可以直接影响农业生产风险[7]; 我国用于农业研发的费用占GDP的0.3%,低于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0.5%~2%),而农业技术水平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呈显著相关[8]; 姜雪松等[9]通过分析垦区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试点,发现由于各方面体制或机制不健全、农户保险意识缺乏,农业生产风险防范效果不明显,提出必须建立完善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生产风险管理体系; 王丽薇等[10]通过分析美国和巴西两国农业风险管理经验及市场运作,发现两国在风险管理方式上虽有一定差异但均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业生产风险的发生,以维持经济的平稳发展。

区域经济学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其主要研究对象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和方法,与其他学科相比并无不同,都是为了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而诞生的。区域经济理论表明,农村劳动力人口数量减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农村劳动力的转化程度和转化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和发展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而其主要推动力来自于农业和工业生产在技术方面的不同要求和劳动力收入的不同预期[11]。因此,如若实现经济的均衡发展,必须优化经济结构,并将其合理划分,制定合理的政策和采取合理措施,降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如我国西部区区域经济社会总产值中超出70%来自于农业产值,但由于经营粗放及农业收入增幅较小,导致该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缓慢; 农业生产中过于初级化的产业结构也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农业先进技术投入较低、农民文化程度有限无法实现农业集约化经营,且农田基本建设不完善等导致部分地区经济发展不够快速; 杨敬宇等[12]也认为西部地区农业是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相互关联的弱势产业,农业生产对农业公共产品具有强烈的依赖性,且农村区域经济市场化程度越高,则依赖性越大。

农业生产风险是连接农业政策、农业结构以及区域经济之间的桥梁。农业生产风险的强弱不仅直接关系到农业产出的多少,还会引起农户农业生产的项目类型、规模及要素投入等的变动,导致微观农业产业结构变化,从而影响农民收入的稳定性提高。区域经济的发展则可提高农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刺激城镇居民对观光游览农业、庄园农业或花卉等的需求,为农业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13]。可见,农业生产经营与区域经济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文章研究农业生产风险与区域经济中气候变化状况、农产品种植种类和种植模式、农业科学技术、风险水平、市场价格变动等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问题,在微观角度利用层次分析法阐明我国农业生产风险对区域经济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这不仅有助于农户根据市场为导向开展合理的生产经营决策,有效提高农民处理农业生产风险的能力,以稳定提高农业生产收入,同时也可为稳定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指导依据。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内容

1.1.1 我国农业生产风险因素分析

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依赖性较强,全球气候变化所导致的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增高,且引起区域气候变化的不稳定因素在逐渐增加,如厄尔尼诺现象、温室效应等反常气候在增多,因此,自然环境因素是主要的农业生产因素。而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微观主体,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中日益受到来自市场、政府政策及制度等多方面、多种类或多形式的风险因素影响。因此,将农业生产风险及其影响因素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4]。

(1)自然风险。自然因素直接作用于农业生产活动的进行,主要体现在农产品产量的波动,又称产量风险。主要指由不可预料的天气、气候等自然环境因素导致的农业生产风险。

(2)技术风险。是指从事农业活动的生产者缺乏必要的生产技术、农业机械化设备、种植种类不合理或从事不符合农业生产规律而导致的产品产量和质量变动。

(3)市场风险。是指由于信息化程度的不完善以及市场供求信息制度不健全而导致的农业生产资料投入与产出的价格变动,主要表现为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或不稳定性。

(4)政策风险。是指政府政策或制度变化给农业生产带来的不确定性,如农业支持政策、农业保险补偿制度及税收政策等变动对农业生产经营带来的影响。

1.1.2 我国区域经济特征分析

区域经济是人类在特定区域内进行经济活动并与其低于内特殊资源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是有不同功能、不同结构或不同层次的区域经济子系统集合而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有机系统,包括农业系统、城镇地域系统、交通运输系统及商业系统等[14]。其实质是区域分工,即各区域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实行区域专门化生产,通过区域内或区际交换实现产品价值,满足自身对工农业产品的需求,从而扩大区域生产能力,增进区域利益。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区域经济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5-17]:

(1)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丰富程度差异以及政府投入和政策的不同,我国各个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相差甚远。如沿海和内陆之间、平原、山地和高原之间差异较大。

(2)发展模式不合理。由于全国各地均有农村分布,分布的区域和条件各不相同,所在地区域经济发展方式不同,进一步拉大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差距。

(3)初级产业化结构明显。我国部分地区,农业及重工业在整个经济产业中占据较大比例,但仅限于负责初级农产品的供应、原材料工业和采掘,轻工业及次级加工产业较落后,造成区域经济发展滞后。

(4)技术水平总体偏低。由于存在初级化、单一化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致使部分地区总体技术水落后,制约了区域经济发展。

1.2 研究方法

1.2.1 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

在对农业生产风险与区域经济关系进行研究时,首先需构建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影响农业生产和区域经济的因素很多,该文借鉴国内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影响两者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因素两个方面分析农业生产经营和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从自然灾害、防治措施、农作物病虫害、栽培环境、农业投入与产出、农业技术、农业可持续发展、市场化因素、经济效益以及政府政策制度等9个方面构建农业生产风险对区域经济影响的评价体系[15-17],其中,自然灾害选取温度伤害、干旱、洪涝及地质灾害等指标; 病虫害选取病虫害发生种类、数量、频次等指标; 栽培环境包括大气、水体和土壤等3个方面; 农业投入包括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劳动力投入、农作物种植种类或面积、固定设备投入等指标; 农业产出包括农业劳动生产率、人均纯收入及单位耕地面积粮食产量等指标; 农业技术由农业自动化与信息化水平、农业技术推广以及农产品加工或贮藏技术组成; 可持续发展指标包括农业产业结构类型、环境污染治理程度以及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 市场化因素包括市场价格变动、市场供求、交通运输条件以及市场信息化水平等方面; 区域经济效益则有GDP增长率和地区生产总值; 政府应对农业生产风险的政策制度包括政府财政对农业的支出比例、农产品市场价格和流通干预以及农业投资结构和规模等方面。评价指标的选取不仅考虑了农业生产投入与产出、影响农业生产的风险要素、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农业技术、市场经济以及政府参与农业生产等因素,而且综合考虑了我国农业生产现状与区域经济特征,具体指标见表1。

表1 农业生产风险与区域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系统层准则层自然因素A1自然灾害B1温度伤害C1干旱C2洪涝C3地质灾害C4台风C5病虫害B2病虫害种类及数量C6病虫害发生频率和面积C7栽培环境B3大气环境C8水体环境C9土壤环境C10社会因素A2农业投入B3农业机械化总动力C11农田有效灌溉面积C12农药化肥施用量C13农村用电量C14农作物种类和面积C15固定资产投资额C16劳动力资金投入C17农业产出B4农业劳动生产率C18农民人均纯收入C19单位耕地面积粮食产量C20农业技术B5农业信息化水平C21农业机械自动化C22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和应用C23农产品加工与储藏技术C24农业可持续发展B6农业产业结构和类型C25农业环境污染治理水平C26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程度C27市场化因素B7市场需求C28市场价格动态C29交通运输条件C30市场营销水平C31经济效益B8地区GDP增长率C32地区生产总值C33政府政策制度B9地方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比例C34农产品价格和流通干预C35农业投资结构与规模C36

表2 不同情况评比的数量标度及其对应含义

1.2.2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方法

该研究根据层次分析法基本流程[18],请教相关农学、农业经济学、经济管理学的12名专家对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判断,在汇总各专家评价意见及评价结果后,按照层次分析法的原理构造判断矩阵,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并检验其一致性。具体计算过程和方法如下:

设总目标层为A,与下层B1,B2,B3,…,Bn之间的相互关系,构造判断矩阵M=P(A-B),

(1)

式(1)中,为判断矩阵定量化,对比两两指标间(Bi与Bj)的重要性,Bij采用1~9标度打分,对不同情况评比给出的数量标度及对应含义如表2。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业生产风险影响区域经济的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根据农学及经济学相关12位专家对影响农业生产的风险因素以及农业生产与区域经济相互关联的作用因子评价指标筛选,结合层次分析法计算结果,得出各作用因子的权重赋值(表3)。结果表明,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自然因素仍为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风险因素,其次为社会因素。二级指标中,自然灾害因素因子权重值最高为0.50,其次为栽培环境(0.30),病虫害、农业投入和产出、市场化因素权重赋值相同,均为0.20,农业技术、农业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和政府政策制度等权重值均为0.10。三级指标中,自然灾害因子中,自然灾害指标中温度伤害、水分胁迫权重较高; 病虫害的发生种类、数量、频率和面积成为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风险因子,其权重较高,分别为0.037 2和0.035 4; 栽培环境的生态完整性对农业生产的作用效果日渐突出,其中土壤环境权重值最大为0.259; 农业投入指标中,农业机械化水平权重赋值最高(0.504),农作物种植种类和面积次之(0.048 1),且农药化肥施入量(0.045 2)在农业生产投入中占较大一部分比值; 农业产出中农民人均纯收入(0.052 5)以及单位耕地面积粮食产量(0.040 1)可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 农业技术中,农业信息化(0.030 1)、自动化(0.030 5)以及先进农业技术推广(0.030 2)是以区域经济为导向的农业生产主导因子; 市场化因素指标中,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量(0.060 5)以及市场价格波动(0.050 2)不仅影响农业生产发展,而且对区域经济稳定性造成一定影响; 政府政策及制度指标中,政府财政对农业的投资投入比例以及政府干预市场对保证农业生产稳定性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区域经济中获取稳定经济效益的前提保证。

表3 农业生产风险对区域经济影响的评价指标及权重赋值

目标层权重系统层权重准则层权重自然因素A1自然灾害B10.5温度伤害C10.038 4干旱C20.039 6洪涝C30.034 2地质灾害C40.021 10.6台风C50.015 1病虫害B20.2病虫害种类及数量C60.037 2病虫害发生频率和面积C70.035 4栽培环境B30.3大气环境C80.012 5水体环境C90.017 6土壤环境C100.025 9社会因素A2农业投入B30.2农业机械化总动力C110.050 4农田有效灌溉面积C120.043 1农药化肥施用量C130.045 2农村用电量C140.011 8农作物种类和面积C150.048 1固定资产投资额C160.014 7劳动力资金投入C170.031 4农业产出B40.2农业劳动生产率C180.010 2农民人均纯收入C190.052 5单位耕地面积粮食产量C200.040 10.4农业技术B50.1农业信息化水平C210.030 1农业机械自动化C220.030 5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和应用C230.030 2农产品加工与储藏技术C240.010 1农业可持续发展B60.1农业产业结构和类型C250.010 6农业环境污染治理水平C260.010 4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程度C270.010 5市场化因素B70.2市场需求C280.060 5市场价格动态C290.050 2交通运输条件C300.030 4市场营销水平C310.024 5经济效益B80.1地区GDP增长率C320.012 9地区生产总值C330.013 3政府政策制度B90.1地方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比例C340.020 8农产品价格和流通干预C350.020 3农业投资结构与规模C360.010 2

2.2 农业生产风险影响区域经济的主要作用因子

农业生产是农业区域的核心内容,农民种植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为实现农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政府对农业资源的利用、绿色产业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采取了相关措施,明确了农业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地位。利用上文中构建的36个评价指标,确定了各评价指标标准以及权重赋值,并通过对区域经济特征以及关键相互关联因子的耦合分析,确定农业生产风险因子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因子的权重进行重要性排序。通过测度影响农业生产的36个风险因子(表4)发现,农产品市场需求量、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农药化肥施用量、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温度胁迫干旱和温度伤害是对农业生产影响排名前10位的风险因子,其中包括8个社会因素, 2个自然环境因素,这表明,随着区域经济水平的发展以及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运用,可以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风险,而农田基本建设的完善程度以及市场动态的稳定性则是直接作用于农业生产的风险因子。信息化与自动化的发展水平以及农业先进科学技术的运用则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而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制约了部分地区农业产业的进步速度。

表4 农业生产风险因子对区域经济影响的重要性排序

作用因素权重赋值专家评分重要值重要性排序温度伤害0.038 48.20.314 9 10干旱0.039 68.40.332 6 9洪涝0.034 27.90.270 2 11地质灾害0.021 17.50.158 3 23台风0.015 17.10.107 2 26病虫害种类及数量0.037 26.80.253 0 16病虫害发生频率和面积0.035 46.50.230 1 18大气环境0.012 56.40.080 0 32水体环境0.017 67.50.132 0 24土壤环境0.025 98.60.222 7 19农业机械化总动力0.050 48.80.443 5 3农田有效灌溉面积0.043 18.40.362 0 7农药化肥施用量0.045 28.20.370 6 6农村用电量0.011 87.80.092 0 29农作物种类和面积0.048 18.90.428 1 5固定资产投资额0.014 77.60.111 7 25劳动力资金投入0.031 47.50.235 5 17农业劳动生产率0.010 28.50.086 7 30农民人均纯收入0.052 58.80.462 0 2单位耕地面积粮食产量0.040 18.90.356 9 8农业信息化水平0.030 18.80.264 9 14农业机械自动化0.030 58.80.268 4 12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和应用0.030 28.60.259 7 15农产品加工与储藏技术0.010 17.50.075 8 34农业产业结构和类型0.010 67.80.082 7 31农业环境污染治理水平0.010 47.20.074 9 35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程度0.010 56.50.068 3 36农产品市场需求0.060 58.90.538 5 1农产品市场价格动态0.050 28.70.436 7 4交通运输条件0.030 48.80.267 5 13市场营销水平0.024 58.60.210 7 20地区GDP增长率0.012 97.90.101 9 28地区生产总值0.013 37.70.102 4 27地方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比例0.020 88.20.170 6 21农产品价格和流通干预0.020 38.30.168 5 22农业投资结构与规模0.010 27.60.077 5 33

3 讨论

农业生产,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一种高风险的活动,农业生产活动自身受生物有机体生长发育规律的限制,且在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下,其经济效益低、生产经营风险较大且处于弱质产业地位[19]。因此,如何分散或降低农业生产风险,保护农业生产者基本利益,对维持区域经济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作用对于农业生产的风险因子关联区域经济的重要性排序前11位的评价指标测度发现,市场的需求量直接带动了农产品的交易量,需求量的增加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价格,还增加了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 同时农产品的供求关系最终反映在价格上,这直接关系到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利益,而区域经济越发达则对信息的导向程度要求越高,反之则越低。生产者以市场信息为导向以调整农作物的种植种类和种植面积,来满足市场供给结构需求,若区域市场不能及时有效地为农业生产者提供准确的、客观的市场信息,则无法发挥市场调节生产的功能,生产者在从事农作物种类选择、农作物种植面积等农业生产活动时则存在盲目性,加之由于干旱、洪涝、温度等天气或气候条件变化、农田基本建设完善度、农药化肥施用量和农业劳动力投入等生产成本上涨、生物能源的肆意开发或期货市场投机等风险因子影响[20],导致市场供求和结构失衡,市场价格大幅波动,则会对稳定农民增收和促进区域农业产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同时对贫困人口的生活影响则更为显著[21-22]。农作物栽培环境(大气、水体和土壤)、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程度以及农业污染的治理程度是作用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风险因子,也是关系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也就是说要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协调好农业生产与经济发展、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

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农业生产力的重要因子,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机械作业不仅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还可以满足现代科学农艺的要求,为农产品专业化和商品化生产提供了可能,是整个农业生产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前提。研究发现,农业机械自动化在农业生产作用于区域经济的风险因子的重要性排序为11位,这表征了农业机械自动化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关键地位,同时表明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的推广与使用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增强作物抵抗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促进农工贸一体化以及农业运输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3]; 但是,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总体较低,结构性矛盾突出,存在农机产品过剩、有效供给不足且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24],如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高而经济作物较低,耕种环节机械化水平高而收获环节较低。农业机械自动化是农业科技水平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先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手段,而农业信息化则是支撑农业技术进步的重要载体,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则可为促进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如于淑敏等[25]对1989—2008年我国的农业信息化水平测度发现农业信息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韩海彬等[25]则通过建立以农村人力资本为门槛的面板门槛模型发现,农业信息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存在双重门槛效应,且农业信息化和农村人力资本耦合度较高的区域则偏向于较高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由此可见,农业信息化是驱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一个关键因素。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一方面,不仅可以优化区域内农业资源配置,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有序化组织和协调农业系统中的土地和劳动力等影响农业生产的风险要素[26]; 另一方面,现代信息科学技术与农业产业内部需求相结合势必会产生一系列先进的农业信息技术,而农业信息化建设则可以将农业信息技术推广和应用到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以加快农业技术的进步,促进生产力的转化程度[27]。研究发现,政府在财政支持、机制结构以及政策保障等方面,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偏低,支持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资金配置不合理、人才培养不均衡、成果转化不合理等问题,如政府财政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占农业GDP的1%[28],农业科技人才的城乡分布、地域分布或农业科技的供需出现结构性矛盾。而农民作为农业技术的直接使用者,其整体教育水平偏低直接影响了农业科技信息化的建设[29-30],这不仅制约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还限制了地区生产总值和GDP的增长。

农业生产经营使农产品种植、加工与流通紧密相关,不仅要承担产量风险,也要承担来自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价格风险,其弱质性和农产品流通的公共性,要求加强政府对农业的保护程度以及地方财政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因此,地方财政对农业生产的投入以及政府干预农产品价格和流通的行为是实施农业保护、控制农业收益风险的最佳选择。自然灾害造成的产量风险以及由于市场供求差异和价格波动造成的收益风险均需要政府运用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对农业生产经营者给予补偿,如贾万军等[31]认为农业政策性保险是政府对农业实施保护、控制农业收益风险的最佳选择。农业包含于市场资源配置范围之内,在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主导作用于市场的作用同等重要,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公共投资,同时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政策也是由政府供给的; 其次,农业技术的创新和政策实施也是由政府给予规范。因此,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态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对农业的政策取向和具体政策手段。

4 结论

在对农业生产风险因子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程度分析来看,结合层次分析和专家打分法,结论如下。

(1)干旱、洪涝、地质灾害等对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风险逐渐降低,而市场需求、市场价格动态及市场营销水平等市场风险则逐渐成为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主导农业生产活动进行的关键风险因子。

(2)在区域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信息化程度、机械自动化水平以及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程度、政府财政投入和对农产品价格和流通程度干预等政府政策制度等均可推动区域经济的深化改革和发展。

(3)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程度、良好的栽培环境以及农业污染的治理程度则是保证农业与经济可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

猜你喜欢
区域生产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分割区域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区域发展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