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喜艳,车旭升,荆 淦
(1.南通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江苏南通 226000;2.江苏南通田家炳中学,江苏南通 226000)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残疾人数量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党和政府也非常关注残疾人的工作开展[1]。聋哑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同时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以适应环境显得更加重要。
自尊是个体在社会进步过程中,个体对自我的认知与评价[2],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体为了更好适应的在社会的变化所做出改变的一种生存能力,具备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实现自我社会角色的一种能力,即“社会健康”[3],自尊是社会众多行为和动作发生的重要驱使和推动力,它也是心理是否健康的关键要素,与个体的人际关系,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4]。
许多研究表明,学生的自尊、社会适应能力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得到提高和改善,众所周知,坚持规律性的锻炼不但能强身健体,而且还具有促进心理健康、改善社会关系等作用[5]。相关研究证实课外体育锻炼对提高正常学生自尊、社会适应能力有积极作用,而针对特殊人群是否同样具有积极作用的研究较少。因此,研究聋哑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比普通学生更为重要,研究结果也能为特殊教育学校开展活动以促进聋哑学生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
以课外体育锻炼与聋哑学生自尊、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为研究对象,选取6所特殊教育学校的400名聋哑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2.2.1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现场发放、填写、回收。每个调查班级由一名老师和2位调查员负责,调查员事先向老师说明调查目的,为了避免聋哑学生对问卷中的题目理解不充分,由老师逐条对内容进行解释后再进行填写。最终在南通、南京、苏州地区6所特殊教育学校发放问卷400份,回收40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391份,有效率为97.8%。
2.2.2 问卷内容及信效度检验
(1)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级和残疾程度。
(2)《自尊量表》[6],使用由罗森伯格制作的自尊量表,该量表由5个正向计分和5个反向计分的条目组成,共10个问题,分为五级,1表示非常符合,2表示符合,3表示不清楚,4表示不符合,5表示很不符合。总分越高,自尊水平越高。本研究中,得出该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19,说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可靠性。
(3)《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7],采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郑日昌教授编制的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对聋哑学生进行人际关系调查,该量表由 28 项组成,总分越高,社会适应能力水平越高。本研究测出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08,说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可靠性。
(4)课外体育锻炼行为情况调查问卷。包括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频率、负荷、形式等。本研究测出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26,说明该问卷的可靠性非常好。
采用 Excel 建立数据库,用SPSS19.0 统计软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与处理。
根据调查结果可知(见表1),课外体育锻炼参加者较不参加者的自尊水平、社会适应能力之间差异显著(P<0.05),其中不同级别之间的聋哑自尊、社会适应能力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国外学者Nancy Darling也指出课外体育锻炼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有促进作用[8],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能提高人的人际交往能力,相反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人际交往特性又会吸引人们经常参与其中。
注:*:P<0.05 **:P<0.01
如表2所示,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聋哑学生自尊水平在时间负荷及形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聋哑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在负荷形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聋哑学生选择“和家人一起锻炼”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分最高,这也反映出良好的家庭关系对聋哑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Soenens 等人的研究结果也验证了这一结论,亲子关系的质量会影响学生自主性的发展,进而影响其社会适应[9]。
表2 不同课外体育锻炼参与度的自尊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差异分析(n=298)
注:*:与a比较, P<0.05
表3 课外体育锻炼频率、时间、负荷与自尊、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关分析
注:** :P<0.01
如表3所示,自尊水平与课外体育锻炼频率、时间、负荷存在显著意义的正相关(r值分别为0.228、0.251、0.149);社会适应能力与课外体育锻炼频率、时间、负荷均存在非常意义的正相关(r值分别为0.266、0.266、0.211);自尊水平与社会适应能力存在非常显著意义的正相关,r值为0.456。
相关研究表明,自尊与体育锻炼之间的相互影响属正相关,意味着经常锻炼的人比从不锻炼的人的自我评价更积极向上,当聋哑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是积极的,就会产生社交兴趣,更好去适应社会。但当聋哑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是消极的,聋哑学生就有可能封闭自我,拒绝交际,抵抗社会。
4.1.1 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聋哑学生比率高于不参加者的比率。
4.1.2 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聋哑学生自尊水平、社会适应能力显著高于不参加者的自尊水平、社会适应能力。
4.1.3 聋哑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负荷、形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4.1.4 课外体育锻炼频率、时间、负荷与自尊水平、社会适应能力之间呈正相关。
4.2.1 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校教师素质,培养一批适合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老师,让学生接受更为专业的体育运动指导。
4.2.2 特殊教育学校老师应根据聋哑学生的群体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们对体育运动的热爱,根据聋哑学生性别差异及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4.2.3 特殊教育学校应多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时间参加课外活动,让学生能够充分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合理安排好运动负荷。在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自觉运动的良好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给他们传授健康有效的体育锻炼方式,帮助学生在增强体质的同时也可以释放自我,减缓压力,从而更好的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
4.2.4 教师多应引导学生参与集体性体育活动,在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过程之前,向学生灌输一些安全和健康知识,以保证身体锻炼达到最佳的效果[10]
4.2.5 家长应带领孩子多参加家庭体育,多陪伴孩子一起参加。美国心理学家Shaffer 指出,父母在孩子自尊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父母教养方式会直接或间影响儿童构建的自我认知模型[11]。家长也应配合学校,使聋哑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克服自卑心理,积极参与到课外体育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