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钧,韩雪玉,孙永青
(天津城建大学 建筑学院,天津 300384)
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军区旧址属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认定的文物,镌刻着近现代时期独特的时间印记,与其他类型文物对比,打破了越古老越有价值的既定思维模式[1].其历史环境作为文物本体产生并存在的栖身之所,反映了与文物本体息息相关的重要历史信息,是文物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文物保护工作不断发展,近现代类型的文物建筑本体大多能得到较好的保护,但其周边环境作为文物建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却极易被忽视,一些“建设性破坏”使文物建筑失去了其原有的真实历史环境[2],文物建筑历史环境缺失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军区旧址的历史环境也亟需关注与保护.
位于河北邯郸冶陶村内的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军区旧址是我国第六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类文物.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晋冀鲁豫军区曾经于1946年至1948年间在这里战斗、生活了接近两年时间,保留下来了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旧址、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旧址、军法处旧址、华北财经会议会址、军区电话局旧址、野战医院旧址、防空洞、土地会议会址、南征会议旧址及刘伯承、邓小平、李达等领导的旧居等许多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
国务院自1961年至今共核定并公布了7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共4 292处,近现代相关文物790处,占总数的18.4%,涵盖了革命遗址、革命纪念建筑物、名人故居、军区旧址等[3],均与社会活动和政治活动具有密切的关联,记录着某一重大历史过程或重要人物的生活痕迹,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社会等价值,是我国不可移动文物中数量较多,具有弘扬红色文化,传承伟大革命奋斗精神等独特价值内涵的文物.
在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近现代文物类别在前三批中被称为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第四批开始改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3].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是对早前保护名单中的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提出的更为科学的分类,“近现代”凸显了此类文物和其他类型文物相比特殊的时代特质,即产生时间最接近现在.然而正是由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时间上距离现在最近,最贴近现在的生活与记忆,与其他古建筑相比,它们的文物身份与宝贵价值更容易被人们忽视,文物及其历史环境也更易遭到破坏.
本文所述的历史环境是指与文物形成一体的具有历史重要性和文化独有性的周边环境,包含了文物本体外的物质实体环境,例如地形地貌、自然植被、道路、民居建筑等;同时也包括了区域内所具有的文化特征和传统习俗等人文环境,如历史事件、传统技艺、传统风俗等[4-5].
以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旧址和名人旧居为中心的古村落范围内历史环境保留程度较高,能够展现近现代革命时期特征,因此本文对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军区旧址历史环境的重点调研范围为古村落区域(见图1).
图1 调研范围
如何保护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军区旧址的历史环境,需要深入了解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类文物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环境保护方法.就目前而言,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缺少针对历史环境保护较为详细的研究和描述,而对于文物或历史文化遗产的相关保护工作方法流程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系统.为了更严谨地针对历史环境进行研究与保护,笔者参考文物保护工作体系对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历史环境的保护方法进行探索.
调查是保护程序中基础的工作.调查包括普查、复查及重点调查,调查的主要对象为文物的周边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现状、人工环境现状、与文物相关的重大事件、传统民俗文化等历史环境构成要素.
以实地调研、发掘的文物环境的相关历史、文化及相关研究为依据,对文物历史环境的价值、状态等进行评估.根据评估可以判断出:文物历史环境的主要价值,影响人们对文物认知程度的主要因素,现有价值是否能够被人们充分理解和认识等问题.
在对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历史环境进行研究分析与评估后,可根据评估判断出的研究结果来确定历史环境保护的细致目标和内容,并制定对应合理的历史环境保护对策与措施.
本文基于以上历史环境保护方法,对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军区旧址的历史环境开展保护研究.
研究如何保护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军区旧址的历史环境,首先需清楚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历史环境的构成内容.
根据ICOMOS(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发布的《西安宣言》中对周边环境的定义:紧靠文物的和影响文物重要价值表现的周围环境是文物历史环境的保护范围[6],明确提出周边环境不仅包含了文物周边物质实体遗存,还包含了历史环境内所蕴含的非物质文化环境(见图2).
图2 历史环境保护范畴
物质环境要素即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周边环境中存在的物质遗存,主要包含了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
3.1.1 自然要素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历史环境中的自然要素是历史环境中自然存在、非人工形成的物质环境要素,为文物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基础,赋予了文物建筑独有的景观特征,呈现了近现代文物产生时的选址、布局等重要历史信息.其主要包含了地形地貌、水资源、自然植物等,这些因素的改变都会影响到整体自然环境的改变.如延安王家坪革命旧址随着自然生态环境不断变化,延河水流渐少,山体植被稀疏,多处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其窑洞建筑出现了顶棚塌陷、墙体渗水等现象[7].
因为自然植物生长需要时间,水资源的自洁过程也是极为缓慢的,而地形地貌基本不可复制,这些自然环境要素一旦受到破坏,恢复的可能性极低.
3.1.2 人工要素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历史环境中的人工环境指人工行为的结果,是表达历史年代信息及价值,烘托红色文化氛围最直接的一部分,主要体现在除文物本体以外的区位、道路、建筑、地面铺装等可以令人最直接感受到的历史物质遗存上.
目前对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历史环境损害最为突出的就是人工环境要素的“建设性破坏”[2].人口的迅猛增加,导致了居住空间的紧张和大量的经济发展需求,引发了拆毁文物周边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及街区,拓宽道路,重新硬化铺装,私搭乱建等现象,已经严重威胁到文物的整体历史氛围和规划格局的保护.如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浦镇火车站英式建筑未经批准,被承租剧组私自拆除前后门且部分墙体用现代材料改建,擅自在文物保护范围内挖槽铺设管线,改建人行道,在院内建设了与文物风格完全不符的假山、蓄水池等.不仅破坏了历史环境中的原本铺地及院落空间,甚至直接破坏了文物本体,严重损害了文物的原真性及整体性[8].
非物质环境要素是指与群众关系紧密,祖辈相传的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传统文化[9].因此在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形成的过程中所有相关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历史传说、历史记载、地方生活习俗、传统仪式活动、传统技艺等都是历史环境中的非物质要素.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历史环境中的非物质要素可概括为两大类,即重大事件及名人要素以及传统文化民俗要素.
3.2.1 重大事件及名人要素
重大事件及名人要素体现了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文化与社会定位的重要性,能够充分反映近现代革命时期人们精神、思想领域的创造性活动,是体现我国近现代地域、时代特征的精神内核.主要包含内容为在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形成的过程中相关的重大事件、名人的相关故事等最能够体现历史文化内涵的非物质要素.
重大事件及重要人物的故事让人更容易逆向思考文物产生时期的历史与背景,使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的形象从三维变为了四维,整体形象更加丰富,如今所弘扬提倡的红色文化就是重要史迹及代表人物要素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精神提炼,增加了文物的可读性.
3.2.2 传统文化习俗要素
地方的传统手工艺、营造技艺、生活习惯、方言、传统仪式、传统音乐及表演、节庆与宗教活动等都是反映文物产生并成长的过程中深层次的背景,如具有民俗风情的庙会、集市、祭祖、祈福等活动,能够深刻体现文物特定的地域特点和近现代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状况.如今人口的流动及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传统文化流失现象,如原住居民的老龄化,青年壮劳力向城市流动等都代表了原住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和风俗习惯的改变,导致了相应的文化传承断裂,进而致使历史环境改变,对文物整体性和立体形象造成了不利影响.
这些细致的民俗内容广泛,但可以将其大致概括为传统技艺、传统风俗、传统曲艺3类,纳入历史环境的传统文化习俗要素中,与重大事件及代表人物要素共同构成了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的非物质历史环境.
综上所述,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历史环境包含了物质与非物质要素两个方面内容,将其中的物质要素分为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两个子类;非物质要素则分为重大事件及名人要素和民俗文化要素两个子类,继而可建立更为详尽完善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历史环境构成要素体系(见图3).
图3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历史环境构成要素体系
根据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历史环境构成内容,展开对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军区旧址历史环境的调查.
3.3.1 物质环境要素
(1)自然要素
地形地貌:地处海拔高度四百余米的低山丘陵地区,背靠药王山,与309国道相连接,地势由北向南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村落中央元勋居胡同区域鼓出一片高地,地势略微起伏.
水资源:南临洺水,河流夏天水深,冬季枯竭,具有明显季节性,至今仍承担着雨季泄洪防涝的重要责任(见图4a).村内有两处水塘用于保存雨水,位置及规模保持了历史时期的原样.
自然植物:村内具有百年历史的古槐树多株(见图4b),古槐是冶陶村的标志之一.
图4 自然环境要素
(2)人工要素
道路街巷:村落边缘为绕村公路,村内有车行道连接古村落,古村落范围内街巷保留了历史时期的布局与规模,纵横交错,蜿蜒曲折,极具地方特征风貌.
建筑:文物周边的建筑大多为保存完好的传统民居,有少数完全新建或经过自发改建的房屋(见图5).
地面铺装:地面铺装多种多样,古村落范围内多为块石铺装的原生街道(见图5),这种街道与文物建筑的传统风格一致、尺度宜人,取材和铺设都极具地方特色.一些新建及经过改造的街道地面铺装主要分布在古村落边缘及以外.
图5 人工环境要素
3.3.2 非物质环境要素
(1)重大事件及代表人物要素
重大事件: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军区在此经历了多次战争,并在冶陶召开了南征会议、华北财经会议、土地会议等多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会议.
代表人物:刘伯承、邓小平、董必武、徐向前、薄一波、藤代远、王宏坤、李达等众多老一辈革命家曾经在这里战斗和生活(见图6).
图6 晋冀鲁豫中央局及军区代表人物雕塑
(2)传统文化习俗要素
传统技艺:古村落范围内大多数老建筑为青砖砌筑,反映了当时砖料生产的普遍性与当时泥瓦匠人所掌握的青砖打磨与砌筑技术的高超;砖砌建筑在装饰工艺上也多种多样,具有丰富的传统技艺内涵(见图7a).
传统风俗:冶陶村当地方言传承完好,一些宗教传统文化尚在冶陶流传(见图7b),丰富了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军区旧址的人文内涵.
传统曲艺:武安落子是本地一种民间戏曲(见图7c),曾多次在为毛主席、周总理、郭沫若、林伯渠、邓颖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中广受好评,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独具一格.
图7 传统文化习俗要素
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军区旧址历史环境调查这项基础工作完成后,需采用科学评价方法对历史环境构成内容的价值、状态等进行评估.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历史环境评价方法的构建,对文物及文物环境保护工作有推动作用,是做好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军区旧址历史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步骤.文物本体的相关评价体系已有众多研究与实践,为历史环境评价选择一种有效的科学系统的评价方法提供了参考.
笔者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对我国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历史环境的内涵要素价值及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提出了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历史环境综合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四级指标.经过多专家群决策权重赋值,得到评价体系各指标权重(见表1).该体系是针对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历史环境的保护而提出的,考虑了保护的要求,也包含了利用的需求,符合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历史环境评价的目的[10-13].
表1建立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历史环境评价体系符合一致性检验,具有科学性.根据表1权重数据,物质要素的权重系数为0.750,非物质要素的权重系数为0.250,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历史环境中物质要素比非物质要素更容易体现文物的历史环境特征,更好体现文物的完整性,因此在未来评价具体文物环境时应基于评价体系的权重配比来决定最终评价结果;同理可知各历史环境要素的重要性比较和相应的权重设置.评价体系中的权重数据表达了专家们对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历史环境中各要素的重要程度认可,将会在针对具体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的历史环境评价中起决定性作用.
根据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军区旧址历史环境的构成内容,采用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历史环境综合评价体系,对各构成要素划定了评分标准并对其进行量化评估后,得到各项要素评估数据.
表1 评价体系权重表
将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军区旧址历史环境综合评价由好到差分为5个等级,制定了综合评价标准表(见表2).
经过对评估数据结果整理得出历史环境价值评价权值数据统计表(见表3).
表2 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军区旧址历史环境评价标准
表3 历史环境价值评价权值数据统计
由评定标准及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历史环境价值评价权值数据统计可知,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军区旧址的历史环境综合评价分数为6.723 1分,整体评价良好,即损失了一些历史环境要素,但保留的要素能够体现明显的历史环境独特性.
根据以上评价结果,可知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军区旧址周边区域内所具有的历史环境资源较为完整丰富,能够较好地体现文物历史环境独特性,需要对其历史环境进行保护,维持历史环境目前较好的状态及独特性.
按照各历史环境要素的加权平均值,可将各元素按重要度降序进行排序(见表4).
表4 历史环境要素排序表
根据历史环境要素排序表可知,在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军区旧址历史环境众多构成要素中,能够较好表达文物完整性和文物历史环境的依次为建筑、重大事件、道路街巷、名人、地面铺装、水资源、传统技艺、地形地貌、自然植物、传统风俗和传统曲艺.在时间、经费等有限制的条件下,可根据各项历史环境要素的评价数据和排序来考虑保护等相关行为的优先程度和对应的保护措施,如建筑是评价结果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并且评价分数远超其他历史环境要素,为历史环境中最需要保护的构成要素,应当优先考虑对其展开保护研究和实施保护措施;对应的传统曲艺就是体现历史环境最弱的一项,可根据未来规划发展的需要对其进行改造,使其更贴合文物,充实历史环境内涵.
借鉴我国其他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文物保护规划的相关成功经验,结合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军区旧址历史环境本身的具体现状与评价,反馈应用到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军区旧址历史环境的保护策略上,关键就在于历史环境物质与非物质要素的保留保护与整治更新上,确定保护目标与整治目标,制定保护策略与整治策略.
整体性保护的方法是由吴良镛教授以人的生活需求为核心提出的灵活处理问题的辩证统一方法论,是根据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与历史环境的紧密联系所产生的特有的方法[14].因此对于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军区旧址历史环境保护问题,在完成历史环境调研和评价的基础上,结合整体性保护的方法理论,提出了文物历史环境完整性保护策略.
完整性保护策略主要针对冶陶古村落范围内与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军区旧址等相关文物密不可分的各历史环境要素,以保护文物建筑的完整性及更好地体现文物建筑的综合价值为目标,对相关历史环境要素进行保护.文物的产生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通过深入了解文物历史环境后,在对其历史环境价值评价的基础上,需要尽可能完整地保留如建筑、重大事件、道路街巷等极其重要历史环境要素,并利用相关保护措施、方法,维持历史环境要素完好的状态.保护历史环境的完整,就是保护文物的完整,保护文化的可传承性和延续性,可为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军区旧址提供充足的生命力.
在完整性保护策略的基础上,针对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军区旧址历史环境中传统曲艺、传统风俗等不能较好体现其价值的要素,应在科学评价结论基础上进行取舍,对相应要素采取适应性微更新整治策略.如传统曲艺方面可考虑结合重大事件及名人的重要作为,更新当地戏种武安落子的曲目,创作新的戏剧剧本,讲述与文物息息相关的故事,使文物历史环境背景更加清晰直白;而传统风俗方面,可考虑与文物相关的重大事件、节庆、纪念日等特殊事件节点恢复举办相关的活动或仪式,不仅可以增加人们的文化体验,更可在活动过程中传承、发扬革命历史时期独特的文化与精神.而对于价值评价较好的建筑等环境要素,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干预保护,如对文物周边建筑进行细致的级别划分,根据情况进行局部维护、维修等行为,并对倒塌的建筑进行复原或风貌特征性新建;再如,街道地面铺装,可将古村落范围内仅可步行的街道进行复原,剥落覆盖在原生石块街道上的水泥等,恢复历史风貌.
适应性微更新整治策略以恢复历史环境要素对文物建筑的气氛烘托作用为目标,以适应现代功能需求为前提,以最小干预手段进行整治实施,对历史环境中不能较好表现极具传统历史文化氛围的历史环境要素进行更新改造,从而达到使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军区旧址的历史环境、乡土气息能够更纯粹浓郁,使文物整体性更加完善,形象更加立体,便于参观者解读的目的.
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军区旧址的历史环境具有本土文化特色和深厚的地方人文思想精髓,能唤起人们对革命的情感共鸣,而这样独特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历史环境氛围,需要的不仅是相关部门与行业对其进行规范性保护,也需要民众(尤其是当地居民)深刻理解历史环境的价值与意义,进而自发对历史环境内涵进行保护与传承.及时制止以现代化、城市化为名对文物周边的历史环境要素进行大拆大建,为文物留下一处生存之所,为文化留下一片传承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