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宗清
学校教育是针对群体而非个体的教育,一定数量的学生在同一环境下学习、生活,能让学生生出社会意识,为将来融入大社会打下心理和行为基础;可促进个体的竞争意识、规则意识、公德意识、团队精神等品质的生成和发展。学校管理不到位,不仅妨碍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还可能发生“破坏性”事件,对个体或学校的声誉造成伤害。
然而,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活生生的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创造力、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的人。教育是要激发思维活性,而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让整个系统运转良好,因而管理难免会压抑人的思维活性。二者在根本上不存在矛盾,但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难免会扬此而抑彼。是以,没有管理,无法施行学校教育,但过度管理也会伤害学校教育。现就对过度管理作一浅议。
正常管理,是无伤大雅的,也是必要的。但为了追求某种超常效果,不少学校不自觉地加大了管理力度,条条框框众多,规定过苛,违规处罚也失之力度过大。这就进入了过度管理的“城堡”。
管理在教育中的过度介入,表现在:教育管理化,管理制度化,制度评比化,评比惩戒化,教师、学生的言行可及之处,都充满了管理的痕迹。
例如,有的学校对学生每天的表现——纪律、卫生、礼仪,间操、课上课下表现等一切行为都进行打分,并要求教师填写统一的打分表,当日上交,按人、按班评比。学生在楼道里说笑的声音大一点,课上偶有走思,卫生区有张废纸,都可能会被记分,不仅自己的分被扣,班级也受影响。当日评比分数每天都公布,学生、老师都战战兢兢。
再如,学校会议很多,晨会、夕会、年级会、教务会、德育会……时间都花费在开会学习和提交参会报告中。
管理往往有外显的效果,至少能够达到我们期许的教育目标,甚至在短期内在某一方面看到明显改观。但这些管理手段的负面影响——例如,无法触及学生内在思想,遏制学生未来的发展潜力等,却常被学校管理者或班级管理者忽视。校领导或班主任往往迷恋于这些管理措施让学生变得听话、安稳,但较少去思考如果这些管理退场后,效果是否会延续,也很少去思考表面不错的结果是否和这个管理有最真实最直接的因果关系。
教育需要思考,需要“留白”——要给施教者、被教育者留出思考、创造的时间和空间。教师需要独立的思考空间,但若整天忙于各类表格、打分、评比,忙于各种会议、材料,所用时间甚至多于教学的时间,那么如何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更重要、事关学生全面成长、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学校长远发展的事呢?
过度管理化的背后,是什么观念和因素在起作用?
1.互不信任。学校不相信教师的自觉性,生怕教师不够勤奋,对学生的管束太放松;教师不相信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生怕他们会惹出事端。因而,一级盯一级,项项工作安排到底,大事小事要求汇报。
笔者就曾遇到过这类情况。我带的班是平行班,是从全年级各个班上挑选出来的学困生,学困生“困”的不仅仅是学习成绩不理想,还有缺乏良好的行为、坚定的意志品质等。因而从中寻找一个正能量极强、综合能力也不错的班干部并不容易。通过自我推荐和全班评选,最终云龙(化名)同学当选班长。这位同学在分科之前和班主任的关系十分紧张,曾有过吸烟喝酒谈恋爱等情况,但我认为他总体上是有正义感、负责任的,在大部分同学中也比较有威信。我把班级的管理权几乎完全交给他,希望全班在他的带领下能够实现自主管理,这样我就有较多精力考虑大事。但是年级领导并不这么想,始终认为这个孩子有问题,会影响班级风气,甚至为此专门找我谈话,说到底是不信任孩子,也不信任我。虽然,我力陈己见,不改主意。但年级领导对我班的督查就更为细致,要求我班上报的材料或情况说明也更多。缺乏信任的人,也缺乏安全感,自然觉得任何事情自己都要插手才放心。事实上,细节管理,领导应该交给老师,老师也应该交给学生。缺乏信任的管理自然会越管越宽。
2.惯性思维。管理是教育的工具之一,然而在一些教师的潜意识里,把管理等同于教育,用管理行为替代教育行为,窄化了教育的手段,也夸大了管理的功能。教师的这种惯性思维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
最常见的管理就是定目标设制度,不少老师们深谙其道,认定此种管理能够让教育的效果来得更明显。而从客观来讲,我们是否真正站在了教师、学生的视角和他当时的处境去思考他们的内在需求,外在设立的目标是否适合教师、学生?教师、学生的需求和管理者管理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对接就会出问题,被管理者会本能地抗拒脱离实际的目标,这必然会使得管理者的管理措施和目标受挫。喜好设目标的校领导、教师常会发现,给教师、学生定的管理性目标,能够真正实现的是少数。
还有一种看似高明的思维——求乎其高,得乎其中,求乎其中,得乎其下。这种思维是有道理的,但同时也是危险的。对学生而言,教师的要求一直是高,自己却一直得到中,一直没有达到教师的要求,挫败感会逐渐增加,不相信自己能做得更好。求乎其高,或许会得乎其下。对教师而言,他带的班无论如何也达不到高,对学校的管理举措也就不敏感,应付了事。
3.专业能力不足。没有方法,缺乏点化能力,于是便向高压管理要效益。当前,上级部门和社会对教育质量越来越关注,校领导们背负着较大压力,特别是重点学校,既要教学成绩好,又要在整体面貌、气象方面有模有样。而校领导对教育又缺乏深层思考,欠缺教育智慧,没有什么高明手段,于是便采用“挤榨”式管理,无限制要求教师投入精力,把管理延伸到教师在校的每一分钟。这也间接导致教师把管理导入学生在校的每一分钟、每一空间。班级之间相互比,班主任相互比,小组相互比,学生相互比,似乎“比”就是教育工作、学习生活的一切。然而,方向比勤奋更重要。在方向不明的情况下,废寝忘食、拼死拼活不都将南辕北辙吗?
综上所述,身为教育者,在实施教育时,要恰到好处地运用管理手段,在“民”怨沸腾时要反思自己的治下是否存在着过度管理。教育是智慧的工作,解放思维,开放胸怀,才能最终解放师生、解放自己,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