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铁军,丁 燕,杨彦斌
(内蒙古科技大学 a.外国语学院;b.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10)
大学的人文教育不止于改变人的知识结构,更重要的是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它的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值得我们进行不断的探讨和反思。张楚廷教授指出我国大学的人文教育的真正实施开始于1995年,之所以开始对人文教育重视正是因为人在中国的地位提升了。[1]人文教育通常也被称作人文素质教育,包括人文知识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大学英语的人文教育研究始于1999年,21世纪以来愈来愈受到学界的关注,掀起了一阵关于大学英语人文教育的研究热潮,也引起了我国高校师生以及业界人士的广泛思考。例如:大学英语到底是一门工具还是一门人文学科,大学英语人文教育要如何来实现,大学英语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内涵与关系是什么,大学英语人文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哪里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探索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与科研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产生了一批具有学术见解、对大学英语教学实践具有积极指导意义的科研成果。本文通过对近20年来我国大学英语人文教育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与分析,对研究的现状和热点主题进行归纳和思考,并对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做出展望。
在中国知网以“大学英语”并含“人文”为篇名或者主题、发表时间1999—2018年进行检索,共计搜索到文献1 054篇,其中包括期刊论文997篇,优秀硕博士学位论文32篇,其他文献25篇。
从图1可以看出,大学英语人文教育在1999年到2018年之间的相关研究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探索阶段(1999—2005年)。在这一阶段,以“大学英语人文教育”为主题的论文始于徐仙兰的研究,她指出大学生“人文理性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并呼吁大学英语教学中对“人文理性素质”的重视和培育。[2]在这个阶段,发文数量虽然表现出有增长的趋势,但总体发文量还是寥寥无几,增长幅度可以忽略,甚至在2002年还稍有回落。这个阶段的文献研究基本上处于盲目探索阶段,大学英语的人文教育可以说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第二个阶段是初步觉醒阶段(2006—2009年)。在这个阶段,发文数量开始呈现稳步增长,每年发文量平均增长34.7%,2009年发表论文达53篇。可以说,在这个阶段,大学英语人文教育经历了从几乎不被业界认知到开始受到广泛关注的过程,逐步展现出活力与生机。第三个阶段是繁荣向理性发展的过渡阶段(2010—2018年)。从图1可以看出,在这个阶段论文数量继续稳步增长,2015年发文数量达到了109篇的最高点,继而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且速度较快,2017—2018年虽然发文量有略微增长,但总体来看还是低于最高峰,似乎到达了一个较为理性的平稳阶段继而呈平稳发展态势。在此阶段,文章数量的迅猛增长说明大学英语人文教育日益受到学界的重视,而论文的质量和话题的深入度都达到了新的水平,这个阶段可以说是大学英语人文教育研究最为广泛和活跃的时期。
图1 中国知网以“大学英语”并含“人文”为篇名或者主题检索的文献发表年度趋势
经过统计梳理,从这997篇期刊论文中提取出了27个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排除意思重复和不相关的关键词,将重点共现关键词总结为:大学英语教学、人文素质、人文教育、人文素养、人文精神、人文性、工具性、通识教育、教学改革、课程教学、人文关怀、人文主义和培养。从以上重点共现关键词可以看出,学者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中,越来越重视学习者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等文化相关因素的培育。结合重点共现关键词在各年度出现的频次,秉承关注全局、重点梳理的理念,对997篇大学英语人文教育相关的文献成果,尤其是对133篇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论文和CSSCI来源论文进行了梳理,归纳出了4个主要热点研究话题:(1)大学英语教学与学生的“全人教育”研究(52篇);(2)大学英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问题研究(18篇);(3)以人文通识教育为契机的大学英语学科发展趋势研究(24篇);(4)大学英语人文教育的实现途径研究(21篇)。在这133篇论文中,除了汇聚在以上4个热点问题之外,还有18篇论文涵盖了教师的综合素质发展、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大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的问题,但数量均未形成规模,因此本文只就4个主要热点问题进行综述讨论。
图2 在中国知网以“大学英语”并含“人文”为篇名或者主题检索论文共现关键词
年份关键词 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大学英语00011231081520202430293146473134大学英语教学113158611223029495150575461473544人文素质00201411511141523191413161295人文教育00002124101119161014171616889人文素质教育00100110871213252225168995人文素养0000010221967819172020817英语教学001001137101014671112179117人文精神001014351068910101175443人文性0000120238571017161628321924素质教育01211000223595610211
1.大学英语教学与学生的“全人教育”研究
一方面,很多研究者认为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大学教育的人文课程须承担起人文教育的使命,要通过人文关照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即“全人教育”。如:李侦呼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的培育,要使学习者通过语言学习培育文化素养,成为“人格高尚、志趣高雅、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3]。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避免在外语教育过程中的“对象化操作和单向度人才的培养”[4],要将英语语言学习和英语人文、社科等知识的学习有机融合在一起[5],做到以人为本,培育学习者“完善的人格,并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6]。另一方面,也有研究者倡导外语的人文教育应兼具英语语言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7-10],提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对两种文化进行对比,使学生客观看待两种文化的差异,积极吸取英语文化的精华,培育包容、豁达的文化观。综合以上研究,大学英语不仅是语言工具的传授,还应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学生成为学贯中西的博雅之士,而后者对于大国外交背景下的大学教育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2.大学英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问题研究
关于大学英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问题,曾出现过两种观点的博弈。很多研究者认为大学英语教学过度重视语言的工具性,而忽略了人文性,导致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没有得到有效提升,因而须彻底扭转观念,转变教学模式,大力倡导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文性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11-14]然而,也有学者认为大学英语的工具性才是大学英语的根本属性,大学英语教学的唯一目标就是教学生学会使用英语这门工具。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复旦大学的蔡基刚教授,其认为外语教学的人文性是一个伪命题,目前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缺乏完全是由于大学英语的工具性没有受到充分重视所造成的。[15-16]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强调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要注重二者的统一协调,而不能过分偏重其中的某一个属性。[17-23]如:王守仁提出大学英语教学课程体系要融合工具性与人文性,“不能将两种属性对立起来,特别是要避免片面地否定或排斥人文性,要实现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17]。丁研等人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非只能二者存其一,而是可以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即以英文开设的人文类课程,实现二者的协同发展。”[19]笔者比较赞同王守仁等学者的观点,工具性与人文性是大学英语的两个基本属性,二者是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统一兼容关系。
3.以人文通识教育为契机的大学英语学科发展趋势研究
近年来,关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学界就通识英语、学术英语、专门英语三个方向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且出现了一批高层次的学术论文。一些学者以学生基础教育水平提高和培养具有学术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等因素为依据,认为学术英语或专用英语应逐渐成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24-26]而另一些学者则从语言的人文属性和通识教育国际趋势角度指出,通识英语教学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学术英语和专门英语起辅助性的作用。[27-31]杨枫与吴诗玉指出,为了在更大的空间里发挥作用,大学英语教学应纳入到高校改革的通识教育的理念和实践框架中,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理念,建设“大学英语通识核心课程”,帮助学生创造一个认知的平台与空间,让其在“最佳发展区里”获得提高。[29]胡开宝与谢丽欣根据外语教育的本质属性、大学英语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等因素得出结论,指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势必是通识英语教学为主、学术英语教学为辅。[30]还有一些学者持较为中立的观点,如文秋芳等研究者指出通识英语、学术英语和专门英语可以同步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互补关系。[32-33]韩宝成则认为这三个类别课程的开设应该考虑到不同高校的办学层次和特点,要区别对待,不能搞“一刀切”。[34]
4.大学英语人文教育的实现途径研究
从大学英语教师的角度来讲,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师应当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文素质,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帮助学生树立追求人文精神的人生价值观,培育具有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跨文化人才[35];另一方面教师须深度挖掘和利用教材和学习资料中的人文教育素材,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感悟文化内涵和西方民族的人文精神,自然而然地受到人文精神熏陶[36-37]。从学校顶层设计的角度来讲,学校应通过开设拓展学生人文知识的选修课,开展诸如人文讲座、人文知识大讨论、人文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营造校园人文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学习者的价值取向、思维特点和行为方式。[37]在大学英语人文教育实现的途径方面,研究者从人文知识挖掘、人文追求、人文实践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索,但是大部分属于泛泛之谈,实证性研究和具体案例分析型研究偏少,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倡导加强文化自信,在大国外交政策的持续推进中,中国声音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响亮。外语作为连接中国与世界交流的纽带正在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无论是国人学习外语还是外国人学习汉语都在为缩短世界与中国的距离贡献着积极力量。无疑,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要以促进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合作为目标,即培养跨文化人才。语言交际能力“不仅指学习者使用外语进行听、说、读、写、译等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对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进行理性思考”[34],因此大学英语教学目标须从语言的本质和国家发展等多重角度进行重新构建。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在与他民族语言文化的交流中取长补短,吸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精髓,共享人类文明成果,这样才能实现共同进步,共同繁荣。教育者须将外语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在课程中的有机融入视作大学英语的魂,要使大学生既能通过课程全面了解英语文化又能熟练使用英语准确表达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这对于学生未来在国际交流领域能够有效地传播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当大学生通过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能够用英语这个国际通用语言来表达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化时,他们会在潜意识里感受到本国文化在世界文明中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并以一种自豪的情感来看待本民族文化,极大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从这个角度来看,加强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性建设势必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和外语教育领域的必然趋势。
语言是一门工具,但是语言又是一门充满了人文气息的工具。语言因为它的人文生命力而生动,因此语言不是一般性质的工具,其归根结底是以人文性为生命的工具。大学英语教学的工具性不能脱离人文性而独立存在,其工具理性是建立在人文性的基础之上的。在学者呼吁加强大学英语人文教育的同时,也有为大学英语的工具性呐喊的声音,如蔡基刚[15]等。我们不可否认大学英语的工具性属性,但同时必须深刻地认识到这种工具性是不能脱离其人文性而独立存在的,其人文性是工具性的生命,缺少了人文这个根本,这种工具性就会变得岌岌可危,无法真正有效地发挥其交流工具的作用。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又承载着该民族的文化背景、文化习俗、人文精神等被称为“符号域”的内容。按照著名文化学家、文艺理论家、符号学家洛特曼于1983年在《关于建构文化互动的理论》中提出的理念,语言文字是符号,而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背景就是“符号域”。符号与符号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二者之间是水乳交融的关系。语言具有工具性的同时,也具有人文性,而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脱离了工具属性,语言就变得虚无缥缈,失去现实意义;而如果脱离了人文属性,语言就会变得空洞乏味,甚至容易产生交流的误解和歧义。语言的人文属性与工具属性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大学英语教学忽略了其中任何一面都会走向歧途,无法实现大学英语教育的最终目标。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与其无休止地争辩大学英语到底是形而上的文道还是形而下的器具,倒不如将大学英语的属性定义为人文的工具属性——以人文性为根本的工具属性。大学英语教师只有真正认识到大学英语人文的工具性这个最根本的属性,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把握大学英语教育的正确方向,培育掌握外语工具又具有广阔文化视野的综合素质人才。
自1999年以来,大学英语人文教育研究发文数量经历了初步探索、稳步上升、繁荣—理性三个阶段,从表1可以看出,“人文教育”“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等关键词在2008—2015年之间出现的频率达到了高潮,说明学界在这个阶段对大学英语的人文教育呼声最高,之后开始频率有所下降,趋于理性化,而“人文性”这个关键词从2011—2018年的出现频率持续增长且趋于稳定,说明经过2008—2015年之间的繁荣期,学界已经普遍认识到了大学英语人文性的重要性,也意味着大学英语教育从工具导向正在向人文导向转轨。
关于外语教育和教学概念的区别,蔡永良认为外语教学“关注教学技术,而外语教育还关注社会文化功能等问题,诸如育人、人文精神关照等更广泛的领域”[38]。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加剧,外语在高等教育众多人文学科中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从外语教学转型升级为外语教育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全方位发展,维护和发展人的自由,培养思想自由、人格完善的全人。越来越多的教育者认识到,在高等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学英语课程应该旨在对人文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培育。《周易·系辞》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人文性乃属于道,而工具性则属于器具之列。无论是从对自己所从事专业的情感,还是对外语学科本质属性的认知上来讲,大学英语教师都更愿将大学英语视作形而上之道,而非形而下之器。
从宏观角度来讲,外语教育者除了注重教学技巧和方法等微观问题外,还应从民族认同、文化传播、国家发展战略等宏观层面来研究外语教育。越来越多的外语教育者意识到大学英语作为人文教育学科的重要意义,大学英语课程要培养的是具有语言文化意识的跨文化人才,这与我们的国家利益和发展战略是息息相关的。成功的大学英语教育不仅培养具有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学生,还培育具有广阔的外语视野和清晰的语言文化意识的跨文化人才,只有如此,才能避免外语教育中出现母语文化迷失、语言战略缺位和语言格局错乱等问题的发生。而语言文化意识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塑造正是大学英语教育除了语言工具的传授以外所亟须加强的重要领域。可以这么说,学界对大学英语人文教育的重视与呼吁是我国外语教育事业正在由外语教学走向外语教育的转型期所释放出的重要信号,是新时期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向大学英语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和挑战。
经过认真梳理,大学英语人文教育领域的相关研究总体呈现出趋于繁荣的趋势,研究视角趋于多元化,体现出一定的综合性,但还存在着研究方法重思辨轻实证、研究的问题导向性不够、高层次研究成果聚集在大学英语学科发展方向的宏观探讨领域、理论创新与拓展欠缺、中国传统文化的角色不凸显等问题。鉴于此,未来的大学英语人文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深入的研究。
许多研究者在大学英语人文教育研究中片面强调英语语言文化和西方人文精神的挖掘与引入,却忽略了我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入,这是研究者在文化观上有失偏颇和缺乏大局意识的一种表现。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人文教育,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英语语言文化的对比,“能使大学生了解另外一种文化价值范式,从而更欣赏本民族的文化,也能更加准确地认识本民族文化的弱点”[39]。尽管已经有一些研究者开始探讨母语文化在大学英语人文教育中的重要性,如吕海涛[7]等,但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科学、合理、有效地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如何处理中国传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在教学中树立学习者什么样的文化观等问题亟须大学英语教师和业界研究者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在强调文化自信与文化强国的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势必在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中发挥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帕尔默的文化语言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其认为外语教学不能以教授语言规则和语言结构为中心,而应该以引导学习者理解和认识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作为切入的方式,使学习者结合对文化内涵的理解来实现对语言的认知和掌握。[40]68-71结合文化语言学的教育理念,从认知主体的体验性和语言的文化性两个角度来解释语言,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语言产生和运用的理据及其文化内涵,是更科学、更全面的语言教育方法。[41]文化语言学理论与外语教学法相结合是使大学英语人文教育实践更具有理据性的一个重要探索途径。在以后的研究里,大学英语教师和研究者应加强将文化语言学理论与大学英语人文教育实践相结合,既能对文化语言学理论进行实践与创新,同时又可以为我国的大学英语人文教育理论与实践注入新鲜血液。
从过去20年的大学英语人文教育相关研究成果来看,高水平论文所占的比例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很多研究属于低水平的重复研究,创新度不高,实证和案例分析型研究偏少,研究的问题导向性不强。从基金项目论文所占的比例可以看出,绝大部分论文缺乏课题的支持,没有从解决大学英语教学人文教育实践中问题的角度来开展研究和撰写成果。例如,很多研究者都指出教师应深挖大学英语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如张广林[36]等,但是很少有研究者能够以案例的形式对如何深挖大学英语教材中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进行系统分析和归纳;再如大学英语教学中学习者人文素质水平与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的量化关系、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习者人文素质水平之间的量化关系等都有待于进一步的实证研究。随着人文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得到更多的重视和认可,大学英语教师和业界学者须加强实证型、案例型研究,研究方法要多样化,应尽可能多地从大学英语人文教育的实际和实现途径出发,以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立足点进行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