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区域“文化+制造业”融合发展研究

2019-05-07 06:59李义杰
文化艺术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文创制造业融合

李义杰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华莱坞电影研究中心,宁波 315100)

自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0号)以来,文化产业与制造业等产业的融合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和战略,与“互联网+”相对应,“文化+”也成为当前产业融合发展的一大趋势。本研究聚焦“文化+制造业”的融合,从区域发展视角探讨如何推进两者的双向融合发展。

本文以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宁波为考察对象。宁波不仅制造业发达,是浙江省先进制造业高地和全国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而且拥有深厚的城市文化底蕴和内涵,文化产业较为发达,两者有融合的动力与需求。从相关文献看,对该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种产业的互动关联[1—2]、融合的路径[3]、模式[4—5]及文创对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效应[6]等方面,区域发展视角比较鲜见。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宁波市相关制造业和文化产业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他调研对象包括宁波市委宣传部、市经信委及11个县(市)区相关管理部门、相关行业协会等。分别运用访谈、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共访谈企业49家,回收制造业问卷326份,文创企业问卷184份,合计510份,整理后得到制造业有效问卷317份,文创企业问卷172份,合计489份,有效率为95.9%。

调查行业和企业概况:制造行业主要包括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家用电器与厨具、电子及通信设备、文教体玩工美、纺织服装、仪器仪表、橡胶和塑料制品等八大行业。文化企业包括创意设计、广告营销、影视动漫等。

调研企业样本构成:制造类企业中,民营企业占68.8%,外资企业占19.9%,国有和集体企业占1.9%,其他9.5%。规模方面以中小企业为主:制造业中产值小于2000万元的企业占12.9%;2000万元到1亿元之间的最多,占43.5%;1亿元到5亿元之间的企业占30%;超过5亿元的大型企业占13.6%(详见表1、表2)。文创类企业:民企占79.7%,国有、外资企业分别占比4.7%和5.2%,其他占比9.3%;规模:以中小企业为主,年营收入在500万元以下的占68%;营业收入超过500万元的企业占32%(详见表2)。

表1 调查企业构成

二、研究结果分析

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从融合现状和主要存在问题两大方面对数据进行分析,包括融合效果、融合路径、融合节点、融合动因等。信度和效度检验:对制造业企业问卷和文创企业问卷信度进行再测信度(test-retest reliability)检验,稳定系数分别为0.856和0.801,信度较高;运用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抽取因子)分别对两类问卷进行效度检验:制造业和文创企业问卷KMO 测度值分别为0.711、0.694; Bartlett’s 球状检验的卡方值分别为 2263.566、756.003;自由度为276、171;均在0.000(sig.=0.000)水平上统计检验显著,较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两问卷主要变量经旋转分别共抽取8个因子,累计贡献率分别为63.21%、71.06%;每个因子3—5个变量,所含题项在相应因子上的负荷分别在0.45—0.81和0.58—0.90之间,在接受范围内,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一)融合现状

1.融合效果及集中度。

研究结果显示,已融合的企业和未融合的企业间的利润有显著差别,即融合企业的利润明显高于不融合的企业。其中融合企业平均利润1366.5万元,未融合企业平均1002.5万元。对其做 T检验发现,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t:2.087 sig:0.038)。因此,从利润指标看,制造业和文化的融合可以增强制造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提升产品附加值。如宁波旷世智源的创意蜡烛,通过文化融合的产品利润比普通产品高5%,同行利润通常为15%,旷世智源可达到20%。另一方面,融合也拓展了文化产业价值链,使企业营收显著提升。

文化与制造业融合集中程度方面,以已融合企业数和总调查企业样本数对比,来说明两者目前的融合集中程度。分析显示,两者比重是50.8%,即意味着超过一半的制造企业与文化进行了融合,还有近一半企业没有和文化融合。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已融合的企业中,与文化融合比例最高的是文教体玩工美行业,融合企业比例为76.7%,最低的是橡胶塑料行业,占比29%。其他按融合比例高低依次为仪器仪表、电子及通信设备、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厨具、纺织服装,融合企业比例大约在50%左右。

2.融合的路径及方式。

调查结果显示,两者的融合方式有多种,从路径看,主要是通过价值链、产业链以及组织机构管理融合三种。

首先,通过价值链融合,即通过在制造企业价值链环节融入文化内容从而提升产品附加值,促进新的价值创造。这是制造企业和文化融合的理论和实践起点,也是两者融合体现最为直接的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详见表3)。

(1)通过产品设计创新。通过产品生产前端的设计创新,以设计创意提升产品附加值是企业运用最多的方式。统计数据显示,采用这种方式的企业占比为75.3%。这是各类企业在文化融合中最普遍的方式,不论企业规模、所在行业,都强调通过对产品的设计创新来提升产品价值和竞争力。

(2)在产品中融入文化元素符号。这也是目前制造业普遍采用的方式,直接在产品中融入文化元素符号来追求产品的差异化和提升产品附加值,采用这种方式的企业占比46.8%。文玩具、工艺品、家具等企业对此运用较多,如浙江微微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广博、怡人玩具、创源文化、舜广工艺品等。融入的文化符号包括历史文化资源类、时尚文化类以及动漫影视类等。

(3)通过品牌运营管理。这是企业产品价值创造较为集中的部分,统计数据显示,此类企业占比38.2%。品牌作为产品和企业的象征符号,本身属文化内容,它通过文化象征意义赋予产品符号价值。如同为厨具制造业的方太和帅康,在技术层面后者不比前者逊色,但其产品定价相差较大,主要在于品牌价值的不同。在调研中,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帅康的技术不比方太差,但产品营销、品牌推广做得不够,是“一流的产品,三流的营销”。

(4)利用新技术开发文化元素的新产品。这种方式不仅强调文化的融合,还显示了新技术的重要性。技术和文化需要相互结合,才能发挥更大的创新效益。本调查中,通过这种方式和文化融合的企业大约占30.7%。

其他还有通过“展会展览评奖”以及“影视动漫游戏等形象授权衍生”等方式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但占比较小,分别为13.2%、2.7%。这两种方式目前不是宁波制造企业较为关注的方式,尤其是影视动漫游戏形象授权的比重太小,反映出目前文化产业和制造业在产业链上的衔接还很弱。作为文化产业内容生产的核心产业,动漫影视游戏等形象授权是两者融合的一个典型标志。

其次,通过产业链融合。这种融合是制造企业和文化企业在产业链层面的合作或跨界拓展。这种融合超出企业内部,从不同产业、企业上下游关系中寻求融合,以便更好地促进自身的价值创造,本质仍是价值链的延伸。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详见表4)。

(1)文创设计业务外包(委外)。统计显示,采用这种方式的企业占到30.3%。根据访谈,中小企业及大企业都可能采用这种方式,中小企业限于自身实力,大企业尽管有专门研发设计部门或者研究院等,但部分业务仍有委外合作需求,尤其是在对国外市场的拓展中,如3A、得力,公牛、方太等企业。

(2)与文创公司结成战略联盟。这种方式是制造企业和文创企业合作的重要方式,占比12.8%。从调研中发现,这种方式较受双方欢迎,可以有效降低商务谈判成本及产品开发效率,促进融合,但多发生在比较熟悉的企业之间。

从合作方式看,其他如“参股或控股相关文化创意设计公司”(2.7%)、“跨界并购文化企业”(2.4%)因占比较低,且主要发生在有实力的大企业中,不是目前融合的主要方式。对比文创企业的调查显示(详见表5),文创企业与制造业合作中“服务外包”是最主要的合作形式,占比61.6%;其次是“与制造企业结成战略联盟” 占比20.1%,“并购制造企业或自办工厂直接生产”占比 9.1%;“参股或控股制造企业”“引进制造业资本或被控股”情况占比较低,分别是4.3%,3.7%。结果与制造业调查大致相当,因此,服务外包和战略联盟是制造企业和文化企业合作最多的两种方式。

表4 制造企业与文创企业合作情况

表5 文创企业与制造企业合作形式

从产业链跨界拓展看,主要方式包括(详见表6):

(1)产品相关教育培训服务,这是制造业目前采用最多的一种方式,占比37.3%,超出调研前的预期。如海伦钢琴、得力集团等均有和企业相关的教育方面的拓展和投资。

(2)利用企业品牌搭建行业服务平台。企业选择占比28.4%,如贝发集团、得力集团等均搭建有创新研发类服务平台,拓展产业链。

(3)从配件供应到整体解决方案咨询服务。这一点也是企业升级的重要方式,是部分制造业从OEM向ODM升级的发展路径,企业选择占比19.1%。如耀泰电器,原来做代工、贴牌,现在收购国外研发机构,建立自己的品牌。

(4)创办杂志等传媒平台,企业选择占比13.2%,如蓝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创办了业内知名杂志《时尚牙医》,广博收购了灵云传媒等。

(5)基于用户社群的服务业务开展。企业占比11.2%,主要是一些品牌制造企业,如方太、博洋、广博等。

(6)开展工业旅游。企业选择占比10.9%,如海伦钢琴、欧琳厨具、宁波骨木镶嵌发展有限公司等。

调查中还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制造企业未与文化企业有过接触或合作,统计显示(详见表4),这类企业占比高达57.2%。这里大致有三种情况:目前一部分企业还不需要合作,一部分企业尚未意识到与文化合作的意义,或者部分企业已有在设计等方面的低度融合。

表6 制造企业与文化融合中的产业链拓展方式

最后,通过企业管理机构设置进行融合。即在企业管理结构层体现文化与制造业的融合,主要表现在研发设计机构、市场营销部门及相关研发设计人员的设置。这也是在企业层面支持制造业和文化在价值链和产业链融合的组织管理体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文创机构及文创人员配置。根据调查,大部分企业没有专门的文创人员,占比64.6%,表明这些企业主要以OEM为主,或主要依靠设计外包形式;有专门文创人员的企业占比27.3%,不足三分之一;有独立文创部门的占比约9.1%,成立相关文创公司的占4.0%。这些企业在ODM与OBM之间,与文化的融合程度进一步加强。二是产品营销部门设置。统计表明,大部分企业都设有销售部,占比78.7%;有市场部的企业占比33.8%;具有专门的品牌运营人员及独立品牌运营部门的公司占比较低,分别为13.1%、7.5%;能够聘请专业品牌服务机构的企业占比仅为6.2%。

3.融合的重点环节及文化元素。

从哪些环节或切入点进行融合,选择哪些文化元素符号等,是制造企业进行融合的难点。从统计结果看,目前研发设计和营销推广是制造企业和文化融合最为集中的两个环节,占比分别为58.6%和46%;其次是生产制造环节。从文创企业角度看,融合的主要环节仍是研发设计和营销推广,两者占比分别是40.2%和51.2%。因此,制造业和文化融合中研发设计和营销推广是其中的重点环节。

对于融合文化元素的选择倾向,制造业融入最为集中的是“现代时尚文化元素”,占比40.1%;其次是“历史文化元素符号”,占比10.6%;“动漫影视符号”融入的情况仅占5%,这与前面融合方式的调查结果一致。制造企业与文化的融合及对融入文化元素的选择,与企业负责人本身的文化素养有一定关系,调查显示,具有浓厚文化兴趣的负责人占比27.4%,整体偏低。

4.融合动因及影响因素分析。

企业融合动因分析。根据调查,制造业和文化融合主要有以下五大动因:(1)提高产品竞争力,扩大销量。市场是融合最根本的考虑,调研企业明确表示,融合关键在市场运作,能够给企业带来回报,成功的关键是给双方企业带来效益,该项占比56.3%。(2)企业长远发展战略规划。该项占比41.8%,体现出企业对文化融合重要性的认识。(3)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利润。该项占比34.2%,这也是企业最为关注的方面之一。(4)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影响。该项占比 30.3%,说明外界技术、产业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的影响。(5)追随行业发展趋势。该项占比22.7%,这类企业比较被动,对文化融合认识也不够,属于跟随型,如果业界能够形成融合的良好氛围,这类企业会跟随。其他一些动因还包括迫于企业发展瓶颈、市场竞争等。

关于企业如何看待两者的融合发展,调查发现,无论是制造企业还是文创企业的认识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制造业的发展必然会提高产品的文化含量,二是与文化融合可以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这意味着制造企业和文化企业对融合的作用及产品发展趋势有比较一致的认识。在双方看来,为了提升产品差异化、满足用户审美需求,提升产品附加值,与文化融合是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文化产业延伸价值链的必然路径。调查显示,约21.4%的企业目前尚未找到合适的融合模式,14.6%的企业还未考虑过融合的问题,只有极少数企业认为不需要融合。

结合访谈和因素分析数据发现,企业规模(产值或营收、利润、人员数、注册资金等)、资源投入(研发资金、文创人员数、引资控股合作、文化符号资源等)、机构设置(独立的文创部门、品牌运营部门等),以及(尤其对文创企业而言)服务提供(产品、品牌设计及定制化服务)等,都是影响文化和制造业融合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表明,文化和制造业企业的跨界融合需要企业主体具备一定硬实力和软实力,因此往往也是大中企业更有意愿和实力去进行融合。

(二)融合存在的问题

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和访谈发现,从理念到产业政策支持等,文化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目前还存在多方面的问题。

1.融合程度较低,对融合普遍认识不足。

从整体看,宁波制造业和文化产业融合程度不高,主要集中在基本文化元素融合阶段,文化品牌融合和价值融合企业比重较低。另一方面,目前宁波设计服务主要还是做外观,而结构及深层设计创新服务难找,反映出目前文创设计企业和制造业合作不够深入,融合进展缓慢。动漫游戏类企业对此感受较深。从企业及相关管理部门看,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思考技术视角比较多,而对文化创新路径重视不够,文化引领发展理念还不强。整体上政府和企业对此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尚未形成良好的融合氛围,多数企业负责人融合意识和思维不强,融合动力不足。

2.融合创新能力不足和创新风险并存,发展支撑要素缺乏。

一是部分中小制造企业缺乏创新能力。囿于自身实力,这些企业即使认识到融合的重要性,往往也缺乏实际执行能力。二是支撑两者融合的人才和专门机构力量不足。一些制造企业或非遗工艺美术企业,在产品设计开发和文化元素的挖掘方面受自身能力限制,思路往往不够开阔,产品开发有限,产品加文化做得不深。很多非遗产品几十年还是老几样,很多制造产品对文化元素的加入往往陷入固定模式。要改变此种情况,需要有更多更专业、更高水平的设计企业和机构参与进来,18.4%的企业认为目前本土文创设计公司整体实力不强。三是创新风险依然较大。目前企业间产品设计生产往往相互模仿、普遍抄袭。29.9%的企业认为目前创新成本较高,知识产权维护困难。对于部分中小企业来说,考虑风险和成本,在产品创新方面,更愿意采用短平快模仿抄袭的策略。因此,在支持、协助提高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同时,还需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此外,还存在对品牌策划重视不够,品牌营销公司欠缺,融合切入点把握困难,缺乏有效市场指导等问题。

3.融合对接平台欠缺,普遍存在需求和供给不匹配现象。

从调研看,目前制造企业和文创企业对接还存在困难,商务谈判成本较高,制造业和文化企业对对方需求不是很了解,对接困难,双方难找到合适的合作方式。甚至部分文创企业老板文化素养较低,没有成熟理念,对接比较困难,而一些文创企业服务的也常常不是本地企业。存在“设计前端做不过上海,后端做不过深圳”的现象。 47.7%的企业认为,目前宁波缺少有效的融合对接渠道和平台是导致融合不佳的重要原因。一是缺乏专门的对接平台。由于制造业门类较多,需要分行业与文创企业建立专门的对接平台,如能够连接动漫游戏企业和制造业的形象版权交易或衍生品公共服务平台等。二是现有的一些对接平台和举措还不能满足企业需要,对接效果有待提高。有效的对接平台是降低企业商务谈判成本,快速联姻结盟,促进深度有效合作的重要方式。此外,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没有明确的服务标准有时也会成为合作困难的原因。

4.融合切入点难把握,企业实际执行力不足。

从具体融合层面讲,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融合切入点的选择。如果融合的切入点把握不好,结果可能适得其反。一些产品加了文化元素不一定提升产品价值,反而有可能会降低。这一点在朱金漆木雕发展有限公司以及海伦钢琴等企业都有反映。对他们而言,能够契合市场需求,获得更多利润才有融合的动力,否则如果因为把握不准而导致风险过大,就不会考虑融合。因此,对市场需求把握不准或者找不到合适的融合切入点,往往导致企业放弃融合。此外,还存在实际执行困难的情况。很多企业有融合意识或计划,但苦于找不到相关人员,如高水平设计或管理人员等;其次是企业管理水平不行,缺乏对融合的统一认识以及有效的管理机制,从而导致无法有效融合。

5.融合有效支持政策缺乏,推动力度不够。

目前尽管《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已有多年,但大部分地区仍缺乏有效政策的支持,尤其是专项类政策。以宁波而言,在文化发展政策体系建设方面不断完善,出台的主要政策文件均包含文化和制造业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内容,如2015年宁波推出的《关于推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及《宁波市文化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但目前尚未出台推进融合发展的专门政策,而作为重要的产业融合发展战略方向,需要专项政策的支撑保障。30%的企业认为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是导致目前融合困难的重要原因。

三、对策建议

针对存在的问题,应基于价值链和产业链的融合,以价值创造需求为核心,围绕文化内容融入制造业的价值创造(附加值、符号价值),构建以制造业文化化(审美化)和文化制造化(具象化)的互动共生的融合生态圈。从价值链、产业链、生态链推进制造业和文化的融合发展,实施“文化+制造业”融合发展工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文化创新发展理念,营造“文化+制造业”融合氛围

1.实施“文化+制造业”宣讲计划。一是进一步强化市主要领导对文化引领、文化创新理念的认识,提升制造业加文化融合发展的战略地位。二是针对制造企业负责人及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制造业加文化融合的培训、讲座及参观学习交流活动,着重提升业界及政府对文化创新重要性的认识。三是加强媒体宣传,强化文化创新发展理念。在全市上下形成制造业加文化融合发展共识,积极营造全社会支持创新、鼓励创意和设计的良好氛围。

2.实施“文化+制造业”发展创新项目扶持计划。市县区联动,划拨专项资金,实施制造文化融合创新项目扶持计划。对“文化+制造业”创新项目实施双向奖励,调动制造业和文创企业对接的积极性,提升关于“文化+制造业”的认识。鼓励企业加文化的主动性,投入更多研发资金、研发设计人员等。

3.弘扬实干创新精神,表彰“文化+制造业”发展典型。结合区域文化,弘扬实干创新,树立典型,对融合发展会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以宁波为例,实业兴邦、实干强国、包容创新是宁波帮精神的重要内涵,推进两者融合可结合这种实干精神、创新精神,在制造业加文化融合发展实践中将宁波帮精神融入产品和品牌之中,推动宁波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其次,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对制造业加文化典型企业和案例进行表彰、奖励、宣传,使真正实干创新的企业家获得广泛认可和荣誉。

(二)构建多层次对接平台,提升“文化+制造业”融合效果

1.积极推进建立制造业和文化产业联盟。一是鼓励制造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软件企业、文创企业、产业服务平台、服务商等组建产业联盟或开展伙伴合作,共同开展制造业加文化融合研究、创新工艺流程等。二是协调制造企业和文化企业融合对接,分行业建立企业联盟,推动强化企业间的互动,在制定技术标准、制定服务及收费标准、发布供需信息、保护知识产权、规范市场秩序等方面协商、共享;在研发设计、制作、生产以及品牌营销各环节上开展分工合作,实现共赢。三是通过资金奖励和服务外包等形式引导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举办制造业加文化融合发展展会、论坛、培训、考察学习等活动。

2.设立多层次“文化+制造业”融合发展服务平台。一是打造若干市级“文化+制造业”融合发展集聚区。鼓励文化产业园区、企业建立多层次、多种形式的融合对接平台,如建立海外对接交流平台、制造业文化融合对接综合服务平台、文化创意设计成果转化平台、服务交易平台等,形成多个特色鲜明的“创意+”“文化+”平台,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落地。二是建立或加入“文化+制造业”融合发展成果展览交易平台。以各类文化产业、制造产品等展会活动为依托,设立专门的制造业加文化融合展会、对接会,形成长效机制。

(三)加强人才支撑,增强“文化+制造业”融合能力

1.培育“文化+制造业”创新空间和文化创客。一是以制造企业、园区等为空间载体,动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社会力量,打造“文化+制造业”线下融合创新空间,培育“文化+制造业”创客,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使其成为推进制造业加文化发展的重要研发力量;支持企业、园区孵化制造业和文化融合发展的创新项目。二是打造立足宁波面向全球的线上文化创客空间。整合宁波本地、国内国际文创人才及企业资源,打通文创人才、文创企业、制造企业需求信息通道,积极培育众筹、众包、众创、众享等新型模式,鼓励在“文化+制造业”领域的创新创业。

2.加大文创设计人才引进力度。结合本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人才培养计划及相关人才引进办法,针对性地对制造业和文化融合所需文创设计人才进行扶持培育。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在研发创新以及人才培育上的作用。同时,积极开展域外高端人才引进及科研院校合作。

3.扶持市场中介服务机构发展,提升品牌营销后端服务水平。制造业和文化融合发展需要更多中间机构,需要专业的中间商、中间平台。应重点支持品牌营销咨询类公司的发展,加大对创意、品牌运营、策划的扶持力度。

(四)厘清重点融合行业,明确“文化+制造业”融合方向

1.明确重点推进制造业加文化发展的行业。以宁波为例,应重点推进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家用电器与厨具、电子及通信设备、文教体玩工美、纺织服装、橡胶和塑料制品等行业加文化融合发展。

2.支持基于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新需求的设计应用研究,促进工业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推动工业设计服务领域延伸和服务模式升级。关注融制造、科技、文化于一体的新兴业态,如3D打印、三维虚拟现实技术等。

3.对标准化高的行业(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仪器仪表、电子及通信设备)和标准化低的行业(文教体玩工美、橡胶塑料制品、纺织服装和家用电器厨具)采取不同的融合方式。建议对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仪器仪表业着重从设计创新、技术创新、品牌运营管理等方面加强和文化的融合,并通过和文创企业联盟、收购文化企业、参加展会等方式推进融合;对家用电器与厨具、电子及通讯设备行业宜从设计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元素融入、品牌运营管理等方面加强与文化融合;对文教体玩工美、纺织服装及橡胶塑料制品业宜从设计创新、文化元素融入、品牌管理等方面加强融合,着力推进和动漫游戏影视等文创公司的合作对接。

(五)制定专项规划政策,加强“文化+制造业”融合保障

1.将“文化+制造业”纳入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多层次“文化+制造业”专项政策。

一是将“文化+制造业”作为重要发展内容,纳入本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可进一步落实在下一个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以及制造业发展规划中。二是制定专项扶持政策。引导、保障发展要素的投入,重点完善税收及资金支持政策。加大对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领域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试点,将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内容纳入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等领域;充分利用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及划拨专项资金,加大对“文化+制造业”企业和项目的支持,强化相关部门服务功能;充分利用市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以及民间资本,完善项目投融资机制。

2.构建“文化+制造业”发展指标体系,发布“文化+制造业”发展指数和发展报告。进一步研究制定评估“文化+制造业”融合发展情况的融合指数,建立相关评估指标体系,每年发布本区域“文化+制造业”融合发展评估报告,建立推进制造业加文化发展的量化体系和数据档案。

3.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文化+制造业”发展推动机制

由市文改领导小组或政府相关领导统筹协调,以产业融合为方向,建立融合发展领导小组,统一加强对“文化+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组织领导,将两者的融合发展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制订融合发展计划,明确责任,上下联动,理顺管理机制。

猜你喜欢
文创制造业融合
陶溪川文创街区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融合》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不落灰”的文创
铧芯文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