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本衔接一体化教学标准的研制与实践
——以食品专业为例

2019-05-07 03:41:52顾宗珠
农产品加工 2019年7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岗位食品

顾宗珠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0273)

为了能准确定位培养适应广东省经济技术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广东省人民政府文件(粤府[2015]12号)关于创建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的意见[1]中指出“要科学建立现代职业教育系列标准,健全与国际接轨、具有广东特色的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建立适应产业发展的专业课程标准体系”。2015年2月第一批高本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研制项目立项。如何将高本2个不同的教育主体融合在一起,实现2个阶段不同的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有效的衔接,如何通过课程体系的衔接实现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贯通是制定标准的核心内容。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和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衔接为例,探讨高本衔接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践。

1 高本衔接需要解决的问题

1.1 人才培养规格层次划分不清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基本明确,而普通本科院校在办学理念中过多地重视科研的作用,却忽视了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重要性,甚至更多地把办学定位等同于科研型院校。因此,二者由于在办学定位、办学目标上的差异,难以进行顺利衔接。

1.2 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定位不准

职业能力由岗位特殊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组成,岗位特殊能力和行业通用能力是属于专业能力的范畴,而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一种综合职业素质。由于高本人才培养规格层次不清晰,很难明确各自的能力培养目标,不能凸显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

1.3 高本教育课程体系衔接问题

高本教育体系的衔接,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高职的升学路径。但是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上的衔接不够,课程体系联合设计的深度不够,存在课程重复设置、内容重复传授、考核层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不连贯等问题。

1.4 高本衔接制度体制建设问题

虽然2014年3月教育部已明确指出全国1 200所普通本科高等院校中,将有600多所逐步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但“应用型本科”是新型的本科教育和新层次的高职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还处在探索阶段,从而造成高职和本科教育在管理制度、人才规格方面不能完全融合、深度对接,教育体系不能从制度体制上真正衔接。

要解决以上问题,必须从人才培养规格入手,分层设计高本人才培养衔接体系,明确培养人才能力目标,科学设置课程体系,明确课程内容递进关系,从职业教育类型的视角,对高本教育衔接体系进行根本性的改造,全新的设计吻合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和教育改革思路的高本职业教育新体系,实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多层立交、互融贯通。

2 解决高本衔接存在问题的探讨

专业教学标准是开展高本衔接专业教学的基本条件,是明确培养目标和规格、组织实施教学、规范教学管理、加强专业建设、开发教材和学习资源的基本依据,是评估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尺,同时也是社会用人单位选用职业院校毕业生的重要参考[2]。适时制定高本衔接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是解决高本衔接存在问题的技术保障。通过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原则,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重新规划人才培养观念和培养模式,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才能确保衔接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2.1 专业调研

作为标准制定的依据,项目组围绕学生可持续发展岗位能力的培养及一体化人才培养目标[3],开展了广泛的行业、企业、学校、毕业生和在校生的专业调研。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对广东省内近100家食品行业企业、11所高职、12所本科院校1 000多名在校生和毕业生进行了调查。对行业现状和人才需求情况、职业岗位群情况、职业资格和行业规范要求情况、高职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情况、学生学习状况、毕业生就业情况等进行了对比分析,对食品行业人才需求、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职业能力要求、课程设置和毕业生就业情况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归纳与总结,并对在教学中如何进行高本分层定位、分层教学,如何设计不同的课程结构体系以便顺利地完成衔接进行了初步探讨。

2.1.1 高职本科培养目标可以按照岗位分层定位

通过调研明确了食品专业高职培养目标为高级工、技术员、品控员、班长(线长)、助理营销师等工作岗位;本科培养目标为技师、工程师、高级品控员和车间主任、营销师等工作岗位。学生毕业后一般在企业是从学徒做起,经历操作、技术、管理发展过程。2~3年后高职与本科食品专业毕业生在各岗位分布不同,职位越高,本科学生分布所占比例越大。高级操作工、品控员2个岗位高职学生占绝大部分,而对技术管理等关键能力要求较高的工程师、品控主管、车间主任岗位则本科学生所占比例较大。

2.1.2 高职本科职业能力与培养目标岗位一致

通过调研发现,高职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毕业生认为比较重要的职业能力是工艺制定能力、品质控制能力、分析检测能力、生产管理能力、操作能力、法律法规知识等;本科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认为比较重要的职业能力是生产管理能力、品质控制能力、法律法规知识、工艺制定能力、操作能力等。从调研结果可知,高职和本科所需要的职业能力与其培养目标岗位要求是一致的,具备衔接的基础。

2.1.3 高职与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有重叠也有区别

通过对比大量的高职与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发现,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2个方面:①培养目标重合度较大。1/3高职学校把适合本科的职业岗位作为自己的目标岗位。②课程及课程内容重合度较大。本科教学中70.8%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在高职都有出现,特别是“食品应用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生产单元操作技术”(“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加工技术”(“食品工艺学”) “食品检验技术”“食品加工机械设备”“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等7门课程,课程及内容重合率达到80%以上。因此,需要认真研究高本衔接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衔接的问题。

2.1.4 调研结果证明了高本衔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4]

从在校生调研情况来看,有接近一半的高职学生有提升自己学历水平的欲望。这部分学生往往是因为高考失利或家庭困难未能上本科大学,高本衔接正好能满足这部分学生未来学历提升的需求,说明高本衔接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2.2 岗位能力分析

通过食品企业岗位群分析,明确了每个岗位所对应需要的岗位任务和职业能力,整理出涵盖食品企业的生产与管理、技术与管理、品控与管理、产品营销4大岗位群,37个工作岗位的159项工作任务,共计963条职业能力。在确定主要工作项目及其工作任务的基础上,结合食品行业的工作性质与特点,整理出本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职业素养,并分别从社会能力、方法能力、职业意识等方面进一步分析出各职业素养要素。为下一步开展高本衔接课程转换、构建高本衔接食品专业的课程体系提供依据,也为高本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研制奠定坚实的基础。

2.3 构建高本一体化课程体系[5]

广东高本衔接课程改革的理念是“能力核心、系统培养”。即“能力本位(CBE)”课程开发思想、“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思路和“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构建模式。理念的核心意思是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高本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面向学生的职业生涯,高本分级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是:①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建立课程与能力的对接关系;②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③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④考虑高本课程的延续与衔接性,同类课程的层次性,避免高职、本科课程的重复;⑤注意与相关职业资格考核要求相结合;⑥要具有普适性,站在全省的高度,抓住核心,要给予各校自主安排课程的空间。

“3+2”高本衔接课程体系构建思路见图1,食品专业课程体系建构方法见图2。

图1 “3+2”高本衔接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图2 食品专业课程体系建构方法

高本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根据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结果进行课程转换、整合和确定对接课程内容的。根据职业能力,概述该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通过课程与能力对接表,统计该课程应对应的工作项目、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确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通过专业必修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与职业能力、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拓展课程) 与职业能力的对应关系,确定专业必修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的内容和要求。

高职食品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见表1,本科食品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见表2,食品专业高本职衔接课程见表3。

表1 高职食品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

表2 本科食品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

表3 食品专业高本职衔接课程

对专业核心、专业主干课程、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必须考虑重复设置,但一定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界定。例如,同样是“食品微生物”课程,高职应该强调的是专业基础实操技能,本科应该更多地掌握研究性实验技能。按照这样的思路设计衔接交叉的课程,就可以避免课程设置在内容上的重复。

2.4 制订专业标准和核心课程标准

针对高职6门核心课程和本科6门主干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分别组建12个课程小组编写相应的课程标准。通过行业企业专家、教学专家审阅、修订,最终确定食品加工技术高本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

2.5 项目实施的突破性进展

通过高本对接构建了具有高职特征的本科层次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一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毕业生。

(1)探索了一条特色鲜明、目标性强的高本衔接人才培养之路,解决了传统“专升本”普遍存在的专科和本科教学内容脱节问题,为广东省的“先行先试”教育改革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2)深化了校企合作,根据企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确定高职、应用本科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规格,构建互通、协调,有利于学生可持续能力发展的课程体系,为食品专业高本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提供了依据。

(3)打开了高职与本科衔接的通道,吸引了更多的学生进入本专业就读高职,提升了高职院校生源的质量,增加了高职生进入本科深造的机会。

3 结语

系统化培养人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顶层设计,更需要整体推进。高本衔接一体化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工作在取得一定成效、积累一定经验的同时,还存在着“断裂”与“脱轨”的失调现象,在招生制度、专业建设、教学实施、实习实训和学业评价、入学条件的评估体系等方面还不够完善。在具体实践操作过程中还需要重点关注以下问题。

(1)重视专升本的转段考核。可以通过强化英语、数学、化学类基础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的前移,让学生适应转段考核。通过项目教学,强化专业核心课程,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保证分流学生达到专业教学标准要求。在重视公共基础课的同时,不要轻视专业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

(2)加强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合作院校应按照“产教融合、专业对接、课程衔接、专本一体、协同育人”的总体思路,通过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发挥本科学校的学科优势、师资优势与职业院校实训和行业企业合作资源优势,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实现强强联手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目标。而作为一种制度设计,高本衔接还处于摸索阶段。由于“3+2”模式培养的是生产一线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制度设计应在完善学校管理体系基础上,充分调动企业的主动性。

(3)实现学分互认。高职、本科和企业应一起参与基于岗位技能要求的模块化课程教学,实施模块成绩互认方案,打造课程直通车。通过搭建高本衔接人才培养学习和管理平台,利用目前高职院校推行的教学资源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职业技能标准等网络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网络学习部分课程,经过考核或通过课证一体、以证代考、以赛代考等方式获得成绩与学分。建立灵活的学分体制,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愿望,从而构建职业技术教育与大学的无缝对接机制。学生可以通过学分转换计划获得认可的学分,从而在大学免修相应学分。

(4)提高教师职业水平和执教能力。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关键是教师。学校应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引导和激励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双向交流,互通互用,积极为行业、企业和社会提供服务,增强学院服务社会的能力。制定科学的培训规划,鼓励教师继续进修学习。实施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培养体系,培养学校教学科研骨干力量,建立长效培训机制。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岗位食品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保健医苑(2022年6期)2022-07-08 01:26:00
食品造假必严惩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乡村地理(2018年2期)2018-09-19 06:44:06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48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中华儿女(2016年14期)2016-12-20 18:22:28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Coco薇(2016年7期)2016-06-28 19:07:36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现代企业(2015年4期)2015-02-28 18:48:18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