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特别指出,“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改革优化金融体系结构,发展民营银行和社区银行。改革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重。”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发言表示,“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配置资源、资产定价和缓释风险的重要作用,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提供更高质量、更高效率的金融服务,促进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发展迅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之相关的金融产品也日益丰富,金融体系不断完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但我们也能够看到,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金融监管体系的不完善、监管穿透性不足、市场波动性增强等问题开始显现。
在防范金融风险方面,我们要认清自己的不足,同时也要发现有利的方面。首先,我国政局稳定,具有集中力量防范金融风险的制度优势,可以在短时间内调动资源化解局部风险,避免风险扩散。同时,我国储蓄率较高,为应对风险提供了很大的缓冲空间。我国还拥有充足的外汇储备,有力量应对来自国际的外部冲击。更主要的是,在此前的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中,我们已经累计了很多经验,提高了应对风险的能力。
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可以说是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它们有很强烈的信贷需求,但很多情况下金融机构无法满足他们。我认为,属于民营企业或小微企业的农村企业属于蓝海,有待开发,由其构成的庞大市场,正是我国经济潜力的来源。因此在三农和消费市场的金融需求上,资本是有发挥空间的。金融市场、资本可以更多地向三农企业倾斜,提高三农企业和农民享受金融服务的可能性。而这对于金融机构来说也是难得的机会,可以将自身资源与消费者的需求更好地结合,挖掘内需,促进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
实现金融业和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不代表金融业要无条件地支持实体经济,面对供给过剩,影响环境的企业时要有所取舍。减少甚至杜绝在这类行业上的金融投入,拒绝无效供给,把资源投向新动能、新技术、新产业,支持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实现“实体为根基,金融为活水”的良性循环。
除了提供资金的支持外,资本市场也应当用自己的方法帮助企业改善内部管理问题。毕竟每一个成功的企业都有一套符合自己文化的管理制度,当获得来自资本市场的投资后,这个制度将会更加坚定地执行,帮助提升企业效率,使投资者获得更高的收益。而投资者的收益最大化,是推动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动力,将由此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