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档案长期保存研究》书评

2019-05-07 06:07王小正
陕西档案 2019年2期
关键词:数字信息数据量阶段

文/王小正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把全球带入信息时代,数据量呈现指数级增长趋势,全球数据量每18个月就要翻一番,每年产生的数据量已经高达40EB(1EB=1000PB)。数据量之大,已不能用常见的G或T为单位来衡量,而是要用更大的P、E、Z单位来表示。根据IDC公司估测,2011年,全球所产生的数字信息总量已经超过1.8千万亿兆字节,这一数字在2013年时则飙升至4千万亿兆字节,预测到2020年,全球所产生的数据量将达到4万EB,相当于地球上沙滩所有沙粒总和的47倍,意味着全球平均每一个人将产生5200GB的数据。

信息化在带给我们工作和生活便利、使我们欣喜的同时,也给这个世界,包括我们档案界,带来了实实在在的隐忧。这些海量数据中,必然有许多数字信息——包括电子文件,具有多方面重要价值需要长期保存,可是电子文件如何归档并实现长期保管?我们有这些数字信息的长期保存能力吗?已经发生的数字“灾难”,不断敲响警钟:据报道,美国航空航天局在20年前发射的“海盗”号火星探测器上的计算机中,已经有20%的数据完全丢失,还有大约4000卷的统计数据因存储的格式原因无法读出,程序员也无法保证将其恢复;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的99%的原始数据已经丢失;1990年北京亚运会的电子文件已经完全无法读取;原国家档案局局长毛福民同志2008年曾谈到,在过去的三年中,22.5%的中央单位不同程度地出现过电子文件不可读现象。信息技术设备和软件的快速更新换代、大数据(Big Data)时代数据量的高速增长强化着人们对长期保存数字信息的担忧。

书 名:《数字档案长期保存研究》

作 者:赵豪迈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出版年:2015-03-01

书 号:ISBN 978-7-5613-8102-1

多年来档案界面对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的压力,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一直在积极寻找应对之策。作者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时代的“数字软肋”,并做了可贵的总结、探索。首先,通过对数字档案和传统纸质档案特点的分析比较,确定影响数字档案长期安全保管的因素,即数字档案信息的可变性、载体的脆弱性、信息与载体的可分离性、对系统的依赖性、内容传输的网络性、信息组织形式网状化、存储的高密度性、多种媒体信息的集成性等,通过对这一系列因素的分析,从数字档案长期保存的现状与问题、技术与选择、保存格式与载体、管理机制、保存利用机制等多方面入手,基于数字档案的整个生命周期,围绕数字档案的形成阶段、保存阶段和利用阶段每个阶段的任务,探讨了数字档案的长期安全保存问题,提出“形成阶段是基础,保存阶段是关键,利用阶段是根本”的整体思路,为数字档案长期利用提供了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符合标准的数字档案长期安全保存系统框架,建立了一整套数字档案的长期安全保存机制,为数字档案的长期保存和在线可持续服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和手段。

本书作者赵豪迈博士曾长期从事档案工作,担任过陕西师范大学档案馆馆长,期间也在党政机关担任过领导职务,目前在高校从事信息管理、档案管理的教学和研究。他多年来潜心钻研档案学理论,笔耕不辍,在档案学研究方面多有建树。这本专著汇聚了他本人多年研究心得和实践经验,为目前的技术条件下电子档案的长期安全保管做了比较详细的总结、整理和探索,在目前档案界大力推进数字档案馆(室)建设的背景下,值得所有有责任感的档案人仔细阅读,以了解数字时代发展的脉搏,掌握数字档案长期保存技能,在档案工作实践中不断检验、发展、创新。期待每一个档案人都能成为合格的历史守护者,成为合格的数字档案“护航人”。

猜你喜欢
数字信息数据量阶段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基于大数据量的初至层析成像算法优化
高刷新率不容易显示器需求与接口标准带宽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数字有形状吗?数字信息精确性和品牌标识形状的匹配效应*
基于云平台的数据储存与文件管理研究
美国国会图书馆指导公众开展个人数字信息保存的举措
高校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研究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