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贺 瑾
其中,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西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都流着“它”的血。
“它”是谁?“它”就是当年在战火中颠沛流离,于西安临时合并建校的“西安临时大学”,后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在西北大学老校区的大礼堂门口,有一块不大的石碑。黑色的碑体上,镌刻着由东北大学老校长张学良题写的几行大字——沈阳设校,经始为艰;自九一八,惨遭摧残;流离燕市,转徙长安;勖尔多士,复我河山。
这个年代久远的大礼堂,是战时我国第一所流亡大学——东北大学与战时规模最大的两个大学联合体之一——西安临大-西北联大的办学地。它见证了中国高等教育的两次重大变迁,也目睹了几代中国高教人在国难期间不畏艰险、播撒教育火种的感人故事。
记忆拉回到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后,经历战火纷飞的六年多,直至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
少年强则国家强,而当年的国家危在旦夕,培育人才的高教系统受到很大的冲击,国家面临着根基沦丧的空前灾难,不少大学开始大迁徙。陕西的高等教育极为薄弱,1902年创建的陕西大学堂几经改名,也不过只是一根独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保护高校西迁与改变西北地区落后的教育状况,不谋而合,国立西北联合大学这个复杂的综合体诞生了。
●1937
9月10日,设立“西安临时大学”(基干为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
●1938
4月2日,迁陕南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7月27日成立国立西北工学院和国立西北农学院。
●1939
8月8日,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改为国立西北大学
北平师范大学和北洋工学院的部分——今西北工业大学
北平大学的文、理、法商——今西北大学
北平大学工学院和农学院——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北平大学医学院——今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
1938年2月10日,当时名为西安临时大学,全校学生总共有1472人。分为三个学院,校本部、第一院(国文系、历史系、外语系、家政系)在西安城隍庙后街四号;第二院(数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体育学系、工学院和东北大学工学院)在西北大学老校区;第三院(法商学院三系、农学院三系、医学院和教育系、生物系、地理系)在北大街通济坊。
华北战场失利,太原失守后,日寇窜抵晋陕交界的黄河风陵渡口一带,与潼关仅一河之隔,西安东大门告急。西安临大被迫南迁汉中,全校一千多位师生,编为1个参谋团,1个大队,下分3个中队,每个中队500-600人,先乘火车西行至宝鸡下车,再徒步,过渭河、渡柴关、涉凤岭,翻越秦岭到达汉中,全程近500公里。
据当时的一位学生回忆:在当时开往宝鸡的火车里,车厢里堆满行李,大伙就趴在行李上,还有说有笑的。徒步从宝鸡去汉中的路上,学校还专门请来四位好汉,腰里别着盒子炮,护送我们。我们在栈道上步行了十三天。那时南迁的学生们,每人自备背包一个,草鞋两双,二人合组轻便行李一件。以沿途社会调查、军事训练、强身健体为目标,带着任务却很乐观。出发前,带了8000多斤锅盔,把西安城里的咸菜都买空了,一路当干粮吃。
最终,南迁的校址选在了城固县和沔县,医学院设于南郑,临大改称联大,后改组为国立西北大学,在城固上课但指定西安为永久校址,战后迁回西安。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尽管已经南迁避难,西北联大的各个学院在炮火中依旧命运多舛。
国立西北工学院的学生回忆:南迁时每个队就发了几只枪,学生们白天用它抓野鸡,晚上防狗熊。等将校址定在城固后,经常会传来警报声,那时的警报声是“铛铛”的敲锣声,陕南山多、坡多、沟多,学生们安慰自己说:“到处都是天然的防空洞,等敌人的飞机来了我们就下到沟里,等他们来炸吧。敌人就是会炸文化机关,重庆大学听说又炸了,他们也不想想,我们不是怕炸的。”过了十几分钟,“铛铛”的警报声又来了,有五架飞机在头顶飞过,一会儿警报解除,大家又去看自己的书了。
国立西北师范大学的学生也说:“当飞机在头上飞的时候,炸弹和机枪的声音,就会相继而来。虽然警报频传,但我们的课外活动不受影响,组剧团、排节目,课余之暇大家都努力作救国工作。”
就如学生口中所讲,敌人最爱攻击文化机构,南迁后的西北联大,再到后来分离的国立西北大学以及其它一众专科学校、学院等在炮火中度过了1938——1944的六年时间,此间汉中遭日机轰炸30余次。
时光荏苒,我们已携手走过那些环境艰难、思想乐观的岁月。陕西的高等教育,在全国的支持下,在陕西的不懈努力下,总算留得血脉、开枝散叶。
从当年的一片空白,到现在遍地开花,陕西如今已是全国高校最多的省份之一,也是全国的人才聚集地了。有如此盛景,西北联大每一位为之付出的教职、学生都该被铭记。
如今的莘莘学子自不必如初“勖尔多士,复我河山”,却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壮我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