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冬梅
语文,人文社会学科里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它体系博大,内容浩繁,融思想、知识与艺术为一体,文化需要在时间里积淀,文学需要体验中品味,文思需要有积淀的滋养。
进行语文学习,一直是生活的必然。当下随着中高考改革的启动,语文学科在中高考的比重大大增强,阅读量加大,考试题型灵活度、难度也逐渐增加,更加注重学生基础教育阶段语文素养的考查,怎样进行语文学习,才能轻松地提升语文素养?
我们看到语文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是阅读能力强的学生!阅读能力强,词汇量就更丰富,也就拥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高的情商。为什么这么说呢?从心理学角度讲,人是用语言思维的动物,语言越清晰,思维就越清晰;基于对词语把握的差异,阅读量大的人在分析问题、陈述问题和学习知识的时候,往往比阅读量少的人快得多。因此可以说善读是语文学习的有效捷径。
一 、善读优秀文学作品
(一)带一双发现的眼睛,体验和领悟文学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前句对作者而言,后句对读者而言。文学阅读中的体验就是把心放进去,把情感放进去。离开了学生精神世界的体验,没有情感,没有形象思维,只有抽象思维的阅读是干瘪的。古语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文”藏在自然、社会中,引导学生做体验生活的有心人,拓宽语文学习的视野,在月升日落、绿树飞鸟、小巷高楼、车水马龙中发现美、感受美、愉悦美,品味“语文”;在娱乐、健身、学习、访友、饮食、睡眠、医疗、购物的真实生活里感悟“语文”;在《人与自然》的电视综艺里,在奥运会的比赛场景与解说中表达“语文”。学生在初中阶段的领悟,着重在对作品内涵的把握,带一双慧眼,体味语文的人文情感,让美的心灵引发美的感受,从生动形象或情景中,获得理性的启示,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如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同样是“一鹤凌云”的景象,不同的生活感受力,不同的审美体验。阅读中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领悟诗中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获得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二)品味文学作品语言,培养语感
品味是体验和领悟的出发点也是最终归宿,阅读文学作品是从触摸语言开始,这种语言活动与学生的心理活动是同步的。优秀文学作品的语言是现代汉语的精粹,对优秀文学作品语言的品味可以培养学生语感的灵性和悟性,语感这个事儿没法形容,但看不见摸不着的语感功底对语文成绩影响很大。语感好的人,无论是阅读理解还是写作文,就是高人一等。一些组词、造句,或者判断语病、涉及文化常识的基础知识题,更是信手拈来,驾轻就熟。良好的语感该怎么培养呢?要根据学情睿智地选读经典名著,经典是指古今中外重大知识领域的原创性著作,是世界各族文化的根本,是全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是被历史证明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经典本身的文字,便是“文学”的“艺术”,经典阅读属于整本书阅读,可以快速提高语感。有专家说:在一个人的幼年和青少年时期,在记忆的黄金年龄建立一个记忆的存折,把最优秀的经典,诗文都存储到头脑中。往小里说,可以轻松解决语文中高考的问题,如果会背诵几百上千首古诗文,再辅以相当数量的阅读,中高考语文简直是小菜一碟。往大里说,是决定了他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人的问题,是一个人一生都受用不尽的财富。所以学生从小读经典名著,对人格塑造、整体素养的提升有很大的好处。通过经典文学作品认识、感悟到的世界,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认识和理解,对人生哲理潜移默化地接受,远比大人肤浅的说教要深刻得多、有效得多。
二 、善养习惯阅读
(一)家校共育“爱”阅读
语文学习不只是为了眼前的考试,更是为了“腹有诗书气自华”,在恰当的时间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维护自己的权益,达成有效沟通。阅读习惯的形成能促进学生良好成長。爱是世界上最容易沟通的语言,自然流露而出的以爱为名的情感教育更是能够感染人。家庭是亲情联系的纽带,一个充满温情的家庭,才能培养出一个内心有阅读力量的孩子。对于中学生,培养阅读习惯和积累习惯,可能就需要刻意创设。年龄增大,自我意识增强,阅读习惯的塑造困难也随之增加,有研究表明,人在有陪伴的情况下更容易爱上阅读,而且也更容易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积极营造语文学习共读环境,引领学生同家人倘佯在书的精彩里,享受亲子共读的愉悦;与老师人手一本同样的书,感受师生心理上的接近与阅读暗示;和同伴体验共读一本书交流互动的快乐,这些都是阅读动力最好的催生素,更益于身心成长、情操陶冶。
(二)与时俱进,科技助力阅读
“听读”或称“听书”,即听人读书,只听语音讲读,而不看到图书本身。这种特殊的阅读形式是对传统阅读方式的有益补充,处在多媒体时代的学生,图书阅读能力有所下降,新的信息接收、教育和娱乐的方式形成,听读表面上看,比较轻松,实则在“听读”的过程中,仅依靠听到的声音,去调动自己大脑中的词语储备,对应理解一个个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再联系相关人或物,想象句子描述的情境;再把这些情境联系起来,构成连贯的内容。同时,听人朗读的时候,除了能获得文字意思的语言外,还能获得语调语言,朗读和说话中的语调也是语言。相同的文字,用不同的语调来读,传达出来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在听的过程中还要感受讲述者声音里包含的情感,理解文章的基调,判断讲述者的主观倾向。并且对阅读内容、情感、逻辑等做出最终判断。另外,由于语音形式的特点,要求“听读者”迅速反应,对一时没有听清楚弄明白的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猜测、补充。因此“听读”对听觉抓取能力、联想能力、推测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等都非常有帮助。虽然听书比看书耗时许多,但对学生而言,听读也不失为一种接收“语文”、培养阅读兴趣、汲取知识、积淀文思的好方法。
三 、善寻时间阅读
《三国志》中董遇提出可以“三余时间”读书,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说过,他平生所做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会丰盛自我的人能拿一些别人以为的空闲或是不能加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写文,提升自我。对学生而言,语文素养提高,不一定非得进行特殊的努力,只要找好碎片时间,在语音录播设备普及的背景下,可以利用便捷的听读条件,在洗刷、等候、坐车、吃饭之类的闲置时间里,静下心来去体会文字世界的美妙,去借助文字与伟人对话,随时随地地听、读、记录,享受自由的、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语文阅读与学习。日积月累习惯自然形成,其实语文学习在这里更多的是意识问题。
总之,意识决定前进的方向,付出越多才有可能收获更多,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也是如此,急功近利的心态,感受不到学习时光的美妙,一时兴起的狂风暴雨抵不过水滴石穿的韧性,高明的阅读可以说是语文学习的有效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