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铃声”里有“佩奇”

2019-05-06 16:49王海洲
闽南风 2019年3期
关键词:佩奇老牛亲情

王海洲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也是亲人团聚的重要时刻。随着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身处异乡的游子们乡愁越来越浓,回家过年几乎成为每个人心中最大的愿望。

今年是我离乡背井第20个年头。这些年里,父母盼望我回家过年,与我期待回家过年一样,成为每年春节前讨论最多、意见分歧最大的话题,最终的结果是打了将近四折。

近日,正当我和妻子盘算今年带孩子们回家过年的时候,陈年乡愁被刷屏的《啥是佩奇》提早勾起,个中滋味无以言表。啥是佩奇?“佩奇是容易被忽略的亲情”,暂且不探究这个答案。农村爷爷不懂城里孙女的“佩奇”,幽默诙谐的剧情戳中了所有身处他乡、亏欠父母的游子们的泪点。

在中华传统文化里,父母总是想方设法把孩子最喜欢的“佩奇”给他,哪怕自己再苦再累,也不愿意看见孩子因得不到“佩奇”而伤心。婴幼儿时,“佩奇”是一口母乳,是一片尿不湿,是一个拥抱……少年时,“佩奇”是一个玩具,是一个冰淇淋,是一个微笑……长大后,“佩奇”是一通电话,是一顿母亲做的饭,是一袋父母亲手种的土特产……这些物化的“佩奇”都是长辈一生牵挂、晚辈容易忽视的亲情。《啥是佩奇》火爆刷屏,刷的不是点击率和转发量,刷的是我们的心灵共鸣,更是所有子女对父母那份容易忽视的爱。

顺着思绪的轨迹,我回想起九年前口碑爆棚的韩国纪录片《牛铃之声》,片中老人与老牛40年最深情的相伴相守感人至深,让我把片子连续看了三遍。我想,导演李忠烈耗时三年跟拍得来的时长79分钟的纪录片,本意不只是为了反映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故事,而是为了深刻揭示并批判現实生活对“空巢老人”的不公待遇和情感愧疚。老人 8岁的时候因为针灸,左脚留下残疾,农活成为一大难题,幸亏家里有一头黄牛陪伴劳作,养活了家里9个孩子。但当孩子们长大成人走出村庄四散天涯后,老牛成了老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寄托,甚至连他老伴都经常唠叨吃老牛的醋。不难想象,时任韩国总统李明博为何亲自去影院观看,接见导演李忠烈,称赞《牛铃之声》唤起了过往社会的美好价值。

在唤醒人性价值、倡导尊老敬老上,中国的《啥是佩奇》与韩国的《牛铃之声》有异曲同工之妙。前者以炙手可热的动画片角色“佩奇”为线索,曲折离奇地讲述爷爷不懂孙女的佩奇,农村不懂城里的佩奇,大山不懂网上的佩奇,折射的是长者对晚辈那份捧在手心的爱。后者以老人与老牛的40年相守为主线,用诸多让人身临其境的生活细节和朴实无华的对话抓心,没有打悲情牌,却让观众潸然泪下。在片中,老人说:“对我来说,它比人更好,虽然它不是人,不会说话”。这句心酸的白话留给了我们无限思考。

可怜天下父母心。无论身在城里还是村里,每一个人都要成为父母,每一位父母终究都会老去,每一位父母最需要的是陪伴和关注,最怕的便是情感抛弃和冷落。在短暂的人生岁月里,每一位父母都习惯于听自己编织的“牛铃之声”——或许是一只宠物,或许是一项运动,也或许是一个难忘的物件……其实,不管父母们寄情于何物,他们的牛铃声里都有“佩奇”——不是保健品,不是烟酒茶,也不是其它贵重物品,而是简单却又易被忽视、便宜却又无价的亲情陪伴。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虽然人老了感官会退化,但情感会更加浓烈。尽管终有一天牛铃之声会远去,但感动依旧存在。

猜你喜欢
佩奇老牛亲情
我家有一只佩奇
亲情的滋味
最后的修车摊
笼子
佩奇换零钱
我看见
稻田里的小猪佩奇
牧童与老牛
增进亲情的项目推荐
爱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