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门湾风情散记

2019-05-06 16:49黄辉全
闽南风 2019年3期
关键词:南门渔网渔民

黄辉全

从小生长在南门海边的缘故,对南门湾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结。儿时的生活情景,犹如电影蒙太奇叠现在眼前,勾起片片回忆与眷念。

海边的童年时光

每到夏天,对生活在南门海边的男孩子来说,海边就是他们的娱乐世界。天刚刚露出鱼肚白,满载小剥皮鱼归来的罾船在真君宫前靠岸,不一会儿又是从澳岬尾灯捕船过驳来小舢板,一个浪头打过来,鱼多多少少会被刮到海里,小孩子们急忙抄起手里的网兜猛捞。捞少了自己吃,捞多了还可上市场卖。

候船时,小孩们尽情的戏水打闹,或用脚在海里翻砂,偶尔能抓到一两只“虎狮蟹”解解馋。

渔民卸完了鱼,又忙着晒网。一张偌大的渔网难免会有清理不干净的鱼夹在网上,小孩子们趁渔民离开之际,便抢着剥网抓鱼,遇到稍大些的鱼剥不出来,只好钻到网里抓。

回到岸上,海堤上足足有六七百米长全晒满了鲃浪鱼,从四清楼到隘门边,有多个私人的鱼干加工场,海堤自然成為他们最好的天然晒场。

炎炎夏季,太阳西下。海边成了人们纳凉的最佳去处。晚饭后,女人在家理家务,男人、小孩纷纷溜到沙滩上来。大人们谈天说地,海阔天空。小孩子们,或三五成群围在真君宫的“炮台”上迁擂台;或两个人单腿盘着,互相撞着跳,看谁腿先着地的玩撞人;或挖沙蟹、挖砂洞做陷阱;或放风筝、飞纸飞机……玩累了就在沙滩上睡。卖花生的小孩唱着“卖花生,酥兼定,臭仁换一爿”叫卖歌;卖冰棍的摇着铃铛,不时从你的身边走过……尽管当时人们的经济相当的困难,嘴也特别的馋,但这里却很少发生抢劫、打架等不文明行为。

南门大埕闹新春

隘门外的南门大埕是南门湾畔唯一的“市民广场”。这里有座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的“黄氏家庙”,民国时期曾是东山县各界政治、文化活动重要场所。

腊月二十四日,家家户户响起了“送神”的鞭炮声,迎新辞旧的气氛日渐浓厚。南门大埕排起长长的年货摊位,吃的、玩的、祭祀的,应有尽有。“矮股喜”的糖薯、风吹饼,“生猴丁”的糯米粿、梅花箭,还有面鱼、面人、爆米花。各类民间艺人表演杂耍,各种制作精巧的儿童玩具、鞭炮、小烟火最为热销。街头巷尾不时传来“卖金山”幼稚的叫卖声……

除夕前三天,家家户户就开始忙活准备做红龟粿,一以孝敬祖先,二为时令口福,三取一家人红红火火、大吉利、大平安、大团圆之意。头天晚上先把米淘好,放在桶里浸泡,次日凌晨,大家争先赶早去舂米磨粿;那时,只有大户人家才有石臼、石磨。一时间石磨声、石臼舂米声,声声入耳,打破老街黎明的寂静,给平凡的岁月增添几分乐趣和记忆。

正月初一到初五,是南门大埕一年中最为热闹的时间,攻炮城、劈甘蔗、电影公演、路头剧、摇葫芦鱼等文体、群艺活动,目不暇接。最热闹的项目当属攻炮城竞技赛。炮城用竹子扎成圆形骨架,比脸盆稍大,周围环绕一串长长鞭炮,象征古代城垣,炮城制好后,悬挂在空旷处,约两层楼高。游戏开始时,设守城卫士 1-2人,攻城“炮手”人数不限。上午8点攻城开始,攻“城”炮手便跃跃欲试,挽起袖子将各自事先准备好的鞭炮点燃,或单发或成串,从下向上对准“城垣”奋力向上一掷。一时间,万炮齐轰,很是壮观。高高悬挂在杆顶的炮城引来众人“轮番进攻”,随着爆竹在空中炸开,纸花飞扬。不绝于耳的爆竹声与围观群众的助威呐喊声交织在一起,场面甚是壮观……

攻炮城的人一波接一波,屡败屡战。游戏规则是若将抛掷的鞭炮触发了城垣上的炮芯,引发炮城爆炸,即为胜者,便可得到价值不菲的奖品。

“炸了,炸了!”炮城被攻下来了,顿时欢呼声、喝彩声、尖叫声、鞭炮声,响成一片。一个新的炮城又被挂上……

劈甘蔗竞技场也聚集着围观的观众。只见参赛者分别在蔗堆中找了根直溜一点的甘蔗,左手轻轻扶着蔗杆稳立在地面。刀口橫搁压住甘蔗的断面顶端,沉心静气放开左手,刀口微微起落,揣摩着下刀的部位和时机,待到胸有成竹时,刀口翻转过来,刀光一闪,疾速地朝蔗杆直劈下去,“刺啦”一声,观众或赞叹刀技高超,或惋惜下刀不准……当从头到尾直刷刷地劈出一条完整的甘蔗皮时,现场一片喝彩!

元宵夜,人们三五成群在门前点燃稻草,全家老少依次从火坉上跳过,意为“兴旺如火”,也寓意跳过火坉了就在新的一年里事事如意了。老人家边跳边念“跨火过,百二岁”等祈祷之类的吉利话。跳火坉的男人后面,紧跟着有未婚或未添丁的男人、年轻女子、大一点的孩子和步履尚稳健的老人,他们在一片欢声笑语中,也从燃烧的火坉上跳过,祈求火光烘烤去自己身上的晦气,来年幸福无灾。有养猪者,趁炭火为熄灭前将火种送进厨房柴火灶中,以祈保佑养大猪、发大财。

“跨火过”后,回到家里的人们在长辈主持下开始“抹替身”,就是用白纸剪成人的头部和脚,再以七笔画成“五官”。男性替身为光头圆脸,女性则头留有发髻,又以红纸剪成身体,最后将头部和脚粘在红纸身体之上变成了“替身”。“抹替身”时,有家中长辈老妇手持“替身”,分别为每一家人在身上的前后左右各抹3次,口中念念有词,然后往“替身”上沾点唾液,再扔到路上让人踩踏,以祈全家人消灾免难。此奇俗在东山岛流传悠久。

夜阑更深,妇女间传有“听暗卦”亦称“听香”之俗。首先箭场境烧香点烛,掷杯占卜应走方向之后,在路上窃听他人说话,以所听之片言只语,回家后掷杯判断祈愿之吉凶。

古时的元宵夜还有“偷窃”习俗。人们象征性地以窃得物件视为吉兆。如未嫁之女偷他人的葱菜,谚云:“偷得葱嫁好尪,偷得菜嫁好婿。”未婚之男专偷他家墙头老古石,谚云:“偷老古娶好某(老婆)”。祈子妇人若偷得喂猪盆而挨骂,即为生男之兆;偷拔他人竹篱之竹亦为吉兆,因竹篱与闽南语“得儿”谐音。

满满的渔网印象

渔网,对生长在海边的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太陽还未出,渔民们便开始了紧张忙碌的染网劳动,海边和堤坡上晒起了一张张紫红发亮渔网的情景,时常浮现在眼前。

渔民们为方便作业,在海堤与沙滩之间的斜坡上,建造一个个半圆形的染池,小时候在海边长大的我,三天两头常看到一队头戴斗笠的妇女,从城内竹桁社红柴窑,肩挑一担担滚烫的红色染料,沿堤岸来到真君宫至下寮。但见染料缓缓倒进染池,渔民依次将渔网放到染池里,经过三次反复的浸染、晾干直至把渔网染成紫红色。阳光下一张张渔网闪闪发亮,这就是海边独特的染渔网风景。

洁白的沙滩上晒着一张张渔网,阵阵海风吹过,散发出一股股浓腥味,叫人掩鼻而行。炎炎夏日下,渔家女们俯视检查着渔网,在破洞之处一一做上记号,吆喝着姐妹对破损部位进行织补。

大半生与大海为伴的老渔民们对先进的钢船和网具设备赞叹不已,也勾起他们对早期渔业生产作业情形的回忆。

“在尼龙网渔具还没出生时,人们使用的都是棉线和麻线织成的渔网。”老渔民说,这种棉线网和麻线网柔和好用,但渔网易腐烂,坚韧度差,遇到连续阴雨天,容易烂坏,时间稍长还会发焖,一动就坏。如果处理不当,一口网用不上一年就无法再用。所以渔网用上两三天后晒两天,以延长渔网的寿命。

勤劳智慧的先民从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出了用植物汁染渔网以增强耐用性能的办法,并掌握了从染料的制备、染色等一整套的工艺技术。染后具有“利水坚致”“渝水不垢”“浸不朽”等优点。晚清沈同芳《中国渔业历史》中对清朝末年的罾和染网有记载:“罾用长竹四根,接合成十字,竹杪四出如长爪,罾网每寸三眼,以麻为之,槴皮猪血染色,见方三丈……”。

染渔网也非东山独有,我国沿海各地染渔网的方法大同小异,只是染料不同而已。在闽粤一带,用于染渔网的植物有很多种,最早使用的是薯莨,后来就连榕树、龙眼木、荔枝木或槟榔木都可以烧煮成汁,名曰“红柴水”。这种天然植物染料富含天然生物碱,用于染制船用帆布和棉纱质的渔网和衣服,有效地增强了渔网的耐腐蚀、增强风帆张力和硬度,从而延长使用期限。

不久前,一个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渔网大染坊“红柴窑”在东山岛铜陵万家山被发现。这座堆积着厚厚尘埃的“红柴窑”,据介绍为当时最大的传统烧煮红柴水染料的柴火灶,灶的两边各放置了一个直径1.5米、高2.5米的木桶,中间是12级的石台阶,屋面上有个可供升降的天窗。今年55岁的林丽燕曾是此红柴窑的技术能手,她说“烧制红柴水要先浸泡、再烧煮两道工序,头尾要花费两天两夜的时间。”《东山县志》记载,1957年东山有木质船1396艘,“红柴水”广泛运用于渔业生产,当时仅铜陵镇大大小小的“红柴窑”就有30多个。1961年以后随着机帆船和机动船的推广使用,直至1985年“红柴水”渐渐消失。

竞技游戏伴童年

回忆小时候玩的东西特别多,有打陀螺、相银角(摔击硬币)、弹老虎崆,还有咬藤牌饼、弹橄榄核、敲寸等。而最有趣的当属驶桶箍(铁线圈),后来升级为自行车车轮圈、人力车车轮圈。玩的时候,左手拿着桶箍,右手拿着铁勾,然后把桶箍一转,铁勾顺势往前推,边走边滚起来,水平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跑起来滚了。而稍微不平衡铁圈便倒下。就这样,一个铁圈玩转整个南门湾,玩转大街小巷。

“摔四角仔”,是用两张纸叠制成的,一面有花,另一面光滑无痕,可两人玩,也可多人玩,最常见的是两人玩。玩时先决出谁先打,输者把四角抛出,让其自然落地,另一方击打,靠手扇出的风力和击打使对方的四角翻身。那时物质极为困乏,为了叠四角,不惜撕掉课本,为此没有少挨老师批评。此外,还有飞纸飞机、骑人马打仗等有趣的童年游戏,让人至今难忘。

斟一盏记忆的茶,让往事在杯中荡涤。有趣的民间体育游戏,陪伴着一代又一代人度过了欢乐、难忘的童年。

猜你喜欢
南门渔网渔民
小鱼和网
透视渔网
南门小巷
一双特别的鞋子
做生肖鸡
紧张的亲子手工课
为"渔网袜”时髦正名
独创的渔网
“实验与探究”的变式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