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头清供有灵石数枚,大者不过一握,小者才如鸟蛋,奇形怪状的;可漾在清水里,一律地晶莹剔透,且色泽鲜洁斑斓。伏案劳作之暇,把玩品味,其乐陶陶。
今年盛夏去天目湖避暑,车子贴着山崖在浙西的崇山峻岭间萦绕迂回。一路上茂陵林修竹遮蔽,雄峰巨壑逼人,鸟语溪声相伴。也许是长途跋涉的劳顿,抑或是投身山野的兴奋,还没到目的地,有几个便吵闹着要下车走走。于是,车子便拣个山道岔路口的空地随意停靠,大家一哄地下了车,四散在附近的山林里溪涧畔。四周都是高耸的山峰,将这片野豁豁谷地围得密不透风。正值向午,头顶的炎阳沸水般浇泻下来,我们便挽起裤管光着双脚,泡在哗哗作响的溪涧里享受那点清泉的凉气。山泉激越,冲刷着敞开的山沟。它们时而合成一瀑,以不可阻擋的凌厉之势直泻而下,将我们撞击得左摇右晃,难以自持;时而又分散成数缕,潺缓流淌,从容嬉戏着两岸纷披的长草,逗玩着挡道的巨石。山沟里布满了大大小小形状各异色彩斑驳的卵石。它们有的被水势推搡着,一路跌跌撞撞从上游翻滚而来;有的则定定地沉于水底,任凭水流冲刷却岿然不动。山涧拐了S型大弯,在一处山崖下积水成潭。潭并不深,潭底堆满了厚厚的一层卵石。我们索性赤膊跳进水潭,洗起天然澡来。不经意间,我用脚趾钩起一枚石丸,扁平,本白,没有些许裂痕。再翻转一看,正中居然有一团灰黑色的图案,画面呈参差起伏状,还间以细白的条文。那不是一幅浑然天成的山水画么群峰耸峙,溪流潺潺。莫非它就是眼前这片山水的浓缩版?我兴奋不已,赶忙如获至宝似的藏进了衣兜里。回家反复把玩,越发感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简直到了不可思议的境界,看着它,仿佛自己已把这片山水永久珍藏于家中了。
去敦煌的旅程艰辛又兴奋。也是夏天,中午,塞北的艳阳烈火似地的流泻,空气干涩得让人几近脱水。茫茫戈壁沙滩,风干了一切葱绿的生命。芨芨草无精打采地伏地,似垂死的跋涉者;胡杨树孤零零地站立,举目四望,仿佛在寻觅不幸掉队的同伴;只有仙人掌举着扁扁的绿脑袋,一如沙漠的精灵,欢迎着我们这些远方的来客。我们的车子一路绝尘飞驰,在一亘暗黄色的山前停泊。走近山脚,方见东一搭西一搭的绿地四散于远远近近的山体周围,一看便知都是人工培育的。莫高窟窿全是高高大大的,需爬上爬下且仰视才见。我们被前堵后拥的人群驱赶着,挨个欣赏,不停赞叹。累了,拣一处偏僻的旮旯,半躺在一块骑跨于山沟的沙石上小憩。兴许是无聊,随手抓一把身边干涩的沙砾,然后任其于指缝间慢慢地滑落。末了,却感觉手心有一团圆溜滑腻的东西残留,送到眼前一看,不觉讶然:原来是一颗玻璃弹子样大小的东西,通体的黑,且黑得透亮,中间还有个细孔。给身边懂得玉石鉴赏的同伴一鉴定,断定为花冈石丸,而且肯定不是敦煌地产的,多半是当今哪个游客或是古代朝圣者的遗失之物,或许还是哪个朝代的守边将士不慎丢落的护身符呢!可我宁可相信是后者。那么,他应该是来自哪个山明水秀的内地的汉代或唐朝的壮丁,临行前慈祥的母亲或心爱的妻子给他准备了鼓鼓囔囔的行李,最后还在他颈脖上系上了这颗祈求平安的吉祥玉石。可他最后还是在某场杀伐中壮烈殉身于这大漠边地了,而这枚玉石,历经千年岁月风尘也终于返归人世,让我们去遥忆起那段峥嵘岁月!
细细想来,家中的那些碎石,无不都是这样于历年的游山玩水中拣拾累积的。
而今,于深秋的午后,静坐窗前,面对眼前这一枚枚山石,不禁遐想联翩起来。一时间,彷佛觉得自己面对的其实就是集天地之大美的嘉山圣水,凝千秋风云的壮阔历史了。它们足以使我洗心滤思,荡气回肠,涵养一腔浩然之气!这也是始所未料的。
——选自《苏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