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骥 冯 文 郑宏伟 王嗣松 张 桓 陈昌平
四川省成都市363医院神经外科 610000
囊虫病是囊尾蚴(链状带绦虫幼虫)寄生于人体组织所引起的疾病。囊虫病中脑囊虫病发病率颇高,占60%~80%[1]。该疾病严重损害患者大脑中枢,可引起癫痫、脑膜炎、颅内压增高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2]。手术是脑囊虫病常用治疗手段,在改善囊虫占位效应、脑积水症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3]。脑囊虫病是一种人体变态反应性疾病,有研究显示,脑囊虫病脑脊液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与机体免疫和脑损伤密切相关[4]。但临床有关脑囊虫病伴发癫痫患者脑脊液上述指标水平与其预后关系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研究观察脑囊虫病伴发癫痫患者术后脑脊液NO、SOD、MDA水平变化情况,分析其与患者预后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48例脑囊虫病伴发癫痫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标准:符合《实用内科学》[5]中脑囊虫病与《临床诊疗指南癫痫病分册》[6]中癫痫诊断标准者;年龄18~75岁者;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合并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恶性肿瘤、全身性疾病者;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其他因素致癫痫发作者;临床资料不全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1个月时评估近期疗效,根据其早期疗效评估结果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研究组,n=41)和预后不良组(对照组,n=7)。 2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方法 立体定向手术28例,根据术前影像检
表12组一般资料比较
注:GTCS:全身强直—阵挛发作。
查所示病灶部位,全麻后安装定向仪框架和定向仪,行头颅CT扫描,确定病灶靶点,避开重要功能区,于非功能区、病灶最近体表投影选择最佳部位作入颅点,调整体位使切口位于最高位,做长约3cm直切口,暴露颅骨,钻骨孔1处,略扩大,切开少许硬膜,蛛网膜不破,以带导管立体定向穿刺针达靶点,退针芯,导管不动,切开硬膜,将神经内镜连同镜鞘顺导管置入脑室,保留导管做引流用,适当提高内镜液体冲洗速度,以其冲洗力量柔性扩开脑组织,发现嚢虫后以活检钳轻柔分离病灶周围脑组织后直接取出,待冲洗液清亮后边冲洗变退镜和导管,逐层缝合。神经内镜手术20例,全麻,常规额角穿刺手术入路钻骨孔1处(囊虫位于脑室颞角,枕角则采用虫体距离体表最近,避开功能区设计切口),“十”字切开硬膜,导入神经内镜探查侧脑室,沿脉络膜探查室间孔、三脑室、导水管,缓慢用内镜冲水系统冲洗脑室,发现嚢虫后停止冲洗,穿刺针穿刺虫体,抽出大部分囊液,以活检钳夹住虫体,缓慢连同镜壳一同撤出脑组织,观察无出血,分层缝合切口。术后定期复查CT/MRI,感染科阿苯达唑驱虫治疗,系统抗癫痫治疗。
1.3 观察指标 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患者术中及术后3d时脑脊液NO、SOD、MDA水平差异,分析术后3d时脑脊液NO、SOD、MDA水平与其近期预后的相关性。
1.4 疗效标准[7]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头颅CT或MRI低密度灶全部消失,血清ELISA检查抗原转阴;显效:临床症状消失,头颅CT或MRI低密度灶消失>75%,血清ELISA检查抗原转为弱阳性;进步:临床症状消失,头颅CT或MRI低密度灶消失50%~75%,血清ELISA检查抗原无变化;无效:临床症状仍存在,CT或MRI检查无变化;死亡。预后良好=治愈+显效。
2.1 疗效 48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近期疗效治愈27例(56.25%),显效14例(29.17%),进步6例(12.50%),无效1例(2.08%),无死亡病例。
2.2 48例患者术中及术后3d时脑脊液NO、SOD、MDA水平比较 术后3d时,48例患者脑脊液NO、MDA水平均较术中时降低,SOD水平均较术中时升高(P<0.05)。见表2。
表248例患者术中及术后3d时脑脊液NO、SOD、MDA水平比较
2.3 2组术后3d时脑脊液NO、SOD、MDA水平比较 术后3d时,研究组脑脊液NO、MDA水平低于对照组,SO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2组术后3d时脑脊液NO、SOD、MDA水平比较
2.4 术后3d时脑脊液NO、SOD、MDA水平与其近期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Logistics回归分析表明,术后3d时脑脊液NO、MDA水平与脑囊虫病患者近期预后不良呈正相关性,SOD水平呈负相关性(P<0.05)。见表4。
表4术后3d时脑脊液NO、SOD、MDA水平与其近期预后的相关性
脑囊虫病通常病程缓慢,临床症状复杂多样,以癫痫型较为常见[8]。癫痫型脑囊虫病以各种类型癫痫反复发作为主要特征,约半数可表现单纯大发作,此外亦可出现失神、视物变形、精神运动性兴奋及各种局限性抽搐和感觉异常[9]。
脑囊虫病致癫痫发病机制非常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相关研究显示,脑脊液成分因神经递质异常、神经细胞代谢紊乱而发生改变,兴奋性氨基酸与抑制性氨基酸之间变化失衡,从而诱发癫痫发生、进展[10]。NO是一种由一氧化氮合酶(NOS)催化L-精氨酸产生的气体性信息分子[11]。相关研究表明,NOS亚型之一诱导型NOS(iNOS)产生的大量NO、自由基缓冲系统SOD/MDA参与了脑囊虫病的免疫调节和炎症反应[12]。本研究中,术后3d时,患者脑脊液NO、MDA水平均较术中时降低,SOD水平均较术中时升高,显示手术治疗后,脑囊虫病伴发癫痫患者免疫调节功能和炎症反应得到一定改善。刘琨等[13]研究发现,癫痫型与非癫痫型脑囊虫病患者γ-氨基丁酸(GABA)、NO等脑脊液生化指标以及认知功能具有差异性,这些脑脊液生化指标是癫痫的预测因子,并与患者认知功能具有相关性。提示脑脊液NO、SOD、MDA水平变化与患者疾病改善密切相关。
术后3d时,研究组脑脊液NO、MDA水平低于对照组,SOD水平高于对照组,显示脑囊虫病伴发癫痫预后不良患者脑脊液NO、SOD、MDA水平改善幅度较小。Logistics回归分析表明,术后3d时脑脊液NO、MDA水平与脑囊虫病患者近期预后不良呈正相关性,SOD水平呈负相关性,表明术后3d时脑脊液NO、MDA水平降低幅度较小,SOD水上升幅度较小的患者多预后不良。Arce-Sillas A等[14]研究显示,脑囊虫病患者脑脊液中NO水平的升高,杀伤囊尾蚴的同时亦会改变离子通道的活性,影响细胞的生理功能,损伤机体的正常组织结构,NO水平升高还将引起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损害细胞功能。郝茂林等[15]研究也发现,NO参与了脑囊虫病的发病及痫性发作,自由基缓冲系统MDA/SOD具有自身保护作用,大量自由基的产生引起脂质过氧化反应,其代谢产物MDA也升高,与NO呈正相关,SOD被大量消耗,与NO呈负相关。故脑囊虫病伴发癫痫患者术后脑脊液NO、SOD、MDA水平可直接反映治疗情况,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临床可根据脑脊液生化指标的变化对脑囊虫病进行诊治,以便更好地改善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脑脊液NO、SOD、MDA参与了脑囊虫病的发病及痫性发作机制,行手术治疗后脑囊虫病伴发癫痫患者脑脊液NO、SOD、MDA水平显著改善,术后脑脊液NO、SOD、MDA水平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可为术后进一步诊治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