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锐强,王子龙,王田资
(河南省焦作市第五人民医院,河南 焦作 454100)
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为高血压高发地区,受累人群广泛,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1]。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的治疗处于探索阶段,患者需要长期服用药物,经济压力较大,且药物稽留肠胃时间长,对机体的损害较大,不良反应较多,探索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2]。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中药在临床慢性疾病的应用中疗效显著。本文选取112例痰湿壅盛型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性,旨在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温胆汤治疗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的临床效果,详细内容如下。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接受治疗的112例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56例,男29例,女27例,年龄41~74岁,平均(56.19±3.16)岁,病程2~12年,平均(5.39±1.08)年;研究组56例,男27例,女28例,年龄40~70岁,平均(57.81±3.08)岁,病程1~12年,平均(5.44±1.16)年。纳入标准:(1)均符合临床对高血压的诊断;(2)均为痰湿壅盛型高血压患者;(3)对本项研究知情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4)治疗依从性较好的患者;排除标准:(1)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患者;(2)严重高血压并发症患者;(4)精神类疾病或认知功能障碍患者[3]。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患病年限等一般资料无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口服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干姜、黄柏、苍术、泽泻、人参、茯苓、白术、天麻、黄芪、神曲、橘皮、大麦蘖面)联合温胆汤(甘草、竹茹、枳实、陈皮、茯苓、半夏)治疗,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服用,两组患治疗周期相同。
本项研究随访患者3个月的血压情况,分为显著(血压正常值)、有效(血压指标改善)和无效(血压无改善甚至上升)等三个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前后收缩压及舒张压;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主要不良反应包括眩晕、口淡、失眠、头重如裹[4]。
本组研究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治疗有效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x2检验,治疗前后血压情况等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如表1,研究组患者治疗无效例数为1例(1.79%),治疗有效率为98.12%;对照组患者治疗无效例数为9例(19.57%),治疗有效率为83.93%,两组数据对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情况对比 [n(%)]
如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血压情况具有一致性,可用作研究对比;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情况对比 [ ±s,mmHg/n=56]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情况对比 [ ±s,mmHg/n=56]
组别 收缩压 舒张压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164.52±20.61 131.05±15.55 93.64±12.08 81.62±11.23对照组 165.56±20.03 148.63±18.26 92.86±12.37 88.19±12.43 t 0.271 5.485 0.338 2.935 P 0.787 0.000 0.736 0.004
如表3,研究组患者出现眩晕、口淡、失眠、头重如裹的几率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n,%)
痰湿壅盛型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高血压病理类型,中医认为主要与饮食不节、伤及脾胃导致痰湿凝聚体内有关,治疗主要采用去湿、化痰、健脾,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降湿化痰、补益脾胃,联合温胆汤补益气血,改善久病而导致的气血不足,祛补兼施,有效改善高血压患者血糖水平[5]。同时中药对机体的刺激性较小,药副作用较比西药小,临床应用更加安全,适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6]。本项研究结果显示,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温胆汤治疗的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治疗后不良反应低,临床应用兼具有效性和安全性,且研究组患者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患者,患者血压改善情况较好,较比常规西药口服治疗,临床反馈更好,且不良反应少,适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