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野下中学音乐社团活动的现状与发展*——以天津市Z中学为例

2019-05-06 09:57万紫晶陶冉冉赵宇
黄河之声 2019年24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社团调研

万紫晶 陶冉冉 赵宇

(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天津 300387)

习近平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一环,音乐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音乐教育不仅有助于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更对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综合素养有着重要的提升作用[1]。因此,在美育教育尤其是音乐教育上要始终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目标方针。

目前,中学的音乐教育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改革开放以来,中学的艺术教育尤其是音乐教育出现了数次革新,音乐教育的创新与变革促使新时代的学生提升了综合素养。其中,音乐社团引入音乐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创新[2]。众所周知,音乐教育不同于文化课的教育,音乐教育除了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能在乐理基础上进行实践,那么,应运而生的音乐社团就为音乐教育的实践提供了载体[3]。

教育的目的是使得青少年学子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教育是提升青少年学子文化自信的最重要途径之一,因此,从文化自信的视野下研究天津市中学音乐社团的现状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化自信是对本民族文化及文化传统的肯定与认可,以及对未来自身文化发展的坚定信念,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内生动力。音乐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文化与教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在人们文化自信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于音乐社团来说,其组织与发展依靠教师与社团学生的自主性,这有助于学生对音乐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4],更有助于学生音乐文化自信的形成[5]。

一、调研对象与方法

本文依托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课题,采取抽样与问卷调查法对天津市Z中学加入音乐社团的高中生参与音乐社团的现状进行调查。除此之外,为保证调查的全面性,课题组还对被访问学生的家长进行了调查与访谈。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30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262份,问卷有效率87.3%。

二、调研结果的分析

(一)学生的调研结果

课题组对学生的调研内容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对音乐的态度、对音乐社团的理解以及对中国音乐与传统文化的评价等,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学生的音乐素养与文化自信的底蕴。从年级来看,一年级学生102人,二年级学生108人,三年级学生52人;从性别来看,男生有76人,女生186人。

首先,95.42%的学生表达出了自己对于音乐学习的热爱。图1反映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原因,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生学习音乐是处于自己的主观兴趣,而非父母、老师与同学的干预。进一步分析,258名学生在音乐的学习上得到了家长的支持,这反映出学生家长的心理变化,不再以文化课的成绩“论英雄”,而是支持子女的学习兴趣,尊重子女的专业选择。

其次,在音乐社团的选择方面,参与钢琴与合唱的学生分别有108人、48人,分别占比41.22%,18.32%(图2),可见,学生对于钢琴与合唱具有较大的偏好。参与其他音乐社团的学生并不多,但是依然能够看出学生对于音乐社团的选择具有广泛性。从每周参与音乐社团活动的次数来看,被访学生平均每周参与社团活动2.44次,说明了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具有持续性,社团活动开展得十分顺利。从参与社团活动的时间来看,学生人均每次的音乐社团活动参与时间为1.64小时,时间持续较长,反映出学生在参与音乐社团活动时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与积极性。学生对音乐社团活动的评价也可以佐证学生的积极性,92.37%的学生对学校的音乐社团活动表示“满意”或者“十分满意”,而“不满意”当前学校组织音乐社团活动的学生仅占0.76%。

再次,学生对当前学校音乐社团活动的丰富性表示了肯定。71.76%的学生认为参与音乐社团使自己收获了大量的课外知识,而仅有不足3%的学生认为参与音乐社团收获不大。通过对音乐社团开展时学生的状态进行分析,可以发现,96.95%的学生能够在社团活动中集中注意力,并且93.89%的学生能够在社团活动结束后自己利用额外的时间进行反复的练习。然后,通过对学生喜欢的学习形式进行分析可以发现,81%的学生喜欢通过唱歌、演奏、欣赏的形式进行音乐的学习,增强学习的实践性;仅有19%的学生喜欢识谱、学习乐理知识等理论性的学习(图3)。可见,趣味性、实践性是学生在参与音乐社团活动时所追求的。

最后,本课题组企图考察当前中学生的文化自信与传统文化自豪感。前文已经提起,文化自信是对本民族文化及文化传统的肯定与认可,以及对未来自身文化发展的坚定信念,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内生动力。从这一概念出发并通过调研数据可以发现,八成的学生钟爱中国的传统音乐、民族音乐。学生在加入音乐社团以后,除了自身的理论知识更加丰富以外,学生们也表示更加自信、更加外向、更加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传统音乐。学生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传统音乐是“有内涵的”、“有底蕴的”,在欣赏传统音乐与民族音乐时“总有一股民族自豪感、民族责任感”,更有学生认为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既是一种享受,又是一种传承”。因此,95%的学生十分希望在选择大学的专业时,能够继续学习中国的传统音乐、民族音乐。在如何进行继承与发展中华传统音乐与民族音乐的问题上,97%的同学认为要“借鉴西方流行音乐、古典音乐”,“对中西音乐进行融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中华传统的音乐上进行创新”。通过对学生的访谈可以发现,当代的音乐类中学生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他们对如何继承、发展、创新传统音乐都有独到的见解。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华传统音乐与民族音乐在新一代具有文化自信的年轻人的传承中具有强大的内生发展动力。

(二)家长的调研结果

从家长的调研结果来看,95.19%的家长支持自己的子女参与学校组织的音乐社团,并且72.95%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本身对学习音乐是感兴趣的。然而,81.56%的家长并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具体参与音乐社团的形式,并且不太了解音乐社团的活动内容。在家长的主观评价中,大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参加音乐社团“能够减轻学习的压力”,“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使孩子变得更加地乐观开朗”,“使孩子陶冶情操,提高学习主动性”等等。有趣的是,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在参与音乐社团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学习到更多地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出活泼开朗的性格、自信心的提升以及丰富情感体验等等在音乐知识之外的内容,说明了家长比较注重子女的素质教育而非专业知识的能力。

三、音乐社团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一)社团活动单一,亟待创新

在音乐社团活动中,教师一般以“排练-演出”或者“教-学”的传统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亟待开发。在调研中发现,即使大多数学生喜爱音乐并且热衷于参与音乐社团活动,但是学生依然希望能使得社团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并且希望社团活动走出校园。例如,一些学生建议社团活动可以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契机,排练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爱国歌曲并推向社区,而不是将社团活动拘泥于校园之中。该做法能够使学生和社区紧密联系到一起,既能使得社区群众感受新一代青少年学子的魅力,又能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另外,小部分学生认为,中华的传统音乐、民族音乐的学习需要实地考察,亲身感受。例如,学习一些民族歌曲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该民族的聚居区域进行走访,亲自感受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感同身受,增加对音乐内容的理解。无疑,以上两种方式创新了当前音乐社团的现有活动方式。

(二)缺乏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

众所周知,中国是拥有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且地域辽阔,文化多样。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中华的民族音乐、传统音乐就少不了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但是,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教师侧重于对音乐知识的讲解,而对文化知识的轻视。这就造成了部分同学难以把握传统音乐的意境以及作者想要通过音乐诉说的内容与情感,造成学生低效率的学习,使得音乐的学习只停留在表面。因此,在学习音乐的演奏、歌唱之前,教师应当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词曲背后的深厚文化底蕴、故事创作的背景、音乐发展的历史、各种流派的争鸣等,将音乐知识的学习与科学文化知识充分地衔接,而不能将音乐仅仅局限在音乐。例如,在对待西方文化与西方音乐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加强中国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要理解并掌握在历史的变迁中音乐的变迁史,了解民间音乐;学习中国民族的传统节日知识,建立青少年的文化自信等等。

(三)教师、学生、家长三方缺乏沟通合作机制

通过调研发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双方合作机制,教师将社团活动的时间地点与内容提前告知学生,学生预留时间参与社团活动。但是鲜有家长知道社团活动的具体内容。因而,小部分家长可能认为参与社团活动是不务正业的,这种消极的态度容易激化父母与子女的矛盾,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因此,教师与学生有必要做好对家长的解释沟通工作。教师应向家长解释好社团成立的背景、目的,子女应告知家长社团活动的具体内容与学习收获,这样使得三方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机制,以防止在学生学习中矛盾的产生。■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社团调研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论高校音乐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
“三注重”扎实做好调研工作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民族音乐教育的传承与创新
“多彩”书法社团展示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社团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