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励效果在教学中的调查研究

2019-05-05 01:05郭楠
现代交际 2019年5期
关键词:访谈教师

郭楠

摘要:随着赏识教育和鼓励教育等模式的不断涌现,奖励作为一种积极的教学方式被广泛使用。本文通过对18名教师的问卷和访谈调查,希望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奖励的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以更好地发挥奖励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奖励 教师 访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5-0194-02

一、研究背景

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一般情况下可将其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两类。奖励包括物质奖励如小星星、小红旗等和精神奖励如鼓励、赞赏、个人成就感等。奖励与惩罚在教育实践中,一直是教师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1]无论是中世纪的西方,还是在师道尊严的中国古代社会,奖励一直被视为传递知识与思想,管理和维持学校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近代,伴随教育学科的确定,各方学者也开始对于奖励在教育中的作用进行更为具体和科学的研究与求证。如行为主义最早在科学意义上解释了奖励对于强化和改正人特定行为的作用。20世纪后期的研究证明外部奖励会削弱内部动机,随之削弱学习兴趣,对获得奖励的关注会使个体不去探索更多有效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减少内部动机。

二、结果分析

第一,两种奖励方式赞成度与总体效果的差异。对奖励方式的赞成情况,物质奖励的均分为3.22分,两级情况明显;精神奖励为4.61分,受到了大多数受访教师的赞成。其次在效果评价上物质奖励的均分为3.22,和赞成度一样,其变化主要是各项分数差异大,给出3分的人数增加,低分人数则呈现下降趋势。精神奖励的均分为4.33分,和赞成度相比略微下降。这说明在实际教学中物质奖励的效果优于教师预期,而精神鼓励的效果则低于教师的预期,导致其在效果评估中的支持率下降。

第二,两种奖励方式选择倾向和实际情况的差异。关于教学中的倾向,选择精神奖励的占50%,物质奖励占5.56%,这与受访教师对于两种奖励方式的赞成度一致。然而在谈到具体使用的奖励方式时,14位受访教师表示其所采用的是物质与精神奖励结合的方式。同时有教师表示在表扬时不会只注意成绩较好的学生,对于成绩较差学生的进步也会及时关注,予以表扬。这说明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较为倾向精神奖励,同时注重根据教学情况和学生特点灵活调整奖励方式。

第三,教师使用奖励的时间间隔和方式转换情况。受访教师在时间间隔方面大体分为两类,即随机类(没有具体安排和)、总结类(在每周或月的固定时间),且大部分教师都会根据任务进行的程度需要采取不同的奖励方式。

第四,奖励方式的有效性与持续性。关于奖励方式的有效性,多数教师表示有用。其原因可归纳为:奖励从内在来说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符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接受程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外在来说,尤其是实体奖励可以让学生有直接的获得感和满足感,效果更明显。同时,有部分教师表示,由于学生本身缺乏自制力及家庭教育的不到位,教师在校奖励的效果难以坚持,有时容易走偏。由数据可知,多数教师较为认同学生因素对于奖励效果的影响,但是只有较少数教师表示自己会在教学之余阅读有关学生心理、特点等方面的书籍或文献,大部分教师凭借的是课上或课下对学生的观察来了解学生、作出判断。

三、问题讨论

(一)问题分析

第一,思想分离。提到物质奖励很多教师的第一反应就是不提倡,而对于精神奖励多数受访者则认为应该多提倡,同时认为精神奖励的副作用较小。可见教师在自身认识上先入为主地将两种奖励方式划分到了两个阵营,就像研究者初期对于内外部动机的认识一样,认为两者是分开进行,单独起作用的。

第二,理论知识缺失。七成的受访者表示在访谈之前对奖励没有注意过,没有专门思考过自己所运用的奖励方式,实践中多按照自己的认知决定采取的方式。因此教师对于奖励的实质、价值,怎么运用奖励没有科学认识。其次,虽然教师表示对不同的学生会通过观察了解进行奖励,如对内向的同学会多鼓励,但这些认识多来自于自己的体验,而对于学生成长发展规律、特点、差异等更深一步的理论学习则较为欠缺。

第三,学生影响。尽管有83.33%的受访教师表示其所采用的奖励方式是有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但其同时也表达了自身的疑惑。如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一直很好,有的学生虽努力但成绩不高,即使教师再强调这部分学生的努力,但一直被排除在奖励范围之内会不会造成了一种不公平,无形中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其次,过度提倡奖励方式会不会减少学习者的内在自主性;再者,如今的学生承受的压力本身就很大,奖励、评价等方式的介入会不会增加学生额外的负擔,起到反作用。

(二)对策分析

首先,明确奖励价值取向。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的发展,奖励作为教育方式不能脱离教育的目标。因此,奖励的设定与使用应指向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它应该是全面、丰富、公平的,应对学生符合期待或应予肯定的各个方面的行为充分给予鼓励,树立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认知。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因学校、家长、社会的高度期待,教师自身的考核职称要求,学生升入“重点”学校的需要,使得成绩在学生评价中逐渐成为主要甚至唯一的标准,这无疑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有限的奖励资源分配到了知识学习这一方面,将奖励局限于成绩的好坏,在品德、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忽视,狭窄了教育意义。而素质教育的提出无疑是对上述趋势的调整,教师作为小学生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影响的重要角色,其评价对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2],应多关注学生的努力程度和进步性,充分发挥奖励的作用,促使学生的小进步萌芽发展成真正的闪光点。

其次,正确发挥奖励的作用。奖励的主要作用是导向与信号。前者是指教师使用奖励作为诱因引导和刺激学生参与相应的学习活动,其主要发生在特定活动开始之前;后者是指通过奖励向学生提供和传达关于其能力和进步等特定的信息,它作为一种信号是教师对于学生某一行为的反应和态度,比如赞成还是不赞成,是应该继续还是停止,从而影响学生后续对于该行为的态度,这通常发生在行为开始之后。总的来说奖励是让学生产生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的同时培养其符合社会的道德素养,引导其参与相应的学习任务,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但访谈中很多教师只停留在第二种功能,对其引导作用没有做太多的挖掘。而这一点也是以后教师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学会使用奖励去合理引导学生正确的行为,以预防为主,而不是等到学生的行为出现以后根据结果进行奖励。

再次,合理规划奖励内容。本文认为奖励的内容根据不同的标准呈现多角度、多层次的特点。第一根据结果,奖励的内容可以是给予参与任务的行为还是给予其中达到一定的标准的参与者,这里可以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来进行选择。第二根据性质,奖励的内容可分为特质、过程和结果的奖励。第三根据任务的匹配性,奖励内容可以是同质性奖励和异质性奖励,前者指个体获得的奖励与其完成的任务具有同质性,例如对爱读书爱习作的学生奖励其相关书籍,后者则相反,比如奖励乐于助人的学生一套书籍,学生是由于良好的品德获得奖励,而给予学生的不是相对应的品德奖励如一份荣誉奖状,而是阅读材料。第四根据时间,奖励可以是預先提出的,使学生产生期待,激起其好奇心;其是即时的,加深学生印象,鼓励其他学生,可以是事后的,奖励学生某一阶段的付出、努力或成绩,激励其良好行为的保持。

最后,在奖励方式方面,应该认识到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不是独立的个体,没有孰好孰坏之分,两种奖励方式的目标是一致和统一的,其区别主要在于使用的具体情况不同。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既注重物质奖励和奖励的物质性,又注重精神奖励和奖励的精神意义。[3]正确使用奖励的方法,了解对每个学生起到积极作用的强化物,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4]比如低年级同学容易受到兴趣的影响,这个时候实体的物质奖励能直观看见、感受到,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高年级则更注重奖励的价值是否与付出相匹配,考虑自己的能力。

因此,如何合理地使用奖励,最大限度地发挥奖励的作用,除了把握奖励的价值取向、作用、内容及方式等方面,还需要教师良好的教学智慧、家长的协作、教育观念的转变和观念的更新以及教学各个环节的配合与辅助。希望本文能给中小学教师在奖励的理解与运用方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陈婷婷.论教育中的奖励和惩罚[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260-261.

[2]赖瑾霞.浅谈表扬对学生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作用[J].学周刊,2012(4):141-142.

[3]汪辉勇.论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的辩证关系[J].湘潭大学学报·理论增刊,1994:59-62.

[4]徐晓林.物质奖励和表扬的比较及其对小学教师的启示[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11):64-66.

责任编辑:景辰

猜你喜欢
访谈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刘再复访谈录
第二语言教学中常见的数据收集方法
秋天在哪里
调查学生前概念的几种方法
访谈节目主持人职业素养研究
美育教师
基于Blackboard 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应用状况的调查分析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