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世与入世

2019-05-05 01:05赵新宇
现代交际 2019年5期
关键词:形象唐诗

赵新宇

摘要:整理总结唐诗中的渔钓形象,并加以归类,来分类讨论不同的渔钓形象的内涵与情感。同时对这一形象的演变进行历史探寻,研究其思想内涵的形成原因。

关键词:唐诗 渔钓 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5-0114-02

渔钓形象是中国古典文学意象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古典文学研究者不能忽视的一点。渔钓形象自先秦时期出现以来,历经千百年一代代文人的加工,形成了一个具有完整内涵的意象,这一点在唐诗中可以得到证实。

一、渔钓形象的由来

渔钓形象最早出于先秦时期,早期的渔钓形象并没有后世的那些深刻内涵,只是单纯地讲述渔翁的生活,如《诗经·小雅·采绿》中“之子于钓,言纶之绳。其钓维何?维鲂及鱮”描述了一幅上古渔猎生活的真实画卷。虽然这样的诗句往往有着远古生殖崇拜的影子,但从形象上来看,还只是单纯的写实,并没有什么深远意蕴与寄托。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派学说纷纷著书以互相攻讦。或许是道家推崇水的原因,渔钓这一与水密不可分的形象进入了道家的视野,《庄子·渔父》就是这样一篇作品。《渔父篇》借渔父之口,指出孔子不在其位而谋其政,“仁则仁矣,恐不免其身,苦心劳形以危其正”,向孔子提出“真”的含义。这里的渔父形象无疑是道家清净自然、法天贵真的思想化身,展露的是道家出世的一面。

有出世的渔父自然也有入世的渔翁。楚辞《渔父》可看作渔翁入世形象的代表。在《渔父》中,作者描写了一位“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智者,他审时度势、善于经世利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觀念影响了后世许多士人。《史记·齐太公世家》则记载了姜太公谓水垂钓遇西伯侯的故事,为垂钓者的形象增添了一抹传说的色彩,成为后世文人表达积极进取、建功立业心情的滥觞。

二、唐诗中渔钓形象

唐诗中存在大量渔钓形象,这里面老少俱备、隐仕皆全,但大体可以分为三种基本形象:真实的渔钓写照、虚构的垂钓意象与历史形象的化用。

(1)真实的渔钓写照。唐诗中有很多作品是真实描写渔钓生活的。渔翁以打渔为生,通过卖鱼换取生活资本,在诗词中也往往被称为渔商,社会地位低下。在一些诗歌中出现的渔翁形象就是现实中为生存而忙碌的普通渔商,这样的诗句能为读者展现一幅真实的生活画卷,往往不带有思想倾向性,只是单纯的铺陈。如张九龄《候使登石头驿楼作》“万井缘津渚,千艘咽渡头。渔商多末事,耕稼少良畴”,宋之问《郡宅中斋》“渔商汗成雨,廨邑明若练”等。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安然垂钓的钓者。钓者形象与渔夫不同,由于钓鱼是一种安逸悠闲的行为,这种钓者也往往是淡泊之人,他们的悠然自得总会引起那些为功名俗事所劳累的诗人的共鸣。如刘长卿《赠湘南渔父》“沈钩垂饵不在得,白首沧浪空自知”,杜牧《赠渔父》“自说孤舟寒水畔,不曾逢着独醒人”,还有如胡令能《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怕得鱼惊不应人”那样的清新童趣之作,也是真实的渔翁写照。

这样的诗句不少,但并不怎么受到关注,其实这类形象的作用很多。“渔商”作为“商”的一种,自然多出现在市场当中,而市场最能表现出一个城镇的繁华,这是其一。渔樵的写实形象经常与耕读联系在一起,他们的形象代表了俗世的劳苦,与诗人心中那自由自在的理想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这是其二。其三,现实中偶尔能遇到真正的世外智者,而不是诗人凭想象构造的虚拟人物形象,这样的真实人物引起了诗人的共鸣,借由诗人的艺术表现,自然令诗篇显得更为真实。

(2)虚构的垂钓意象。真正的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生活所催的隐士高人哪有那么容易见到?因此诗人在表现自我性情的时候一般都会假想一个诗人心目中的理想形象,这就是虚构的垂钓意象。由于姜太公渭水垂钓的故事深入人心,因此这种垂钓形象除了表现诗人对悠然自得自由自在的向往之外,也会有锐意仕途致君尧舜的意味。前者的典型代表有张志和《渔父歌》五首,以清新之笔描绘了一幅自然风光与垂钓隐者和谐共处的理想画卷,借此抒发其对宁静澹远生活的向往。柳宗元的《渔翁》也是一个代表,“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一句充分表现了他对于贬谪即将结束的欢欣,以及对未来人生的光明向往。一些文人心中虽有对仕途的渴望,但有时不想太过直白,因此采用含蓄的手法表达,这时他们就会使用这种虚拟的垂钓形象,如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等,孟诗从题目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干谒诗,末句“垂钓者”指的是宋玉《钓赋》中的圣君,而“羡鱼”的孟浩然所求为何自是明了。柳宗元的《江雪》是千古绝唱,描绘了一个孤独钓者在深山无人处、冰雪满身时寂寞空钓的画面,反映了作者在初贬永州对未来无望而又想不负所学为国效力的复杂心境。

“诗言志,歌永言”,诗歌中的意象往往表达了诗人自身的志趣品格。这种渔钓形象虽然是诗人虚构出来的,但确表现出诗人对高洁人格和自由生活的追求。无论是“欸乃一声山水绿”的自然呼唤还是“徒有羡鱼情”的暗自焦虑,渔钓者都寄托了诗人的某种情感,因此虽是虚写,却是真情。

(3)历史形象的化用。相比于虚构一个渔翁垂钓的画面,很多诗人更偏爱运用历史上的渔钓典故。一般来说,诗人常用的历史形象主要是姜太公、严光以及与屈原对话的渔父。其中,姜太公因钓而遇文王,成为公卿,历来被文人所向往。中国古代读书人本就深受儒家学说的影响,兼济天下,为帝王师是他们的最高追求,因此姜太公的故事深入人心。李白多次在诗歌中化用姜太公的典故,如《鞠歌行》:“朝歌鼓刀叟,虎变蟠溪中。一举钓六合,遂荒营丘东。平生渭水曲,谁识此老翁”,《梁甫吟》:“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白发照渌水,逢时吐气思经纶”,这样的诗句足以展现出李白对仕途的渴望。除了姜太公,还有其他的垂钓形象被诗人化用以表现自我抱负,如李白在《猛虎行》中以“我从此去钓东海,得鱼笑寄情相亲”作结,化用了任公子东海垂钓的典故,抒发了自己平灭叛军、匡扶社稷的志向。

如果说姜太公是有意宦途的文人所钟爱的对象,那么羊裘垂钓的严光则被那些有意隐居的诗人所喜。严光辞官而去在富春江隐居垂钓,因而被后人视为淡泊名利的隐居典范,这一形象在唐诗中屡被提及,而他所垂钓的钓台、钓矶也为后代诗人所膜拜。刘长卿《送严维尉诸暨》有“应怜钓台石,闲却为浮名”一句,李德裕《重忆山居六首·钓石》开篇“严光隐富春,山色谿又碧。所钓不在鱼,挥纶以自适”更是直接点明“自适”的主题。类似的是,与屈原对话的渔父在后世诗人的笔下也有着平淡无争的意味,如李白《沐浴子》“处世忌太洁,至人贵藏辉。沧浪有钓叟,吾与尔同归”之句,直接劝诫“贵藏辉”的主旨。

三、结语

中国古典诗词中,渔钓形象是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中国古代文人大多从小就受儒家思想熏陶,施展抱负匡济天下的理想比比皆是,而自东汉以来,随着士人阶层的自我觉醒,以及伴随而来的乱世,文人内心中又开始向往清高自由的隐逸生活,这样一种矛盾随着李唐王朝结束乱世而显得尤为剧烈。无论是姜子牙还是严光,都寄托着古代文人心中的一条敏感神经。积极入世者未尝没有想过闲淡悠远的隐居生活,而那些隐居诗人未必没有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抱负,渔钓形象这一同时具备入世与出世两种内涵的文学形象自然能得到诗人们的广泛认可,从而成为千百年来咏叹不停的重要主题。

参考文献:

[1]曹寅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高亨.诗经今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3]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1.

[4]萧统等.昭明文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5]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4.

[6]陈海.千古是非心,一夕渔樵话——浅谈古代诗词中的“渔翁”形象[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1998(2).

责任编辑:赵慧敏

猜你喜欢
形象唐诗
唐诗赏读
唐诗赏读——马诗之四
唐诗赏读
唐诗赏读
唐诗赏读
铁骨柔情——论《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形象
开创硬汉派侦探小说先河
论导演创作的指挥棒
《水浒传》宋江形象探析
中日十二生肖之亥猪形象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