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琳
摘要:众所周知,翻译是用目标语将源文本的思想准确而完整地进行转述的一种语言活动,是译者正确理解原文,创造性地用语言再现原文的过程。因此,翻译实践需要反复的推敲。在推敲的过程中,我们要经历三个步骤,即:理解,翻译和校对。本文就推敲的主要步骤进行了详细论述。
关键词:理解 翻译 校对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5-0094-02
著名翻译家奈达认为,翻译的本质是两种语言之间的信息转换,这种转换既是文化交流过程,又是语言创造的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思索过程。[1]成熟的译者在译前总是会仔细揣摩原文并反复推敲,试图了解作者的意图、文章的语言风格以及文章创作的特定环境等,进而确定与原文相适应的翻译风格。[3]可见,翻译绝不仅仅是简单地将一种语言生硬地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它涉及非常复杂的思维与理解,因此反复“推敲”显得尤为重要。
一、理解
理解是表达的基础,理解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表达的对错和质量。这要求译者不仅要精通原文的语言还要对其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做到十分熟悉。首先要通读全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结构。由于不同的文本有其更适合的翻译策略,所以译者认为在翻译文章前,要先弄清文本类型是怎样的。然后根据文本类型搜索相关的背景知识以辅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篇章。在这一过程中还有一点就是要了解作者所持有的个人态度,这样更能增加我们转述的准确性。[5]
在源语言文本中,难免会有晦涩难懂的词汇和句子,如果脱离文章来看,我们很难领会其真正的含义,比如:“Years ago my grandfather maintained,in moments of gloom,that because of the rapid increase in the population of Sparkbrook,an industrial extension of Birmingham,there would be more horse and carts and the streets would be blocked with straw and horse manure.”,如果我们没有看到原文中上下文的语义,很难知道人口增长和工业扩张为什么会和马粪有关。只有了解了上下文谈到的内容,我们才能译出:“在很多年前,我的祖父一直悲观地认为,是由于斯帕克布洛人口快速增长、工业扩张延伸到了伯明翰,所以才有了这么多的马匹和马车,才会使得街道上到处都是稻草和马粪。”因此,通读全文,理解上下文的含义在很大程度上能帮助我们正确理解难点。
理解文本大概意思后,我们要对句子结构进行分析,充分发挥和利用语法这一优势。将句子逐一分析,弄清句子的骨干结构,进行合理拆分,寻找最恰当的翻译方法,比如直译,意译,词类转换,语序转换等等来进行翻译实践。[6]比如:“Strangely,many people who love to read and to discuss books will say how guilty they feel if they read during the day instead of waiting till the evening.”,在这句话中,如果我们选择顺译,不仅逻辑上会有问题,而且译出的句子会显得更加晦涩难懂。所以,译者选择了语序转换这一翻译方法,将其译为:“奇怪的是,很多喜欢阅读和喜欢讨论书籍的人认为,如果他们在白天阅读而不是等到晚上再阅读,他们会感到很内疚或者会有一种负罪感。”
二、翻译
奈达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信息”。[1]译者认为翻译并不是翻译单词、孤句,而是翻译篇章。也就是说,即使我们了解每一个词汇的含义,也未必能正确译出源语篇章。比如:“catch the fish in the air”,我们不能直接译成在空气中抓鱼,而正确译法是“水中捞月”,再比如:“like a duck to water”,我们不能简单说成“像一只水中的鸭子”,而应该结合语境译成“如鱼得水”。总之,翻译需要有一个理解的过程,译者不仅要对原文本的背景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还要对目的语的相关文化背景有深厚的理解。[2]只有做好谋篇的工作,从整体上思考如何处理语言转换,对语言进行优化加工,才能被读者所接受,才能称为一篇好的翻译。
三、校对
尽管校对排在最后,但也说明审校是最后一道防线,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翻译一般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在特定的时间范围内,即使译者的理解再透彻、表达得再恰当,也难免会有疏漏或不当之处。任何一部优秀的翻译作品都需要经过译者以及审校者的再次仔细阅读和修改。这一阶段分为三步:
一是语句的流畅,提升译文的受众体验是展开润色工作的最终目的。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合适与否?句与句之间的意思连贯与否?段与段之间的逻辑通顺与否?整篇文章的前后承接关系恰当与否?因此,语句流畅的润色,不但要理顺表面语言字词间的语法及用法,也要理顺原文背后的含义及前后逻辑。
二是风格的统一,确定译文的语言风格,是在通读原文之后,在分析的环节中进行的主要工作。译文的语言风格基于原文语言风格基础之上。最简单的理解就是,如果源语言是文言文,我们就不能译成白话文。比如:“It is always a pleasure to greet a friend from afar.”这句话,我们不能简单地译成“看见远方来的朋友总是一件开心的事情”,而应译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三是受众的理解,是翻译的出发点及工作目标。想要方便受众对原文的理解,需要在翻译的基础上加以润色。翻译,跨越的不光是语言,还有文化。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及社会文明的熏陶下,人们对于同一事物的认知与看法也会有所不同。在面对差异较大的语言表述方式时,就需要参考以目标语言的用词习惯进行概念的转换。[4]比如:“white night”,如果译文中我们不假思索地译为白色的夜晚,那我们可能就错了,在校对时,要修改为“不眠之夜”。在必要时,甚至需要加以注释进行补充说明。这一过程虽然看似繁琐,但通过多次的实践与練习,掌握各个阶段的要点,就能保证译文的质量。
四、结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英语作为一门世界通用语言,已经成为中外各界人士交流和沟通的桥梁,不管是在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医学领域或是学术交流领域,英语都担任了非常重要的职责。而翻译工作在其中更是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翻译工作是我国对外交流和国际交往的桥梁和纽带,发展翻译事业亦是我国对外改革开放的必然选择。所以,翻译作为研究生的专业,我们要不断夯实基础,加强练习,不断提高,努力将理论与实践知识运用到翻译实践中去。继续提升自己的翻译素质,创新翻译理论和方法,努力为翻译事业作出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Nida,E.& Charles A.(2004).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Nida,E..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Newmark,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Nida,E..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5]何刚强.当代英汉互译指导与实践[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6]张培基.英汉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