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交叉的独立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19-05-05 01:05孙凌云
现代交际 2019年5期
关键词:学科交叉独立院校人才培养

孙凌云

摘要: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专才”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够满足目前社会需求。因此,高校教育要考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学科交叉的新途径。这为独立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给了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关键词:学科交叉 独立院校 管理科学与工程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5-0044-02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和途径也越来越趋向于多样化和便捷性,社会对于人才的定义和要求也不再仅仅局限于专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只能解决单一问题的“专才”,而是需要跨学科教育培养的复合型“通才”。要想打破传统教育的禁锢,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学科交叉的新途径。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综合经济、管理、法律、数学、工程方法等理论解决社会、经济、工程等问题的学科。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厘清学科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关系,总结目前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结合独立院校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寻求创新人才培养的切入点。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天河学院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设在建筑工程学院,主要包括工程造价和工程管理两个专业。本文的探讨主要从大土木背景下人才培养和工程实践应用关系的角度出发。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特点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由来已久,大土木背景下的管理科學与工程包含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专业。旨在让学生通过专业的学习和实践,能够更好地配合并服务于工程建造领域。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通常以专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某一专业技能,比如,土木工程专业比较注重于培养学生对于建筑工程的结构设计和施工能力,工程造价专业比较注重培养学生对于工程计量和计价的实践和应用能力,工程管理专业比较注重培养学生对于工程项目的现场管理能力,这种培养思维模式的产物即所谓“专才”。

随着3D打印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实现,BIM技术在工程建造中越来越多的应用,“互联网+”背景下的大数据在建设工程领域的应用以及人工智能纳入越来越多的工程软件和实践应用,基础性和单一性的工作越来越多地被新技术和新机器所取代,建筑业对于“专才”的需求也渐渐转弱,高校对于“专才”培养的这一目标已显然滞后于目前的行业需求。这种情况下,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必须研究和探索与时俱进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保证人才培养与社会实践应用目标的有效衔接。

二、基于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科交叉为必要。

(1)打牢学科基础。学科基础是涵盖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最基本的理论要点,能够提升学生对本学科的认知视野,也是基础教育向专业教育的过渡体现。

(2)提高学科深度。“通才”并不意味着要摒弃专业区别,实行无差异培养,而是要在分学科、分专业的基础上,深化专业教育,提高专业教育质量,以适应信息化时代对灵活应用专业知识的人才需求。

(3)拓展学科宽度。这是区分“专才”和“通才”最基本的方向,也是实现学科交叉最有利的渠道。学科宽度的拓展应当以专业教育为核心,结合社会需求,辐射整个学科教育和拓展教育。

(4)合理安排实践。最基本的理论知识不一定具有最直观的应用价值,因此实践应用课程的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合理的实践设计需要结合建筑业的应用热点,搭建理论学习通往实践应用的桥梁。

(二)基于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平台

基于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最重要的是设置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按逻辑、分层次搭建课程平台。以工程造价专业为例的课程体系如下:

(1)打基础。通过学科核心课程平台奠定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主要包括管理学、经济学、力学等与本学科密切相关的基础性课程。

(2)提深度。学科的深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学科拓展课程平台明确本学科方向的,比如通过房屋建筑学、工程数学等课程能够明确建筑工程应用的学科发展方向;二是通过专业主干课更进一步明确专业发展方向,比如通过工程估价、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等课程更加明确专业发展方向。

(3)拓宽度。学科宽度应当从专业发展方向和个人兴趣爱好两个方面进行拓展。专业发展方向以专业拓展课程平台为依托,通过建筑工程CAD、施工组织与计划等课程拓宽专业视野;个人兴趣爱好以任意拓展课程平台为依托,通过市政工程计量与计价、预制装配式结构等课程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拓展其他方向知识。

(4)实践应用。实践应用是一个综合各专业知识的过程,对于发展学科交叉极具现实意义。通过集中实践课程平台,设计认识实习、专业课程设计以及生产实习等实践,综合学科知识要点,强化理论知识。

课程平台设置与培养目标的逻辑关系如图1:

(三)独立院校在学科交叉人才培养的机遇

独立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多参照学习公办院校已有的模式,在理论性和整体性方面都比较成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独立院校的办学模式完全统一于公办院校,相反,独立院校自身特点决定其在办学理念、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等方面更具灵活性,对于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选择和推行更具执行力。

(1)独立院校自负盈亏更具创新驱动力。不同于公办院校强有力的财政支持,独立院校自负盈亏的现实驱动其不断提高自身办学水平,创品牌、显特色、筑基础,吸引更多生源,实现创收和学生就业率的双赢局面。

(2)独立院校自主办学更具创新灵活性。自主办学的条件一定程度给予独立院校在办学形式和人才培养方法上的灵活性,为独立院校打破传统教学方法,探索、实现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了便利。

(3)独立院校年轻化师资更具创新活力。师资队伍呈年轻化发展的特点表明,独立院校师资队伍更具创新活力,年轻教师学习能力更强,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思想上敢于打破陈旧教学理念,行动上具有勇于探索实践新的教学方法,为实现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了可能。

(4)独立院校定位明确更具创新操作性。天河学院定位广东,在人才培养策略方面要考虑广东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这就避免了高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的盲目性和模糊性,使学科交叉融合式人才培养方法的实现更具可操作性。

三、结语

独立院校在实现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模式上更具可行性。以天河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为例,通过立足广东省建筑行业的现实发展需求,创新改革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融合土木工程、管理科学、经济学等专业特色,最终实现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这一过程也充满挑战,比如,如何协调育人和创收之间的关系,如何在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避免脱离现实,如何在充分发挥年轻师资的同时提高青年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以及如何摆脱学生能力和社会需求之间脱节的现实情况等问题,对独立院校实现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考验。

参考文献:

[1]冯冲.地方独立本科院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索[J].高教学刊,2018(24):164-166.

[2]田从祥.独立院校建筑学专业“虚拟工作室”建构初探[J].四川建材,2019,45(1):228-229.

[3]李盾.我国本科独立院校教学质量提升策略研究——以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为例[J].高校论坛,2019(8):11.

责任编辑:张蕊

猜你喜欢
学科交叉独立院校人才培养
新形式下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建设探究
独立院校图书馆服务咨询体系的构建
浅谈独立院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组织与实践
慕课背景下独立学院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的思考
翻转课堂在独立院校线性代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大学科技社团关于学科交叉建设的探索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