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滔 李美玲(通讯作者) 张红艳
558000贵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恶性血液疾病患者因为在免疫系统方面会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临床中患者很容易并发真菌感染问题。侵袭性真菌感染属于临床中缺乏特异性的疾病类型,诊断方式也存在特异性与明暗性的特征,早期的有效治疗与干预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疾病症状,并降低和控制患者的死亡率,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临床治疗效果[1]。对此,为了更好地优化临床干预水平与技巧,本文以本院部分患者为例,探讨血液病并发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治疗方法与效果,现报告如下。
表1 两组真菌感染预防效果对比(n)
表2 两组不良反应对比(n)
2015年6月-2017年6月收治血液疾病患者80 例,将所选患者进行分组处理。分组结果:常规组男22 例,女18例,平均年龄(36.6±3.4)岁;试验组男24例,女16 例,平均年龄(35.4±2.2)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多项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对比研究价值。①入选标准:临床中被确诊急性白血病;预计存在中性粒细胞减少时间>7 d;知情本研究,参与前签署知情同意书。②排除标准:合并肝病或肝功能异常的患者;活动性真菌感染指征在入选前3 周内存在;合并血液疾病以外的其他严重脏器疾病。
方法: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采用伊曲康唑进行治疗。常规组采用口服用药,1 次/d,2.5 mg/(kg·次)。从化疗开始之后的第1 天开始到中性粒细胞≥1.0×109/L 后停止用药,最多连续用药6周。试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采用序贯治疗方式,200 mg/次,静脉滴注,每次治疗间隔12 h,治疗2 d,之后采用常规组的口服用药方案。
疗效评定标准:总结两组患者的真菌感染预防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应用(±s)形式描述,P<0.05 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真菌感染预防效果对比:常规组突破9 例,试验组突破2 例,两组患者真菌感染控制有效率差异较大,试验组数据优势突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不良反应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7.50%,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近些年,随着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多持续提高,导致临床中医生的重视度也在不断提高,特别是粒细胞缺乏的患者中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生率最高,可以达到40%,同时死亡率最高可以达到60%。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具备较高的诊断难度,治疗周期比较长,死亡风险也比较高,治疗费用高昂,恶性血液疾病患者普遍没有活检的条件,血培养的检出率较低,所以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确诊一直以来都是临床的重点问题[2]。研究表明,在尸检结果中发现,约75%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生前没有被确诊,故对于高危患者的真菌感染控制应做好预防。预防用药在真菌感染中的有效性已经获得有效证实,预防药物在真菌治疗当中的应用价值较高,预防药物涉及伊曲康唑、泊沙康唑、两性霉素B、氟康唑、伏立康唑等,其对于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均有一定程度的控制作用[3]。
伊曲康唑属于高效率、广谱的抗菌药物,其能够抵抗念珠菌数、组织胞浆菌、曲霉菌、其他敏感菌。临床用药方法较多,有口服片剂、胶囊以及注射液3种,和棘白霉素类、其他三唑类药物相比,具备比较好的成本优势与疗效优势,更适用于真菌感染的预防性用药[4]。在2010年的血液疾病患者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标准中,提出了关于伊曲康唑应当作为恶性血液疾病一线预防治疗性药物。也有研究提出了关于伊曲康唑能够有效预防恶性血液疾病发生真菌感染,在血药浓度达到500 ng/mL 的时候,出现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检出率会明显低于未发生者,所以许多研究者都推荐将伊曲康唑的血药浓度预防性指标控制在250~500 ng/mL[5]。体外药敏实验的结果中也证实了这一浓度的有效性,研究将500 ng/mL作为有效血药浓度。在本次研究中也有一定的论证,试验组采用序贯治疗时可以更好地稳定血药浓度的水平,促使血药浓度达到稳定的时间以及稳态血药浓度维持时间等更加理想,这也是比单纯口服用药疗效更佳的主要原因。
本研究结果显示,常规组突破9例,试验组突破2 例,两组患者真菌感染控制有效率差异较大,试验组数据优势突出。这一结果充分证明序贯用药方式能够更好地发挥伊曲康唑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更好地维持患者血药浓度,同时用药时患者不良反应并不会加重,患者耐受性比较突出,可以作为临床中常规用药方法。
综上所述,血液病患者伴发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采用伊曲康唑疗效比较突出,静脉联合口服的序贯治疗方式能够达到更加突出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并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