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明 吴锦英 黄金荣
537200广西桂平市人民医院
关于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临床研究已经有很多相关报道[1],以往本研究纳入脑卒中合并睡眠障碍患者100 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生睡眠障碍的各种危险因素,以期针对各种独立危险因素早预防、早治疗。
2016年9月-2017年6月收治脑卒中患者100 例,其中有睡眠障碍82 例,女42 例,男40 例,年龄56~72 岁,平均(61.1±4.1)岁;未出现睡眠障碍情况18例,女10 例,男8 例,年龄55~74 岁,平均(65.2±3.2)岁。每位患者均符合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2],并经头颅CT 或MRI 证实患者接受治疗时未出现意识模糊、表达障碍等情况。排除标准:①伴明显失语、失用,无法配合检查者;②脑卒中后病情严重或伴有意识障碍无法配合检查者;③肝肾功能不全,有精神类疾病既往史或阳性家族史;④发病前即有较严重睡眠障碍者;⑤有严重合并症如肺功能衰竭、心功能衰竭、肺癌或其他严重躯体疾病无法配合检查者。所有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性别、年龄、病程等,有可比性。
研究方法:在患者入院后迅速将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整理好,包括:性别、是否为空巢老人、吸烟史、饮酒史,患者是否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是否患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的程度。根据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估睡眠障碍情况[3],总分>7 分为睡眠障碍的标准。对患者抑郁程度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进行评分,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对患者的焦虑程度进行评分;运用美国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然后将各类临床资料利用Logistic 回归进行分析,找出导致患者睡眠出现障碍的主要相关因素。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对两组各项临床资料数据进行处理,均数以(±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单因素分析结果:通过调查两组患者的9 项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计算出χ2以及P,见表1。
Logistic回归分析:以PSQI总分为因变量,对100例患者观察项目得分进行回归分析。利用Logistic 回归分析确定引起患者出现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见表2。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发生情况及构成比:100 例脑卒中患者共发生睡眠障碍82 例,发生率82.00%。两组患者既往慢性病史、并发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对睡眠障碍有明显影响,睡眠障碍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以及神经功能缺损均高于非睡眠障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脑卒中后出现睡眠障碍不仅会影响脑卒中的康复进程,影响生活质量,还会使护理难度增加,主要表现为夜间清醒,白天嗜睡,睡眠-觉醒节律异常,睡眠障碍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急性脑卒中后,眶部皮质,缝隙核,蓝斑核,基底节等脑区的水肿,或者颅内压升高,与睡眠相关的神经受压迫,缺血缺氧,血流量的改变及谷氨酸等兴奋性氨基酸物质水平增高,均会不同程度地干扰睡眠-觉醒机制,引起睡眠障碍。
国外研究发现,脑卒中后睡眠障碍与抑郁、躯体化、精神病性症状表示疾病较重,多发生于神经功能缺损较重的患者,特别是卒中后抑郁对睡眠的影响。本研究发现,脑卒中后患者的抑郁、焦虑症状明显,说明精神状态差可能是导致睡眠障碍的重要原因。另外有多项研究发现,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患者的肢体活动障碍越突出,出现比如颈肩综合征,肌张力增高、肌肉强直时,更易引发睡眠障碍。另外,本研究发现,睡眠障碍程度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相关性,NIHSS 评分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加重而增高,PSQI 评分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障碍程度还和卒中部位有关,部位皮层下PSQI评分高于皮质者(P<0.05)。
表1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发生的单因素分析(n)
表2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发生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综上所述,睡眠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并发症,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脑卒中患者因发生类型不同、发生位置不同以及并发症及年龄不同而存在不同的睡眠障碍,应针对各种独立危险因素制定干预措施,以改善其睡眠障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