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中习(河北省大名县畜牧水产局)
1.免疫程序。免疫程序是针对相应动物群体制定的各种疫苗免疫的先后顺序和时间安排,其不仅规定了免疫接种的日龄还规定了免疫接种的疫苗种类、途径、剂量。
科学的免疫程序是免疫接种成功的重要环节,科学的免疫程序应由执业兽医师根据本地区或养殖场相应动物疫病的流行情况和规律制定。
2.疫苗购买。疫苗种类繁多,但每种疫苗的生产、保存和运输都需要相应的设备和要求,如冻干疫苗在-15℃、灭活疫苗在2~8℃需避光保存和运输,其中任一环节不合理时疫苗质量就达不到要求。
为买到质量合格的疫苗,应到合法经营的疫苗经营处购买相应疫苗,所购疫苗应在保质期内,其包装应完整、密闭,标签标注信息应完整、明确,字迹应清晰,疫苗质量应无异常变化。
3.疫苗稀释。为防止金属离子对疫苗毒株的吸附作用,稀释疫苗时应用玻璃、瓷质、塑料容器,并在稀释前通过相应的消毒方式对所用器具进行严格清洗和消毒,以防生物污染和其他物质的干扰。
稀释疫苗时应用蒸馏水、生理盐水或疫苗稀释液稀释,稀释前先计算出稀释液的准确用量,并且在疫苗温度与室温接近开始稀释,稀释过程中防止大力搅拌,稀释好的疫苗应在1~2小时内用完。
4.动物状态。处于强烈应激、营养不良、隐性感染、疾病状态的动物群体免疫接种时,因其免疫系统免疫应答能力弱而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进而达不到预期免疫效果。
为使动物群体产生较好的免疫效果,免疫接种前应由执业兽医师对相应畜禽进行临床检查或相应的实验室检测,在确保动物群体健康的基础上根据免疫程序规定进行相应的免疫接种。
5.疫苗用量。不同疫苗的免疫用量不一定相同,不同日龄动物接种同一疫苗时的用量也不一定相同,疫苗用量太大会因免疫麻痹而出现免疫失败;疫苗用量太小时,因免疫耐受同样可造成免疫失败。
为了免疫疫苗的用量准确,免疫接种前,应根据动物日龄,结合免疫程序和疫苗说明书确定科学合理的免疫剂量,用连续注射器接种时每接种500只调整一次刻度。
6.免疫操作。同一疫苗或动物接种途径或部位不同时的免疫效果不一定相同,并且不同途径或部位接种时对动物产生的应激反应也不相同。
为确保疫苗的免疫效果,应根据动物、疫苗种类以及免疫程序、疫苗说明书要求选择相应的接种途径和部位,为进一步防止应激反应带来的不良影响,免疫接种时工作人员应技术熟练、操作规范。
7.疫苗干扰。两种或两种以上疫苗同时或在一定期限内免疫接种同一动物时,因干扰作用使其中一种或两种及以上疫苗均达不到较好的免疫效果(如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和新城疫疫苗同时免疫会造成疫苗干扰)。
为防止疫苗间的干扰现象及其带来的危害,免疫接种时应严格按照免疫程序规定进行相应的免疫,在未经执业兽医师允许的情况下,切忌随便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疫苗同时或在一定时间(7天)内免疫。
8.抗体干扰。疫苗可分为活疫苗和灭活疫苗。活疫苗接种后会有部分疫苗毒株(或菌株)与相应的抗体发生结合,剩余部分再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体内抗体多时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就少。
为防止抗体干扰引起免疫失败,在免疫接种前由技术人员或执业兽医对动物群体进行相应的抗体检测,根据检测结果,结合免疫程序的规定确定合理的免疫时间。
9.药物干扰。药物对相应的活疫苗或菌苗均有一定的抑制或杀灭作用,若免疫接种活疫苗或菌苗后产生抗体的过程中使用了相应的内服药物或消毒药,均会降低或消除疫苗的免疫效果。
为防止药物干扰引发的免疫失败,免疫接种活菌(疫)苗后3天内不能用抗菌(病毒)药,而且在这一时间内不能用任何消毒药给动物消毒。
10.防止漏免。漏免是因工作人员疏忽或被免疫动物的窜动使其中的某些动物个体失去免疫接种机会的现象,漏免的动物不仅会因体内缺乏抗体而发生相应疫病,而且可因长期携带病原而成为传染源。
为防止漏免,接种前应将被免动物压缩并隔离到一定的空间并设置隔离设施,每免疫接种一只动物后放入另一空间,两个空间之间的隔离设施应坚固、牢靠并有一定高度。
11.防止污染。免疫接种活疫苗后吸附在疫苗包装、接种器具、工作服饰上的菌株或毒株在外界环境作用下,毒性增强、大量繁殖,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成为污染源而迅速传播甚至引发流行。
为防止疫苗污染带来的危害,免疫接种后应按照GB-16548规定销毁或无害化处理疫苗包装及其污染场所、物品,所用器具应经严格消毒和清洗、烘干后放入相应包装盒内保存。
1.确定免疫对象。
(1)根据疫病的地方性流行确定。不同地区的同种动物流行的疫病种类不一定相同,所以根据动物免疫程序的定义和目的,在该地区没有流行过或已经扑灭的疫病及其血清型不能再列入免疫程序并用相应种类及其血清型疫苗免疫。
(2)根据疫病流行的季节确定。同一动物不同季节流行的疫病不一定相同,某种动物的一生不经过流行某种疫病的季节或经过的时间较短时该疫病不用免疫,如鸡痘主要发生于7~9月,那么5月以前出栏的肉鸡不用免疫鸡痘疫苗。
(3)根据动物种类确定。不同动物对同一疫病的易感性不一定相同,某种疫病的流行区,只免疫该疫病的易感动物,不易感染的动物不用免疫。如,鸡新城疫流行区的鸡只需要免疫新城疫而猪(不感染)不用免疫该病。
(4)根据动物疫病易感性确定。同一动物不同生长阶段对同一疫病的易感性不一定相同,不易感染的动物不用免疫相应疫病,如成年鸡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不易感染,因而不用免疫,雏鸡因易感需要严格免疫。
(5)根据饲养动物的用途确定。不同用途的同一种动物免疫程序不一定相同,不影响相应动物生产性能的疫病不用免疫,如,蛋鸡需要在产蛋率达到10%时,免疫减蛋综合征疫苗,而商品肉鸡则不用接种该疫苗。
(6)老、弱、病、残、孕动物不应免疫。因老、弱、病、残、孕动物免疫力差,免疫接种后不能产生相应数量的抗体而达不到预防相应疫病的目的,甚至因疫苗毒性或应激引发流产,所以制定免疫程序时老、弱、病、残、孕动物不安排在其内。
(7)避开产出高峰期。如处于产蛋高峰期的鸡群免疫时因疫苗毒副作用或应激反应常引起鸡群产蛋率明显下降,为此制定鸡免疫程序时应避开鸡群一生中产蛋高峰期,为避开免疫当天的产蛋高峰期,免疫应在下午5点后进行。
2.免疫接种的最佳时间。免疫接种的最佳时间应在某种疫病流行前1~2周,免疫太早或太晚因抗体产生不足或下降而降低预防效果,如20~60日龄的鸡易感染法氏囊病而应分别在12~14日龄和19~21日龄免疫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3.免疫接种的最佳途径。同一动物免疫同一疫病,免疫接种途径不同时,免疫效果不一定相同(如,鸡痘疫苗刺种时效果最好,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疫苗涂肛效果最好),所以制定免疫程序时应按相应疫苗说明书确定途径。
4.免疫接种疫苗的合理选择。
(1)坚持“先弱后强”的原则。同一动物接种同一疫苗时坚持“先弱后强”的原则,如,预防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时,一免应用该病的弱毒疫苗(H120)而不能用强毒疫苗(H52),一免时用H52极易诱发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的发生。
(2)先活疫苗后灭活疫苗或活疫苗与灭活疫苗同时用。一般短期免疫用活疫苗、长期免疫用灭活疫苗,幼龄动物和产蛋期鸡免疫用弱毒疫苗,非幼、非孕、非产蛋期动物用强毒疫苗,如,雏鸡免疫支气管炎用H120,育成期用H52,减蛋综合征则用灭活苗。
5.防止疫苗间或药物干扰。不同种类的疫苗在同一时间或间隔时间较短时,因疫苗间的干扰作用使其中的一种或多种疫病免疫失败,如鸡新城疫和传染性法氏囊病同时或间隔时间少于7天会因疫苗间干扰而免疫失败。
为此,在制定免疫程序时,应将有干扰作用的两种或多种疫苗分开免疫,并间隔7天以上,而且为防止药物对疫苗的杀灭或抑制作用,在免疫程序中规定免疫某种疫苗后,不允许使用兽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