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勒香梨短果枝花序不同序位维管束与萼片脱落关系的研究

2019-05-05 09:27马宏玉陶书田余荣荣陈晓艺包建平吴翠云
江西农业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蕾期维管束果柄

马宏玉,陶书田,陈 燕,余荣荣,陈晓艺,包建平,3,4*,吴翠云,3,4,张 锐,3,4

(1.塔里木大学 植物科学学院,新疆 阿拉尔 843300;2.南京农业大学 园艺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塔里木盆地生物资源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新疆 阿拉尔 843300;4.南疆特色果树高效优质栽培与深加工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新疆 阿拉尔 843300)

梨果实中存在着呈网状分布的维管束,是一个相互连通的重要输导系统,对果实的生长发育和品质形成有重要作用。维管束是果实水分和营养物质运输的主要通道,分为木质部和韧皮部,前者专门运输水分和溶于水中的无机盐,其细胞主要组成有导管和管胞,后者专门运输有机养分,其细胞主要组成有筛管、伴胞和筛胞[1-2]。果实在生长过程中,通过维管束“液流”不断从树体吸收水分,同时吸收矿质营养、碳水化合物和激素等[3]。因此,维管束发育的质量和数量,必然影响果实体内养分的吸收和运转。

关于引起梨果实萼片脱落与宿存的原因,学者们已从不同方面进行了探讨,贾晓辉等[4]认为这一现象与果柄端、胴部和花萼端等3个部位的内源激素(ZR、IAA、GA3、ABA)有关。李长江等[5]则认为在库尔勒香梨萼片脱落临界期,幼果下部IAA、ZR质量分数高有利于萼片宿存,幼萼片端GA3和ABA质量分数高可能有利于萼片脱落。进一步研究发现,子房中的IAA、ZR及GA3含量过高均会导致库尔勒香梨果萼宿存,子房下部IAA及ZR的含量过高对果萼宿存均有显著的影响;花柱中ABA的积累增多会导致果萼宿存;子房中ABA的含量高有利于果萼脱落[6]。这些研究结果说明梨萼筒脱落与果实中激素运输、分配和积累有关。维管束作为激素的运输通道,其数目、大小和面积直接影响物质的运输与积累,从而影响萼片的发育与脱落。但前人对此少有研究,因此本文通过对短果枝上不同序位梨果柄、胴部和花萼的维管束进行解剖观察,分析了其数目和面积与萼片脱落的关系,以期为果实品质形成和激素运输与积累研究拓展新的途径,同时也为从生理上进一步揭示梨萼片脱落的原因提供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地点及材料

试验地位于新疆阿拉市塔里木大学。供试品种为以杜梨作砧木的香梨,东西行向,灌溉方式为漫灌,土壤类型为砂壤土,果园常规管理。

1.2 材料采集

选择树体生长状况相对一致的10棵香梨树作为采样株,取树冠南侧外围短果枝上的幼果编号挂牌,分别在大蕾期、初花期、盛花前期、盛花后期、末花期采摘自然状态下的第1到第5朵序位花,每个序位采15朵花,采摘后迅速将样品带回实验室,将花萼、胴部和果柄等3个部位放入FAA固定液固定,用于制作石蜡切片。

1.3 石蜡切片

石蜡切片的制作,参照赵静等的研究方法[7]并作适当的调整与改进:将样本从FAA固定液中取出后,经逐级酒精脱水、二甲苯透明、浸蜡、石蜡包埋,然后进行切片(厚度为10 μm),用番红-固绿双重染色,中性树胶封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果柄、胴部和萼筒维管束的发育状况,并拍照。用Motic Images Advanced 3.2显微成像系统观测维管束的数目及面积,其数目为4×100倍视野内的维管束个数;维管束面积近似圆形,测定半径计算面积。每个观测项目随机取3个视野。

1.4 脱萼率调查

在盛花期20 d后,调查自然条件下3棵香梨树长果枝上第1和4序位的萼片脱落情况。脱萼率(%)=脱萼果(个)/总梨果(个)×100%。

1.5 数据处理

用Microsoft Excel 2013、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序位梨的脱萼率

从图1可以看出,库尔勒香梨从第1至第5序位果实脱萼率大小顺序依次为第5序位>第4序位>第3序位>第2序位>第1序位。第4序位及以上脱萼果率迅速增加,其中第4、第5序位脱萼果率分别增加至80.09%、87.76%。

图1 不同序位梨的脱萼率

2.2 不同序位梨花器官维管束数目的动态变化

2.2.1 果柄维管束数目 如图2所示,在整个花期中,第1序位果柄维管束数目呈增加趋势,而第2、3、4和5序位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且第5序位果柄维管束数目没有明显变化。第2、3、4和5序位果柄维管束数目从大蕾期开始增加到盛花前期,然后降低到末花期,在盛花前期达到最大,此时第2、3、4和5序位果柄维管束数目分别为11.64、11.21、9.68和8.74个。第1序位果柄维管束数目从盛花后期急剧下降到末花期,第2、3、4和5序位果柄维管束数目从盛花前期急剧下降到盛花后期,此后几乎不再变化,因此认为盛花前期是第2、3、4和5序位果柄维管束数目发育的关键期。在同一物候期,各序位果柄的维管束数目表现为:第1序位>第2序位>第3序位>第4序位>第5序位。

图2 不同序位梨果柄维管束数目的动态变化

2.2.2 胴部维管束数目 从图3可以看出:第1序位花从大蕾期到末花期,胴部维管束数目呈增加趋势,在大蕾期维管束数目最少,为11.00个,在末花期最多,为14.20个;第2序位胴部维管束数目从大蕾期增加到盛花后期,然后下降到末花期,在盛花后期最多,为13.33个,在大蕾期最少,为10.97个;第3序位花胴部维管束数目从大蕾期开始增加到盛花前期,然后下降到末花期,在盛花前期最多,为12.78个,在盛花前期和末花期最少,均为12.00个;第4和5序位花胴部维管束数目从大蕾期开始增加到始花期,然后下降到末花期,在始花期最多,分别为11.49和10.67个,在盛花前期、盛花后期和末花期最少,均为11.00个。在整个花期中,第2、3、4、5序位胴部维管束数目发育关键期分别是盛花后期、盛花前期、大蕾期、大蕾期。在同一物候期,各序位花的胴部维管束数目表现为:第1序位>第2序位>第3序位>第4序位>第5序位。

图3 不同序位梨胴部维管束数目的动态变化

2.2.3 花萼维管束数目 从图4可以看出:在整个花期中,从始花期到末花期,第1序位花萼维管束数目呈明显的增加趋势,末花期花萼维管束数目比始花期增加了2.42个;第2、3、4和5序位花萼维管束数目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盛花后期达到最大值,均为10.00个,但这4个序位花萼维管束数目在整个花期中变化不明显,其变化范围分别为9.16~10.00、9.07~10.00、8.44~10.00和8.29~10.00个。在整个花期中,第2、3、4和5序位花萼维管束数目从盛花后期降到末花期,因此认为盛花后期是花萼维管束数目发育的关键期。在同一物候期,各序位的花萼维管束数目表现为:第1序位>第2序位>第3序位>第4序位>第5序位。

图4 不同序位梨萼筒维管束数目的动态变化

2.3 不同序位梨花器官维管束面积的动态变化

2.3.1 果柄维管束面积 从图5可以看出:第1序位果柄维管束面积从盛花后期开始急剧增长到末花期,在末花期达到最大值,为0.040 mm2;第2、3、4和5序位果柄维管束面积从始花期急剧增长到盛花前期,在盛花前期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026、0.024、0.022和0.020 mm2,在大蕾期最小,分别为0.013、0.014、0.010和0.007 mm2。在整个花期中,第2、3、4和5序位果柄维管束面积从盛花前期急剧增长到末花期,因此认为盛花前期是果柄维管束面积发育的关键期。在同一物候期,果柄维管束面积表现为:第1序位>第2序位>第3序位>第4序位>第5序位。

2.3.2 胴部维管束面积 从图6可以看出:第1和2序位胴部维管束面积从盛花前期开始急剧增加到末花期,在末花期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034和0.030 mm2;第3序位胴部维管束面积从大蕾期到盛花前期呈现增加趋势,然后下降至末花期,在盛花前期达到最大值,为0.022 mm2,在大蕾期最小,为0.012 mm2;第4和5序位胴部维管束面积从盛花前期开始急剧增加至盛花后期,然后下降至末花期,均在盛花后期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018和0.014 mm2。在整个花期中,第3、4和5序位胴部维管束面积发育的关键期分别是盛花前期、盛花后期和盛花后期。在同一物候期,胴部维管束面积的大小顺序为:第1序位>第2序位>第3序位>第4序位>第5序位。

图5 不同序位梨果柄维管束面积的动态变化

图6 不同序位梨胴部维管束面积的动态变化

2.3.3 萼筒维管束面积 如图7所示,在整个花期中,第1和2序位萼筒维管束面积从大蕾期到末花期呈增加趋势,在末花期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024和0.020 mm2,在大蕾期最小,分别为0.013和0.110 mm2;第3、4和5序位萼筒维管束面积从大蕾期开始增加到盛花后期,然后下降至末花期,最大值均出现在盛花后期,分别为0.017、0.015和0.009 mm2,因此认为盛花后期是第3、4和5序位萼筒维管束面积发育的关键期。在同一物候期, 萼筒维管束面积的大小顺序为:第1序位>第2序位>第3序位>第4序位>第5序位。

图7 不同序位梨萼筒维管束面积的动态变化

2.4 脱萼率、维管束数目和维管束面积的相关性

从表1相关性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脱萼率与果柄维管束数目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6**;脱萼率与胴部维管束数目、萼筒维管束数目、胴部维管束面积和萼筒维管束面积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9*、-0.83*、-0.90*和-0.90*;果柄维管束数目与胴部维管束数目、萼筒维管束数目和萼筒维管束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8**、0.93**和0.92**;果柄维管束数目与果柄维管束面积、胴部维管束面积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9*和0.90*;胴部维管束数目与萼筒维管束数目(0.97**)、果柄维管束面积(0.96**)、萼筒维管束面积(0.92**)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胴部维管束数目与胴部维管束面积(0.89*)呈显著正相关;萼筒维管束数目与果柄维管束面积(0.98**)和萼筒维管束面积(0.93**)呈极显著正相关;果柄维管束面积与胴部维管束面积(0.82*)和萼筒维管束面积(0.86*)呈显著正相关;胴部维管束面积与萼筒维管束面积(1.00**)呈极显著正相关。

表1 香梨脱萼率、维管束数目和维管束面积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注:“**”和“*”分别表示达1%水平极显著相关和5%水平显著相关。

3 讨论

香梨的花萼包括萼筒和萼片两部分,其脱落大致分以下3种情况:(1)萼筒连同萼片一起脱落;(2)仅有萼片脱落,萼筒留在幼果上成为果顶的一部分;(3)仅有部分萼片脱落(极少数)[8]。亚合甫·木沙等[9]调查研究发现,第1序位花结的果宿萼果率最高,第2、3序位花结的果宿萼果率大幅度降低,第4、5、6序位花结的果宿萼果率继续偏低。本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序位升高,果实脱萼率呈增加趋势,即库尔勒香梨从第1至第5序位果实脱萼率大小顺序依次为第5序位>第4序位>第3序位>第2序位>第1序位。第5序位果实的脱萼率最高,为87.76%。

维管束作为流的一个关键指标,是果实营养物质和水分的重要运输通道,韧皮部作为光和同化物卸载的主要场所,在果实生长发育和品质形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孟剑霞等[10]研究认为:维管束面积大,物质运输通道畅通,运输就快;韧皮部面积大则更有利于营养物质的运输。于晓刚等[11]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开花后相同时间,粳稻颖果维管束截面面积、截面长轴长度、截面短轴长度、筛管区域宽度、导管数、颖果体积、颖果干质量均表现为上部一次枝梗籽粒>下部一次枝梗籽粒>上部二次枝梗籽粒>下部二次枝梗籽粒;维管束截面面积、长轴长度、短轴长度、筛管区域宽度和导管数与颖果干质量、颖果充实度和谷粒充实度呈显著正相关。马宏超等[12]研究发现:库尔勒香梨经赤霉素处理的萼筒组织结构中维管束的面积较大,发育早期维管束中只有导管,但随着萼筒的发育,逐渐出现了大量的筛管细胞和异细胞,保证了花萼养分和水分的供应,没有离层的形成,最终萼筒不脱落,果实发育成宿萼果;经多效唑处理的萼筒在发育过程中维管束中只有导管,未见有筛管和异细胞的形成,花萼中水分和养料的供给缺乏,导致萼筒在发育后期出现了离层,萼筒脱落,果实发育形成脱萼果;在整个花期中,经赤霉素和多效唑处理的萼筒维管束数目一直保持不变,均为8个。这与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一致。本研究结果表明:库尔勒香梨维管束数目和面积在不同序位间、果实不同部位以及不同物候期都有差别,即随着物候期的推进,第1序位果柄、胴部和萼筒等部位维管束数目和面积呈增加趋势,第2序位除胴部和萼筒维管束面积呈增加趋势外,其它则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第3、4和5序位则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相同物候期条件下,维管束数目和面积大小趋势为:第1序位>第2序位>第3序位>第4序位>第5序位。

猜你喜欢
蕾期维管束果柄
蕾期低温胁迫对棉花光合特性的影响
采果方法对贮藏期猕猴桃果实品质劣变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不同杂种优势群玉米茎秆维管束性状比较分析
金刺梨果柄分离试验及有限元分析
刺梨果柄分离特性研究及有限元分析
樱桃上市季
花期摘叶和摘萼片对库尔勒香梨维管束发育影响及与萼筒脱落的关系
‘库尔勒香梨’长果枝花序不同序位维管束与萼片脱落关系的研究
棉花萌发期抗旱性与苗期干旱存活率的关系
巧切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