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石头说话的雕塑家刘开渠

2019-05-05 08:25姜孝德
红岩春秋 2019年3期
关键词:艺专林风眠雕塑

■姜孝德

刘开渠(1904-1993),原名刘大田,安徽萧县人,20世纪中国现代雕塑的宗师。早年毕业于北平美术学校,后任杭州国立艺术院图书馆馆长。1928年赴法国,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雕塑系学习。归国后,任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教授。他创作的《一·二八淞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等一批反映抗战题材的艺术作品,确立了他在中国雕塑界的地位。1949年之后,负责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创作工作,并创作其中的《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支援前线》《欢迎解放军》等浮雕。先后任华东美专(中国美术学院前身)校长、杭州市副市长、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1941年至1943年,在国立艺专任教授兼雕塑系主任。

求艺之路

刘开渠在北京读书时,正值五四运动后期,他受先进思想影响,写标语、刻传单、参加游行示威,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的学生运动。1923年,刘开渠与同学李有行、陈宗向等人组织“心琴画会”,反对守旧,提倡写生,每半年举行一次肖像、风景等创作展。

这年夏天,因学校无理辞退了五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而导致学潮。为了平息风波,学校又开除了15名同学,其中包括刘开渠。校方的决定激怒了学子,他们封了校长室,关闭了校门。北洋政府的教育总长马叙伦三次任命新校长,都因学生的阻挠而未能进校。直到1925年,林风眠从法国归来任校长,取消了开除学生和辞退教师的决定,学潮才得以平息。

1927年4月28日,刘开渠最好的朋友、共产党员谭祖尧与李大钊等人同时被处绞刑,殉难于陶然亭。刘开渠冒着生命危险去收尸送葬,他的行为受到了不少人的称赞。

这年,刘开渠从北平美专毕业。本来,学校打算录用他为助教,岂料教育部长刘哲认为学校画祼体,有伤风化,扬言要把校长林风眠抓起来、把学校关闭。因张学良出面劝阻,林风眠未被抓,但被迫离开北平美专去了杭州。林风眠一走,学校陷入混乱之中,刘开渠录用一事也不了了之。正当他不知如何是好,忽然收到《现代评论》的编辑、女画家凌淑华差人送来预支的稿费80元大洋,并让他随北京大学教授丁西林赴上海。随即,他与丁西林去了上海,借住在现代评论社。岂料上海工作难找,于是,他随张奚若、钱端生转赴南京,借住在闻一多的住处。

后来,经张奚若介绍,刘开渠到南京大学院担任抄写及刻蜡版。这是一份勤杂工的工作,但他不嫌弃。在这里,有一个好处,可以时不时地见到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一次,他大着胆子向蔡元培请求,说自己想到法国学雕塑,希望得到蔡先生帮助。蔡元培说,这个想法很好,我知道了。

不久,林风眠、林文铮、蔡威廉等人相继来到大学院,并成立了“艺术研究会”,林风眠任委员会主任,刘开渠任干事。接着,他们又筹划成立“国立艺术院”,经蔡元培同意并决定以杭州西湖为院址,林风眠为院长,林文铮为教务长,刘开渠为助教兼图书馆主任。

1928年,国立艺术院(1929年更名杭州国立艺专)举行开学典礼,蔡元培亲临参加。刘开渠再次向他请求,蔡元培答应回京就办理。过了两个月,刘开渠接到大学院的公函,派他以“驻外著作员”身份去巴黎,月薪80元,预支两月薪金作旅费。

刘开渠终于如愿以偿。旅法期间,他不仅开阔了视野,艺术造诣也得到锤炼。

痴迷艺术

1933年6月,刘开渠回到祖国。7月,到杭州艺专担任教授。那时,雕塑并不受重视,学生报考雕塑系的极少,也没人请刘开渠做雕塑,但他照样坚持创作。

后来,经郁达夫介绍,刘开渠为一位文人的母亲做了一尊浮雕像,郁达夫还亲笔书写了铭文。雕塑做好铸铜后交给主人,他们竟把铜像作为陪葬品埋入土中。此事传开,气得刘开渠直摇头。有人开玩笑说,你的雕塑是“被活埋的艺术”。

1934年,经人介绍,刘开渠接受了为“一·二八”淞沪抗战阵亡将士塑像的工作。他全力以赴,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塑像立在西湖畔——两个军人站立在巨大的基座上,威武庄严,目光坚毅,表现出保家卫国、宁死不屈的精神。这座抗战将士纪念碑,成为刘开渠的成名之作。

1938年,刘开渠与在艺专任教的程丽娜走进婚姻殿堂。这一年,夫妇俩随杭州艺专流亡到了湖南沅陵,在这里,杭州艺专与北平艺专合并为国立艺专。

两校刚合并,学校就闹事了,不久林风眠辞职,滕固就任校长。滕固上任颁布新政,不许夫妻俩同在艺专任教。正当刘开渠夫妇为难之际,李朴园也焦急不堪。原来,由李朴园执导、艺专抗日宣传队演出的话剧《伟大的女性》正在紧张彩排,此剧的女主角正是程丽娜。如果她离开艺专,话剧将无法上演;话剧不能上演,在沅陵县城举行的义演将有可能泡汤。

◇孙中山像

◇马克思、恩格斯像

◇鲁迅像

李朴园一面劝说程丽娜留下来演出,一面找到滕固求情:“滕校长,此剧演出的消息已经登过报了,如果不演,将影响整个义演活动。”

滕固说:“那就换人吧。”

“不是一般演员呐,是女主角。”

“我就不信艺专找不到第二个如此的女主角。”

“滕校长,这剧是按照程丽娜的气质创作的,没有深厚的演技真演不了。”

滕固停顿片刻说:“那就先把她留下来演吧,其他的以后再说。”

话剧《伟大的女性》终于上演,不仅感动了观众,也感动了滕固。于是,程丽娜破例留在学校。

这时战争愈演愈烈,日寇溯江而上,长沙吃紧,沅陵不保,艺专打算搬迁,却不知迁往何方。此时程丽娜身怀六甲,不久将要临盆。恰巧,刘开渠接到徐悲鸿、熊佛西二位来信,邀他前往成都为抗战牺牲的王铭章将军塑像。刘开渠赶紧找到滕固,请求让他与程丽娜先走。滕固同意了,并让刘开渠到了重庆,也代为寻找校址。就在长沙大火的前一天,刘开渠夫妇离开沅陵。

◇工农红军像

1938年底,他们到了成都。那时候,中国的雕塑业刚刚起步,在成都竟然找不到一个会浇注塑像的师傅。不得已,刘开渠一边琢磨,一边和师傅商量,有时还得教师傅怎么做。在塑像过程中,不仅经历了多次失败,工场还被日机的炸弹炸中,一名女工和一名前来做模特的军人被炸死。尝尽千辛万苦,刘开渠总算把王铭章铜像做好了。

雕塑人生

1941年,王铭章铜像立在成都少城公园。这时,国立艺专由昆明迁到重庆璧山,刘开渠夫妇再次应聘任教。他与妻子带着女儿,风风火火地赶到学校。

璧山虽然偏僻,但相对安宁,大家本以为可以在这里坚持到抗战胜利,但没过多久,吕凤子辞去校长职务,由陈之佛接任。1942年,陈之佛把学校迁到重庆磐溪,刘开渠只得把家迁到沙坪坝。

新家在刘家坟祠堂,与画家丰子恺比邻而居。而后,刘开渠的二女儿出生了,因生在沙坪坝,取名“沙平”。

沙坪坝在嘉陵江南岸,磐溪在嘉陵江北岸,刘开渠夫妇每天去上课,要先下三百多级台阶,渡江后再上三百多级台阶,然后走几里路,才能到学校。遇到雨天,道路泥泞,行走十分困难,稍不小心便滑倒在烂泥浆里。后来程丽娜又怀孕了,反应厉害,她拖着两条沉重的腿在路上艰辛地跋涉,经常要用两三个钟头才能走到学校。为此,她早晨不到6点就要动身,上课到12点,等回到家里就是下午3点多了,累得精疲力尽。

在艺专上课,虽然来去艰难,但日子还算平静。然而刘开渠太爱雕塑,只要一有雕塑工作,他什么都不顾。

1943年,经友人介绍,让刘开渠前往成都为纪念川军抗日阵亡将士做无名英雄铜像,他一口应承。夫妻二人辞去教职,带着三个女儿去了成都。

在成都,刘开渠的雕塑创作获得了丰收。他先后创作了《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孙中山先生坐像》《李家钰骑马像》,其中大型浮雕《农工之家》,被誉为中国用浮雕形式表现工农生活的第一个大型作品。抗战胜利后,刘开渠决定回上海。由于他的雕塑作品太多太重无法带走,只得寄存。遗憾的是,这些作品后来都消失无踪了。

1946年,刘开渠从成都回到上海,因无法找到工作,就到园林部门任技术员。其间,为了对抗国民党官办的“美术协会”,他与陈秋草、吴作人、丁聪、张乐平等人组织成立上海美术作家协会。闻一多被暗杀后,刘开渠不惧特务监视,勇敢参加追悼大会。1948年,他积极投入到上海人民反饥饿斗争中,并在反饥饿信上签名。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这一时期,刘开渠先后完成了《鲁迅浮雕像》《任弼时胸像》《毛主席胸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封面《马、恩浮雕像》《工农红军》圆雕立像等。

1952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1953年2月,刘开渠奉调进京,担任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处处长及美术组组长。他除了整体设计和协调工作之外,还亲自完成了《支援前线》《欢迎解放军》《胜利渡长江》三块雕塑。纪念碑于1957年完成,耸立在天安门广场中央。

1980年,76岁的刘开渠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93年6月25日,刘开渠逝世,享年89岁。遵照其遗愿,夫人程丽娜和女儿刘米娜将他的100多件作品及手稿全部捐赠给中国美术馆。

刘开渠有句名言:“人生是可以雕塑的”,他雕塑了自己不平凡的一生。

猜你喜欢
艺专林风眠雕塑
巨型雕塑
林风眠《静物·瓶花》
我的破烂雕塑
林风眠——孤独的灵魂,沉郁的浪漫
写实雕塑
丁宁原作品欣赏
赵无极救恩师
西画东渐后的格局
理解彼此的差异
被遮蔽的张弦和北平艺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