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程思政的辩证法特征

2019-05-04 13:56朱漪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9年4期
关键词:主要矛盾联系本质

朱漪

[摘 要] 从辩证法角度分析课程思政,可以抓住课程思政的几个关键问题。通过对课程思政本质特征的分析,搞清楚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本质区别和内在联系。分析课程思政的内部联系,搞清楚思政课程与综合素质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关系。分析课程思政的外部联系,深化对如何营造课程思政良好社会实践环境的认识。分析课程思政发展特征,说清楚由思政课程发展到课程思政的必然性,明确如何通过辩证否定推动课程思政良性发展。分析课程思政的矛盾特征,搞清楚课程与课堂是课程思政的主要矛盾,只有立足课程这一基点,抓住课堂这一主渠道,才能纲举目张,取得实效。而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作为课程思政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课程思政的性质,必须始终把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任务贯穿课程思政始终。

[关键词] 课程思政;本质; 联系;发展;主要矛盾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9) 04-0066-03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看起来只是“思政”与“课程”互换了一下位置,玩了一下文字游戏。其实,由思政课程发展到课程思政,是历史性的重大转换,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包含着极为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有人不能深刻理解两者的辩证关系,将两者对立起来,还有人认为提出“课程思政”是多此一举的做法,在实践中很难行得通。这就需要我们从辩证法角度认识”课程思政“的本质含义和战略意义,特别从辩证法角度掌握正确的课程思政实施方法,以期课程思政能有很好的实践效果。

一 课程思政的本质特征

首先,关于课程思政的本质含义。简单来讲,课程思政就是任何一门课程都具有思政要素,具备思政功能,只不过多少而已,是否显示出来或被发掘出来。这里,关键是怎么看思政的含义。如果从广义来看思政含义,任何教育人的元素都属于思政范畴,那么任何课程都是育人课程,当然任何课程都具有思政要素与功能。如果从狭义来看,思政的育人要素与功能是由一定限定与范围的,是由特定目标与任务的。从我国来看,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建设者与接班人是我们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我们的思政要素必须具有社会主义的理想、道德与情操,必须是崇尚真正的公平正义,追求真实的真善美。即便从狭义来讲课程思政,那么凡是在我国开设的所有课程都是为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服务的,都应该打上社会主义制度的印记。许多人认为,专业课本身只是纯粹的专业知识,似乎看不出有什么思政要素與功能。这就是一种只看表面不看本质的认识问题了。专业课在培养什么人、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上,是存在鲜明的目的性和导向性的。专业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一种知识,而是与思政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专业课教师必须承担专业课培养什么人和为什么人服务的责任,从专业课角度培养学生应有的理想追求与职业操守,尽可能发掘专业知识本身所蕴含的思政要素,特别是尊重人格、塑造人品、创新思维、精益求精等方面发挥专业课独特的育人功能。

其次,关于思政课程的本质含义。思想政治课就是以系统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价值观念、培育学生以德为先为本的综合素养等目标追求的教育课程。其本性上是共产主义思想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观,也就是说,在中国的思想政治课本质上姓共产主义,姓中国特色社会。当然,思想政治课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个大写的人,在本性上也是一门人学。也就是,思政课在本质上是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与人学高度统一的教育学科。看待思政课,既不能不看政治属性,也不能忽略人学特性,要两点论,而不是非此即彼的一点论。

再次,关于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区别与联系。从区别来看,课程思政是说所有课程都具有思政要素和功能,是讲课程的一个重要特性;而思政课程是指具有思政属性的一门教育课程,是讲的具有特殊育人功能的课程。一个是讲课程的属性,一个是讲是什么性质的课程。因此,两者的区别还是很清晰的,不应混淆两者界限。从联系来看,课程思政是指凡具有思政要素与功能的课程均可以归到这里来,因此思政课程自然就归属于课程思政范围,两者属于包容关系。目前,归属于课程思政范围的,除了几门传统思政课程,还有不断创新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思政课程、综合素质课程和各类专业课程。传统的思政课程是基本原理的宏观阐述,是一级思政课程,而新思政课程是突出某一方面基本原理的微观阐述,与国家发展形势有密切关系,是二级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所包含的三类具有思政要素与功能的课程,其思政教育的比重是不同的。思政课程是系统性思政要素的价值教育,综合素质课是某一方面思政要素的价值引领,专业课程则是思政要素的价值渗透。

二 课程思政的联系特征

首先,关于课程思政的内部联系。课程思政的内部关系,主要就是思政课程、综合素质课程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三者之间的关系应该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分工与合作关系。思想政治课课是系统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思想政治知识,具备基本思想政治分析判断能力,拥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综合素质。综合素质课程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在德智体美劳、人文修养等方面培养学生较为全面的人格尊严、意志品质和实践能力。综合素质课程重在思想政治要素的实践与应用,重在对活生生学生知情行意素养的塑造与磨炼。专业课程是以价值渗透的方式发掘专业知识所蕴含的思政要素,或者是用专业知识来论证某一思政论点,让学生专业角度去接受思政观点。处理好三门课程思政之间的合作关系,对实施课程思政整体效果至关重要。思政课与专业课之间的相互引证对学生巩固消化思政知识,其效果是持续和稳固的。最怕的就是思政课脱离学生必要的专业背景空洞说教,而更严重的后果是专业课出现了学生怀疑思政课论点的倾向,专业课一定要做好思政课的助推器与试金石,同向而行,而不是背道而驰。综合素质课要以基本政治理论和扎实专业知识为基础,选择好符合学生兴趣爱好的素质培养项目。

其次,关于课程思政的外部联系。这里的外部联系,就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社会环境。课程思政具有鲜明的社会性特征,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从学校到政府、企事业等社会组织、社区和家庭,这些方方面面的组织与个人都对课程思政产生这样那样的看法,施加这样那样的影响。如果社会方方面面都能够重视课程思政建设,那当然是课程思政的幸事,反之就会遭遇阻力。判断社会是否普遍重视课程思政建设,一个显要的标志就是社会是否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否把习近平所讲的培养什么人作为教育的首要问题真正落在实处,是否认同任何课程都要承担德才兼备的育人功能。从课程思政实施的社会现状来看,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问题,推出解决思政教育问题的各种对策。可以说,课程思政是迄今为止,党和政府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最科学、最得力、最彻底的一次施策,得到社会广泛认同。认为课程思政抓住了“课程”这一基础性育人阵地,力求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教育的每一个角落,不留一个死角,人人守好自己的思政责任田。实施课程思政,关键在于家长的认同。如果家长都普遍认同学会做人比学会知识更重要,道德与能力比文凭更具含金量,那么家长就会全力以赴配合学校做好育人工作,督促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那么学校实施课程思政就会游刃有余、空间无限。因此,实施课程思政,关键是要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现实社会因为忽视德育而酿制的种种人间悲剧一再给那些只关注孩子分数的家长敲响了警钟!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再一次强调了教育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等五个方面下功夫,而这五个方面恰好就是课程思政所要承担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每一条都应该得到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同与高度重视,只有这样才能获取课程思政强劲的发展动力和社会支持。

三 课程思政的发展特征

首先,关于课程思政质量互变的发展过程。任何事物都要经历量变引起质变、再到量变巩固质变成果,以至于最后再次出现新的质变,这样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课程思政的出现本身就是一个量变逐步积累的过程,是创新教育理念的产物,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复杂性与任务艰巨性的产物。现代课程教育倡导课程的系统性与协同性统一、课程工具价值与理性价值统一、课程人文性与教育性统一,而市场经济的两面性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迫切呼唤构建大思政教育体系,创建新的思政教育共同体,于是课程思政就应运而生了。也就是说,过去计划经济年代的计划性与单一性,只需思政课程就能完成思政教育任务,而市场经济时代的自主性和多元性,就必须全员参与才能完成思政教育任务。2014年上海率先开展课程思政试点,在这之前思政课程本身探索思政教育一体化已经好多年了,从中小学到高校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再到学校、家庭与社会机构组织协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这些探索为最终提出课程思政提供了实践依据。由2014年上海试点再到2017年全国正式推行课程思政,课程思政发展可谓红红火火、方兴未艾,取得了一批成效显著的实践案例。例如,据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虞丽娟介绍,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之后,上海按照“统筹布局、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的思路,出台了《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专项计划》,全面推广课程思政建设。现已启动整体试点校12所、重点培育校12所、一般培育校34所,基本实现全市高校全覆盖。每校给予持续稳定的经费支持,促使“课程思政”理念、育人根本任务在所有高校落地生根。上海复旦、交大等名校均开展了层次高效果好的课程思政实践,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其次,关于课程思政辩证否定的发展过程。肯定与否定是辩证否定的两个方面,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课程思政既是对以往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经验的继承与提升,又是对过去思想政治教育失误教训的反思与扬弃。从对政治挂帅极左做法的否定,又到走向唯分数论的另一个极端,再到现在立德树人、德才兼备的回归正位,我们的思政教育经过辩证否定,日益成熟起来,课程思政就是最新的发展成果。面对办学思想有误、立德树人薄弱、教育质量不高,教育公平不够等较为严重与揪心的教育发展问题,党中央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举措,特别是这一次极为重要的教育工作会议,习近平党中央系统规划新时代教育发展与教育改革蓝图,提出了更加系统、更加科学、更加彻底的教育目标、任务和举措,教育发展再一次进入革故鼎新、继往开来的新时代。只要是违背教育发展规律,背离人民意愿的错误做法,就必须彻底否定,坚决纠正。正如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所强调的那样,“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職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这一段指示,包含着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辩证否定观。总结经验教训,我们要否定的是学校与家长片面追求升学率,以至于德智体美劳五大教育目标向智育严重倾斜,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超负荷沉重,不仅学生身心健康严重受损,而且因为无暇顾及德育而导致为人做人方面的素养严重缺失,生活起居都有父母包办而导致学生的生活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也极为低下。我们还要否定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思政教师与专职政工人员的事情,其他教学与管理人员都不具体承担思政教育任务,游离于思想政治教育之外,而且由于思政教育本身的形式主义做法导致其失效性不高,其结局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地位很高而实际作用不大。痛定思痛,我们的教育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片面教育乃国之大患。我们的思政教育本身再也不能只是某些人的孤军奋战了,孤掌难鸣,难有作为。因此,凡是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做法都必须坚决纠正过来。实施课程思政的目的就是要真正落实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把立德树人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让思想政治教育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四 课程思政的矛盾特征

首先,关于课程思政主要矛盾特征。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关键环节。课程思政对策的提出本身就是以课程和课堂这一主渠道为主阵地的,毫无疑问“课程”和“课堂”就是课程思政的主要矛盾。抓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建设,关键就是抓住课程和课堂这个主阵地,用好教学这个主渠道。只要是课程,不管采用何种课堂形式,就意味着要承担思政教育的任务与责任,就不能只教书不育人,或者育人不到位。市场经济与信息技术导致课堂呈现开放式特征,任何良莠不齐的信息都会渗透到课堂中来,给思想教育带来严重干扰与冲击,这就要求凡是从事课堂教学的教师,都必须和主动承担思政教育任务,都必须尽心尽责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旦失职就会产生不良后果。不同性质的课程要求选择相应的课堂形式,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这是做好课程思政的关键。目前较为有效的课堂形式是混合式、体验式、探究式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堂教学形式,既坚守传统课堂教学阵地,保持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对话,又拓展新的网络课堂阵地,实现全天候与学生的交流对话,因此混合式课堂教学最能体现课程思政全过程育人的要求,值得我们深入探究与完善。

其次,关于课程思政矛盾主要方面特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決定事物的性质,在事物的内部起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课程思政作为一个矛盾体,其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素。

不同性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决定了不同性质的课程思政。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必定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这就要求必须坚持课程思政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教育者自己首先要接受教育。对广大思政课教师来说,有一个思想政治道理能否说清楚而被学生认同的问题,关键还是把政治大道理与学生生活小道理对接起来,让政治道理走进学生的生活中来,寓教于乐,自然接受。而对广大专业教师来说,就有一个是否真信真教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如果专业教师自己不信马克思主义,那就是课程思政建设最大的障碍了。因此,加强对全体教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为基础的师德建设,已经是一项刻不容缓的政治任务。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对教师提出高标准和高要求是天经地义的,既是对学生负责,也是对民族负责。习近平在原有提出做四有好老师的基础上,这次又提出了做学生引路人的四项要求: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因此,加强师德建设,就要把教师能否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等思想政治教育素质要求纳入教师教育教学第一位的考核指标,不断提高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9-11.

[2]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8-09-17.

[3]谭晓爽.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05).

[4]高国希,叶方兴.自然科学课程贯彻“课程思政”的实践思路[N].光明日报,2018-06-11.

[5]虞丽娟.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N].光明日报,2017-07-12.

[6]余江涛,王文起,徐晏清.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及其要领——以理工科课程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1).

[7]聂迎娉.立德树人:高校“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N].宁波日报,2018-07-05.

(责任编辑:姜海晶)

猜你喜欢
主要矛盾联系本质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推进辽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浅谈平面图与立体图的思维培养
正确处理关键与次要间关系是确保航天装备质量的科学方法和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