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建莉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以高中“整本书阅读”对话式活动教学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高中为依据,首先分析“整本书阅读”对话式活动存在的问题,其次从营造良好的阅读气氛、构建对话式阅读教学体系两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高中“整本书阅读”对话式活动教学有效方式,旨意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整本书阅读 对话式活动 教学方式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发展与改革,国家已经越来越重视教育教学。对于高中阶段的语文学科来说,其具有较强的文学性与实践性,可以提高学生文学素养,丰富学生知识内涵,对高中学生今后的成长具有促进作用。“整本书阅读”为一种有效的阅读书籍方式,能够加强学生对书籍内容的了解,提高学习效率。结合教学现状,发现“整本书阅读”活动存在一些问题,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应创新阅读手段,更新阅读观念,将对话式教学模式应用在“整本书阅读”活动中,促使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以下为笔者对高中“整本書阅读”对话式活动教学的相关分析与建议。
一、“整本书阅读”对话式活动存在的问题
通过相关数据和研究调查表明,现在很多高中学生在实际语文阅读整本书对话式活动时,阅读效果不明显,阅读无法做到心、眼、口、手四者有效结合,学生一般阅读时比较重视一章一节内容,对整本书的阅读重视程度不高。而且现在教师和学校并没有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网络交流平台,学生无法在网络上对阅读知识进行研究和讨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阅读情况和速度,忽略学生对阅读内容的对话和交流,使得学生只能掌握基层阅读知识,对于阅读内容的深层意思和情感变化掌握不足[1]。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主要来源于实际语文教学,而现在语文教学内容多半出自于一本书,对其进行删减和更改形成一篇文章,学生在学习和阅读中无法达到整本书阅读行为习惯,不能形成良好的阅读思维意识,而且在实际教学中,缺少教师的对话引导,学生只凭借教师的讲解和自身阅读掌握知识,无法深刻体验知识的变化,感受不到知识的情感变化和精神熏陶等,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高中“整本书阅读”对话式活动教学有效方式
1.营造良好的阅读气氛
如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被人类广泛应用在学习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其因对网络的好奇而投入过多的时间与精力,很容易影响学习成绩。所以,教师应将阅读的意义与价值渗透到学日常学习中,培养学生语文意识,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念,同时大力倡导学生通过对话阅读书籍,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气氛,促使学生自主阅读整本书籍。此外,教师为了给学生营造良好的阅气氛,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阅读交流会、阅读文学角等活动,激发学生对话式阅读热情[2]。
2.构建对话式阅读教学体系
“整本书阅读”为一项阶段性学习活动,需要学生全身心投入,能够有效对学生的语言能力、道德修养与实践能力进行全面考察。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较,其更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文化的知识,只有教师的文化素养足够高,才能够真正发挥其辅导与指引职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整本书阅读”对话式活动的教学质量。所以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阅读教学活动时,需要构建对话式阅读教学体系,明确对话式教学目标,提前了解并掌握书籍的内容与情感,便于个更好的解决学生在阅读期间存在的疑惑,保障对话式阅读活动的顺利进行。例如,高中语文苏教版灵魂的对白《雷雨》这篇话剧,教师需要构建雷雨对话式的阅读体系,利用网络查找雷雨的相关视频资料,在课堂中呈现在学生面前,同时,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书籍,对课文有初步的认识[3]。最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调动学生心、眼、口、手的运用能力,升华学生情感,使学生在阅读期间将话剧中四凤、周朴园、周冲、鲁大海等人物具有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体会人世间的真善美。因教材中只是话剧的部分节选,所以教师需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寻找《雷雨》的整本书籍,给予学生充分时间在课堂中进行阅读与学习,进而实现“整本书阅读”的对话式教学目标,使学生全面了解文章的主旨,升华自身情感。
结束语
综上所述,开展高中“整本书阅读”对话式活动教学研究课题对高中语文课程的高效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对话式的“整本书阅读”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能够加强学生对文章内容与主题的了解,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文素养。基于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对话式阅读教学活动过程中,需要为学生营造对话式阅读活动氛围,调动学生参与阅读活动的积极性,通过构建对话式阅读教学体系,吸引学生好奇心,使学生高效的完成“整本书阅读”任务,保证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钟美玲.高中“整本书阅读”对话式活动教学探究[J]. 新课程(下), 2018(5):42-43.
[2]赵彩玲.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17(8):20-21.
[3]王春晶.为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开单”——以“任务单”的形式推进整本书阅读教学[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17(2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