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秀兰
【摘 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中职语文的人文性教育提供了平台。中职语文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信息技术手段,使人文性教育更富生动性。本文阐述了现代中职语文实施人文性教育的重要性,明确了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缺失的现状,由此可见在信息化视域下开展中职语文人文性教育确有必要性。最后从信息化角度对开展中职语文人文性教育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信息化;中职语文;人文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9)04-092-03
中职语文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影响着中等职业教育的成效。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内容,强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在教学中突显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中职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很早以前古人就强调要用“人文”来化民成俗。后人也常用“人文精神”来指代一种人类普遍的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和关切,及追求自由、美好生活的态度。现代中职语文教育正是秉承着“人文关怀”这一法则展开育人活动的基础教育学科。把语文教学和人文教育融汇贯通,让语文教学成为展现真善美的教育,让学生体会到充实的生活,感受到家庭、社会、亲人的温暖,培养他们丰富健全的人格。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将“人文性”融入语文教学之中并非易事。这其中有教师教学认识上的偏差,过分偏重于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人文方面的教育,或困惑没有合适的教学策略施以人文教育;另一方面,中职学校招收的学生大多学习习惯较差,精神文化素养较低,对文化学习没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人文性教育的难度。
很多教师将关注点放在对学生“四种能力”的培养上,而忽略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教育,轻视“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的目标,这违背了语文新课改“关注学生,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也有教师意识到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却苦于没有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而造成教学实践上的偏差,把语文课中的人文性教育当成了“政治说教”,或枯燥无味,或理尽词穷,在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和感悟情感方面显得苍白无力。
中职语文课堂中人文性教育难以贯彻实行还在于所教学生的特殊性。笔者执教一年来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内心没有信念,对生活缺乏热情,丝毫没有意识到进入职校也是人生很好的学习机会;也有一部分学生想学,却感觉学习很枯燥并没兴趣,只能将知识硬“灌”进头脑。对于语文课堂,形成了台上老师“自说自话”,台下学生睡觉成片的尴尬局面。
语文是体现“人文性”的基础学科,通过语文教学可以传递中华文化优秀的、科学的、健康的理性思考和精神情感,但现实教学中语文“人文性”教育却出现了瓶颈。
传统的说教式教学并不能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中的人文气息,而信息化教学却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帮助学生主动感知语言之美,思想之铄。在信息化教学中,要求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环境等一系列因素信息化。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帮助者、促进者。
人文性教育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景、问题探究、协商学习、意义构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学习的意义。思想情感的熏陶、价值观的形成不是老师直接信条似的传授,而是学生作为信息加工的主体主动建构的过程。
1.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景
信息技術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景,更好地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时,就会对学习材料产生有意注意,人文性教育也在不知不觉中深入他们的思想观念中。
例如,在学习《最后一片叶子》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理解文中人与人之间的相濡以沫的真情,但是仅仅停留在理性的认识上。这时利用影音资料,让学生给故事配音,并指导其在配音过程中所要注意的情感和语气。遇到有同学表演不到位的时候,其他同学都争相提出自己的见解,学生们在这种轻松有趣的氛围中感受到了主人公们伟大的人格和高尚品德,激发了他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通过这次教学,让笔者明白对学生的人文性教育绝不是简单地告诉他们大道理,而是让他们去感受。信息技术的运用正为这种“感受”提供了条件。
2.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师能力
信息化教学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改变,同时也是教学理念的变革。作为中职语文教师,需要转变固有的思想观念。教师只有在深入了解中职语文课程的特点和信息化教学的优势时,才会发自内心地接受信息化教学模式,才能自觉地将信息化教学运用到对学生的人文性教育上来。
例如,在我校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中,语文组教师在设计《琵琶行》一课时,在课前将录制好的微课视频和有关白居易的简介、背景介绍放在班级群中,让学生自学预习,并登录优幕平台检测自学效果。课堂上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琵琶曲,调动学生们多种感官体验音乐魅力,领悟诗人与琵琶女的感情共鸣,激发学生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课后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感想思考发布在优幕平台,集体交流。
3.整合语文信息化资源,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培训掌握信息化教学的各种手段。如去年我校聘请倪彤教授就信息化的相关技术进行讲解,教师们通过学习了解了智慧课件制作的方法,包括UMU、Easy Sketch Pro 3和Focusky 3.0的设计与应用;Yoya互动电影的制作等现代教学技术,对翻转课堂、微课制作有了新的认识。在掌握相关技术后,资源如何获取的问题摆在老师们的面前,现在我们可以利用影视作品、数字文本、图片、动画等资源充实我们的课堂。但是资源隐藏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零散的搜集和整理不仅需要信息技术能力,还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笔者在讲授《五人墓碑记》时发现,对于学生们来说,依靠单纯的学习文言文理解文意,体会五位烈士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是有些困难的。但网络上的各种影视资源五花八门,有些甚至是错误的讲解,而且针对此篇课文的网络资源并不好找。所以,如果能够有专门网站提供科学的、有效的信息化资源并实现共享,将有效地促进中职语文人文性教育的开展。
总之,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在语文课堂人文性教育中有其独特的优势,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益。但是在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还有许多亟待我们解决的问题,如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避免信息化教学中形式大于内容等。
参考文献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M].王宪钿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342.
张一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构——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8.
南国农.信息化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