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的剥削理论的理解与运用

2019-04-30 11:11孙连芹
智富时代 2019年3期
关键词:工人阶级

孙连芹

【摘 要】剥削作为一种无偿占有他人劳动成果的社会经济现象,一直受到马克思的高度关注。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剥削理论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在宣传马克思剥削理论时注重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分析中国工人、农民受到的来自多方面的压迫与剥削。同时,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帮助工人认识其所处剥削地位,启发工人阶级的觉悟,把宣传马克思剥削理论同组织工人运动相结合。

【关键词】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剥削;工人阶级;农民阶级

十月革命以后,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年轻的共产主义者开展了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学说的研究和介绍,开创了马克思剥削理论在中国传播的新篇章。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对马克思剥削理论的宣传介绍过程中,逐渐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到1920年底,李大钊、陈独秀等一大批马克思主义者已经开始运用马克思的剥削理论来认识、分析中国的社会了。

一、对中国农民生存状况的分析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的农民尤其是自耕农以及佃农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许多地方农家因借债而失去土地, 土地集中到高利贷经营者——地主、富农、商人手中,农民丧失土地促使农村阶级结构的变化:自耕农人数减少, 佃农人数增加。

1923年,在《中国农民问题》一文中,陈独秀认为,从整体上来说,整个农民阶级都受着来自各个方面的、不同程度的剥削和压迫,都在不断接近贫困和破产,生活日益下降,处境日益痛苦。

在论及自耕农、佃农、雇工的生活痛苦状况时,陈独秀认为,由于各阶级、各阶层农民的经济地位不同,各自所受的压迫和剥削也各不相同、境遇不同,生活也有差异。自耕农的生活在不断下降,并时有抗税、抗粮的反抗斗争。“官吏舞弊额外需索及预征钱粮使地税无形增加,荒欠时自耕农无力缴纳地税,极感痛苦,往往有聚众抗粮”。佃农和雇工则是农村中受剥削、受压迫最重的生活极艰苦者。兵匪扰乱及水旱灾荒使农民日益贫困破产,佃农和雇工逐年增加,地主、雇主们对于佃农、雇工所要求之条件日益苛刻,佃农和雇工所受的剥削日益严重,生活没有着落。另外,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城市物价和生活费的日益增高,相应地又使地主们对于佃农之需索随之日益加紧。这就更加重了对佃农和雇工的剥削。结果“农民因衣食不足及农作上的需要,尤其是春夏间青黄不接时,不得不出于借贷,于是高利盘剥者或地主,乃乘机以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百的利息,吸取贫农之血汗,此项痛苦以无地之佃农为最普遍而且特甚”。

陈独秀在分析农民状况、找出农民贫困而受剥削的根源的基础上,为农民指出了摆脱剥削而争取解放的途径,即组织起来参加切实的具体的革命斗争。同时也阐明了农民运动的基本方针,即在对农民进行教育宣传提高其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的基础上使各阶层农民利用不同形式组织起来,主要是通过组织农会、自治公所、佃农协会和雇工协会等形式,建立农民政权和农民武装,发动引导农民为自我解放进行奋斗。陈独秀的这一方针在中国共产党后来领导的农民运动中起着实际的指导作用。

1925年在《土地与农民》这篇文章里,李大钊采用了自己的农村阶级分析方法,将农民分为富农、中农、小自耕农和佃农四个阶级。指出,农民中最多数、最困苦的阶级是自耕农和佃农,在这种情况下,“耕地农有”便成了广众的贫农所急切要求的口号。李大钊还对农民的生存状况进行了描述“中国农民在帝国主义压迫之下已日趋于难境,重以兵祸连年,流离失所。入民国来,苛捐杂税,负担日重,各省田赋,有预征至数年后者。乡村中旧有的农民团体,不惟于贫农的疾苦漠不关心,甚且专以剥削贫农为事”。同时,李大钊还指出,若想提高贫农的地位,非由贫农、佃农及雇工自己组织农民协会不可。在乡村中做农民运动的人们,第一要紧的工作,是唤起贫农阶级组织农民协会。

二、对工人阶级生存状况的分析

直到五四运动以前,中国工人阶级还一直处在自在阶段。在这一历史时期内,中国工人阶级饱受外国资本,民族资本的严重的经济剥削、政治压迫和封建主义的毒害。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的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实现由民族主义者向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形成了一个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群体。由于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启蒙,中国的无产阶级开始了解受剥削的根源,自己的根本利益所在和自己应担负的历史任务。

李汉俊在《劳动界》发刊词中,表明了当时对于工人阶级状况的认识。他写道,工人在世界上是最苦的,无论是热天,无论是冷天,天还没有亮就爬起来,上的上工场里去,到的到田里去,做的做事情去。天黑了,大家都睡了觉的时候,方才能够休息。工人在世界上已是最苦的,而我们中国的工人比外国的工人还要苦。

1920年,陈独秀撰写了《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原名为《我的意见》),揭露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价值的真相。文中写道:“中国人向来相互不承认他人的人格,所以全体没有人格。每月8元的工资,在上海的生活程度,仅够做工的个人不至冻饿而死罢了。穆藕初先生一年得净利是所有工人工资的两倍多,工人剩余工值都被资本家—股东用红利的名义抢夺去了,工人照例得不到分毫(马克思说这是剩余价值,都应该分配给工人)。”陈独秀用马克思的剥削理论,抨击了时弊,揭露了工人与资本家的贫富悬殊和尖锐对立。同年,他在《中国劳动者可怜的要求》一文中,通过中国劳动者与外国劳动者境遇的比较,突出了中国工人阶级所受的剥削压迫之深。外国劳动者星期日都有休息,每天只做八点钟工,各业工人都有工会,对于工人卫生及教育也有一定的工厂法,而我们中国的事样样都比不上外国。

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向工人阶级宣传马克思剥削理论的实践活动

早期共产主义者向工人阶级宣传马克思的剥削理論,提高工人阶级觉悟,主要有两种基本形式。

第一,出版通俗刊物。1920年11月,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出版《劳动音》周刊。该刊物对工人、群众进行教育,不是采取一般抽象的理论宣传,而是通过具体事实和典型事件来描述工人阶级所受的剥削以及他们的悲惨生活。此外,《劳动音》还对工人阶级进行“劳工神圣”、“工人是未来社会主义的主人”等教育,向工人指明斗争方向,强调工人要摆脱剥削,必须组织工会,以推翻现存政府,实现社会主义。另外,北京共产主义小组还创办了《工人周刊》,李大钊撰写了许多与工运有关的文章,通俗易懂地阐明了工人阶级受剥削、受压迫的根源,指出工人阶级斗争的方向。在上海,陈独秀在《劳动界》第四册写了《穷人和富人热天生活的比较》,用“闲谈”的形式,以触目惊心的事实,让工人明白劳动者与剥削者的生活有天壤之别。

第二,举办劳动补习学校。通过通俗易懂的讲课方式,说明当时中国社会存在着压迫和剥削的不合理现象,以及如何消灭这个不合理社会的途径。1921年1月1日,北京劳动补习学校正式成立,它以“增进劳动者和劳动者子弟的完全知识,养成劳动者和劳动子弟高尚人格”为宗旨。在工人中发现和培养骨干,并通过他们把工人群众组织起来进行反对压迫和剥削的革命斗争。

此外,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还通过组织工会,支持罢工与组织集会等实践形式,向工人宣传马克思的剥削理论,促进工人运动同马克思主义的结合。

【参考文献】

[1]《陈独秀文章选编》(中),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317页。

[2]《李大钊文集》,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33页。

[3]《陈独秀文章选编》(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523页。

猜你喜欢
工人阶级
重读《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行再认识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经济学:范尼·普莱斯与大西洋的工人阶级
日常工作中加强国企党和工人联系的建议
恩格斯对英国工人生存状况的研究
中国共产党对农民工阶级属性的界定
工人阶级的命运与前途
论马尔库塞的阶级一体化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