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欢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融合现象在我国逐渐显现,本文力图在界定产业融合概念的基础上,研究互联网推动产业融合的方式,总结出以互联网为技术基础的产业融合途径以及以互联网为核心的融合途径,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促进产业融合。
【关键词】互联网;产业融合;产业融合方式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扩散,工业经济时代大规模生产分工的产业边界逐渐模糊或消融,并在原有的产业边界处融合发展成新的产业形态,成为价值的主要增长点和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源泉。这场革命性的创新,首先发端于服务业,并逐步扩散至制造业和农业,引发了一场新的产业革命,推进了全球经济服务化趋势的发展,并导致社会经济的深刻变化。这种产业融合趋势对产业构建、转型和升级的影响意义深远,极大地提高了企业市场绩效,引起学界与政府的高度关注。2010年1月13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同年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三网融合推广方案的通知》;201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不仅政府高度关注,学界也展开关于产业融合的研究,但是关于产业融合理论国外实证方面的研究较多,国内近几年研究成果多是将互联网作为一个外在动力进行研究,将互联网嵌入产业融合方式的研究较少,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在产业融合中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因此对于我国互联网推动产业融合的方式研究有重要意义。
一、关于产业融合概念的界定
对于产业融合概念的界定学界一直没有统一的看法,从起源来说,产业融合思想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和马歇尔的经济思想,二者都指出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分工逐渐精细,行业之间的界限会出现缩小的趋势,虽然二者并没有形成产业融合理论,也没有明确提出产业融合概念和理论框架,但已经萌发了产业融合的思想。20世纪60年代产业融合的概念第一次被明确提出,70年代产业融合现象开始受到关注,到20世纪80年代时相关研究在西方学术界已经不断涌现,但产业融合作为一种新的现象开始获得全社会的关注要以1994年“哈佛论坛”和1997年“伯克莱会议”的成功举办为标志。这之后针对产业融合的研究出现了更多的角度,但对产业融合的概念至今仍未形成一致的意见。具体而言,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四大类:一是从信息通信产业角度来说,强调产业融合是在技术融合、数字融合基础上,产业边界的模糊化;二是认为产业融合包括技术融合、业务和产品融合、市场融合,这是一个累进、逐步实现的过程;三是从微观视角切入,更强调产业融合发生在机构和公司之间的边界;四是认为产业融合是指新兴业态的产生和发展,表现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基础上新的产业或新的增长点。
结合已有对产业融合概念的规定,我们可以发现,互联网虽然内在于产业融合过程中,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仅仅是将互联网作为内在环节,本文认为产业融合从现象层面是指随着互联网发展而产生的不同产业之间边界模糊或消失的现象,而其本质层面是指互联网发展导致的社会分工的改变。在此基础上,展开对我国互联网推动产业融合方式的研究。
二、以互联网为技术基础的产业融合途径——以厦门万科为例
万科集团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提出万科云、设计公司等项目来回应“传统行业+互联网”的机遇。厦门万科云的设计公社坐落于五缘湾片区湖里高新技术园区内,包含办公空间及产业配套空间,主要有众创空间、共享会议室、休闲娱乐设施、商业配套等,服务对象主要是中小型创意产业公司,利用互联网和移动设备连接人与人、空间、项目。构建工作平台,公开设计信息,通过“路由器计划”不仅提供设计需求信息,更能够提供智能算法帮助发布方获得更理性选择的依据,包括供给方历史信用及公开渠道信息来进行推荐和匹配。
这种产业融合方式主要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主体产业仍然是中心,互联网是技术工具;二是主体产业发展依托互联网技术联结其他产业。这种方式是目前产业融合方式的主流,例如“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工业”等模式,融合目的并不是将农业或工业产业虚拟化,而是以本产业为主体,利用互联网改造生产、流通等领域,从而提高效率、增加利润。
三、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产业融合途径——以网龙公司为例
网龙公司早期依靠网络游戏发展壮大,2013年开始转变发展战略,开始涉足“互联网+教育”产业,2010年,网龙网络公司成立网龙华渔教育,正式拓展“互联网+教育”业务。随后,网龙并购整合普罗米休斯、创奇思、Edmodo、ARHT Media、JumpStart等智能信息技术、通讯和协作平台、AR及O2O技术等教育行业相关国内外企业,开发了101VR沉浸教室、101教育PPT、VR编辑器、网教通等覆盖学前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产品,网龙还与权威的教育、科研机构展开合作,通过与北京师范大学共建北师大智慧学习研究院、参与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在数字中国教育小镇发起中国教育大数据应用研究院等,向“互联网+教育”转型。
这种产业融合方式主要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互联网发展成为产业核心;二是作为核心的互联网统筹全产业发展。这种模式目前还在发展当中,由此带来产业的逐步虚拟化,包括在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虚拟化与产业集聚的虚拟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传统产业发展理念的不断创新,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产业融合将逐步深化。
四、互联网推动产业融合的原则与建议
目前存在的互联网推动产业融合的两种途径没有明确的优劣之分,只有在不同情况下使用的恰当与否。在推进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应明确传统产业的核心价值与发展理念,不能为了产业融合而产业融合,应在充分发挥传统产业核心价值的基础上合理利用互联网技术。目前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为核心的产业融合大多以产品本身的升级为目的,互聯网主要作为产业融合的工具,即以互联网为技术基础进行产业融合;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融合则有相当一部分表现为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升级,互联网作为一个平台,整合、支撑各产业的融合,成为产业融合的核心,即以互联网为核心进行产业融合。无论何种情况,都要首先认清互联网在推动具体产业融合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从而真正通过产业融合实现产业升级。
第一,要实现互联网推动产业融合,首先应加快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网络速度提升;构建“云、网、端”;提高无线网络覆盖范围;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适应万物互联、智能化社会的物联网基础平台。
第二,应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活动。应通过制度建设与实施来切实保护创新者利益,为创新提供良好氛围;加大在生产性和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公共投资,激发制造业企业在产品设计、技术、标准及商业模式的自主创新能力。
第三,改革传统产业规制模式。为产业融合创造良好宽松的政策和制度氛围;协调产业融合进程中各方的利益分配问题,尽最大可能降低融合中的阻力;破除传统产业部门间的分割与垄断,整合多头管理的体制机制框架,促使资源在产业间自由流动,从而推进产业融合的进程。
【参考文献】
[1]Australian Government National Office for the Information Economy. Convergence report[Z].http://www.noie.gov.au.2000
[2]European Commission. Green Paper on the Convergence of the Telecommunications, Media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ctors,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Regulation towards an Information Society Approach[R].Brussels: European Commission,1997
[3]Gerum E, Sjurts I, Stieglitz N. Industry Convergence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bile Communications System of Innovation[R]. Phillips University Marburg, Department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nd Economies, 2004
[4]Johannes M. Pennings and Phanish Puranam, Market Convergence & Firm Strategy: New Directions for Theory and Research[R]. Paper to be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The Future of Innovation Studies”. Eindhov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1,(9):20-23
[5]Greenstein, S. and Khanna T. “What does Industry Convergence Mean?” [A], in Yoffie ed, Competing in the age of digital convergence. U.S.
[6]青木昌彦,安腾晴彦.模块时代:新产业结构的本质[C]上海:上海遠东出版社,2003
[7]植草益.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1,(2):24-27
[8]埃里克·布莱恩约弗森,安德鲁·麦卡菲.第二次机器革命:数字化技术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经济与社会[M].蒋永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9]李杰.工业大数据:工业4.0时代的工业转型与价值创造[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10]赵振.“互联网+”跨界经营:创造性破坏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5(10):146-160
[11]吴义爽,盛亚,蔡宁.基于互联网+的大规模智能定制研究———青岛红领服饰与佛山维尚家具案例[J].中国工业经济,2016(4):127-143
[12]童有好.“互联网+制造业服务化”融合发展研究[J].经济纵横,2015(10):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