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区际失衡及矫正

2019-04-30 09:39鞠方李文君
中州学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

鞠方 李文君

摘 要: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区际失衡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其主要表现为各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财产净收入在总量、比重、增速、主要来源等方面的区际差距不断拉大。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发展水平、受教育水平和投资观念的差异是导致中国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区际失衡的根源。应从发挥各地区的资源比较优势、推进税收体制改革、协调地区间金融资源、促进教育投入多元化等方面持续发力,以早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关键词:财产性收入;区际失衡;共同富裕

中图分类号:F1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9)03-0022-0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中国式增长奇迹”,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社会收入也在不断增长。但是,由于当前中国各地区在经济、金融、房地产市场、投资环境、教育水平等方面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不平等也是不争的事实:不同地区居民家庭总财富增长速度的区际差异较大,社会财富向经济发达地区的中高收入家庭转移并愈加集中,从而导致各区域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失衡问题日益严峻,再加上区际房价波动差异化以及房屋资产低成本的代际传递,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区际失衡进一步加重,导致社会财富分配陷入“富者越富,贫者越贫”的漩涡。如今,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区际失衡正是中国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表现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拓宽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必须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因此,本文归纳中国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区际失衡的现状特点,深入剖析其失衡的原因,并探讨矫正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区际失衡的对策,这对提高居民幸福感,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区际失衡的现状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红利的释放和收入分配制度的不断完善,中国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财产性收入持续攀升,并逐渐成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之一。但是由于中国各地区在经济水平、市场发展和社会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分布也表现出区际失衡的特征。本文将根据2013—2018年全国31个省区市的《统计年鉴》数据,以各省市年末城镇常住人口占总城镇人口的比重作为权重,分别计算东、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①人均可支配財产净收入的相关数据,比较各区域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在总量、增速、比重、来源结构等方面的变化特点,并从中总结其区域失衡的主要表征。

1.各区域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发展现状

第一,东部地区人均财产净收入增长速度最快,区域收入不平等愈加明显。2014—2017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财产净收入从2812.13元增加到3606.87元,年均增速为8.73%。其中,东部地区从3787.16元增长到5048.89元,年均增速为11.11%;中部地区从2066.05元上涨至2610.98元,年均增速为8.79%;西部地区从2083.22元上涨至2475.80元,年均增速为6.28%;东北地区从1665.82元下降至1579.35元,年均增速为-1.73%。②可见,除东北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财产净收入水平下降外,其他三大地区的收入都在不断上涨,但是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人均水平明显低于全国整体水平,东部地区人均财产性收入增长速度显著高于全国,并与其他三大地区人均财产性收入的差距逐渐拉大。

第二,中国城镇居民财产净收入占比不高,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比重呈递减趋势。财产性收入主要是由劳动收入累积而成,所以财产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可以反映一国居民的富裕程度。2014—2017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财产净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从9.75%上升到9.91%,整体占比水平仍不高。其中,东部地区人均财产净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呈递增趋势,从11.21%增长到11.83%;中部地区基本维持在8.35%左右;而西部地区出现递减态势,从8.56%下降至8.01%;东北地区的降幅最明显,从6.51%下降至5.10%。③

第三,自住住房折算净租金、房屋出租租金和红利收入是城镇居民可支配财产净收入的主要来源。人均可支配财产净收入主要由利息净收入、红利收入、储蓄性保险净收益、出租房屋净收入、出租机械专利版权等资产的收入、自有住房折算净租金、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租金净收入和其他财产净收入等8个部分组成。图1显示了2016年部分省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财产净收入来源构成与各自占比情况,从该图可知,自住住房折算净租金、房屋出租租金和红利收入的占比相对较高,其中自有住房折算净租金占比高达80%,是这4省(市)城镇居民可支配财产净收入最主要的来源。

2.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区际失衡的具体表现

第一,全国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不平等持续拉大。我国财产性收入的基尼系数从1995年的0.4快速攀升至2016年的0.73,已达到相关国际组织规定的收入不平等等级最高的悬殊水平。④由于相关数据的不可获得,笔者无法直接计算近几年我国城镇居民各区域之间财产性收入不平等的基尼系数,但是可以从以下数据推测我国城镇财产性收入不平等的发展态势。《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7》中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顶端1%的家庭占全国1/3的财富,底端25%的家庭仅占有总财富的1%。如果考虑到近几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财产性收入对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率逐步上升⑤,可以推断,城镇内部居民财产性收入不平等情况将更严重。

第二,各区域内部收入不平等逐渐缩小,区域之间不平等愈加明显。由图2的四分位分布图⑥可知,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财产净收入呈现较为明显的区际差异,收入水平由高到低依次是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各区域内部的人均财产性收入不平等也较为突出:东部地区浙江、福建、广东3省的人均财产性收入明显高于东部其他省份;中部地区安徽、江西、湖南3省的收入明显高于中部其他省份,西部地区云南、四川、广西3省的收入水平高于同区域其他省份;东北三省的人均财产性收入也有明显差异。从2017年的地区分布来看,各区域内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财产净收入的不平等情况有所改善,但其区际之间的失衡表现依然明显,且从表1可知,这种区际差距正在逐渐拉大。

表1数据显示,东部地区城镇居民财产净收入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从2014年的59.73%逐年增加到2017年的61.87%,而其城镇居民人口总量占全国的比重却逐年降低,从2014年的44.04%下降至2017年的43.59%,西部地区相关指标的变动趋势却恰好相反。此外,东北地区城镇人口比重虽然在下降,但其城镇居民财产净收入总量占比的下降速度更快。以上数据充分说明,城镇居民的财产性收入逐渐向东部地区集中,并且是被人口相对更少的东部地区城镇居民所拥有,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区际失衡愈加明显。

第三,房屋出租租金、红利收入和自住住房折算租金等方面区际差距突出。2016年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代表省(市)北京、山西、陕西、辽宁的人均可支配财产净收入比为5.08∶1.11∶1.12∶1,最高相差了4倍多。⑦从人均可支配财产净收入的构成角度看,四省(市)人均财产净收入的差距主要源于其在房屋出租租金、红利收入和自住住房折算租金等方面的收入差异。其中,北京、山西、陕西、辽宁的房屋出租租金之比为6.25∶2.07∶3.60∶1,最高相差了5倍多;红利收入比为5.95∶3.07∶4.93∶1,最高相差了4倍多。⑧此外,虽然山西和陕西两省的自有住房折算净租金没有公布,但是从已公布的北京和辽宁两省数据可知,北京市自住住房折算租金也是辽宁省的5倍。⑨由此可见,各地区之间在房屋出租租金、红利收入和自住住房折算租金等方面的收入失衡表现十分突出。

二、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区际失衡的症结与原因

中国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区际失衡的症结与原因可以从财产性收入原始积累区际差异、增长速度区际差异以及未来增长潜力差异三个方面深入剖析。

1.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是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原始积累区际失衡的根源

财产性收入的原始积累主要来自劳动性工资收入,而工资高低反映了居民参加工作所获得的要素报酬水平。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该地区居民获得工作的机会就越大,劳动的报酬就越高。受历史原因、地理位置和城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中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区别,东部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及东北地区。而且由于我国遗产税尚未开征,财富的代际转移又会进一步加大财产性收入的区际失衡,容易导致财产性收入区际不平等固化。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不斷优化,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水平差距正在逐渐缩小,所以财产性收入的区际分布也呈现类似的特点,东部地区的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水平最高,中、西部地区收入水平较为接近,东北地区收入水平相对最低,具体如图3所示。

2.市场发展水平的差异决定了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增长速度区际失衡

当劳动性收入累积到一定程度,将部分转化为财产性收入。为了获得更多的财富,人们会尝试通过各种投资进行财富增值。从之前财产性收入来源结构的分析可知,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主要包括房屋出租租金、红利收入和自住住房折算租金等方面,这些收入与一个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发展水平息息相关,而各地区市场发展水平也呈现着明显的区际失衡。

第一,房地产市场发展阶梯性明显,且房价越高的地区,房屋租金收入也越高。由于东部地区相较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具有更优越的经济发展基础,一方面使得东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水平更高,居民的住房购买力相对不断飙升;另一方面劳动力人口从中、西部不断向东部迁移,使东部地区住房需求总量不断上升,从而导致该地区房价上升速度更快,所以中国商品房价格呈现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内地逐渐降低的阶梯趋势。因为自住住房折算租金很大程度取决于该地区的住房价格,住房市场价格的区际失衡导致了自住住房折算租金和房屋出租租金的区际失衡。最后,房价更高的地区更容易通过房屋出租和自由住房价值上升来提高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水平,让已存在的财产性收入区际失衡更加严峻。

第二,金融市场发展尚不完善,居民投资渠道单一致使财产性收入的增长速度呈现区际差异。由于中国金融市场发展起步晚,金融体制仍有待完善,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投资股票、基金等金融产品的风险较高,收益率低,导致它们不能成为居民的主要投资渠道,最终投资商品房成为居民抵抗通胀、积累财富的第一选择。然而,东部地区居民由于地理位置和收入等优势,更有机会购买价值上升较快的房屋进行财富增值,从而导致各区域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增长速度也出现区际失衡。

3.教育水平和投资观念决定了各区域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未来的增长潜力

第一,一个人的受教育水平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他的理财能力。受教育水平高的居民接受和学习理财知识的机会相对更多,自身的素质与心理承受能力也更强,更具有专业的投资理财能力,其财产性收入增长的潜力也越大。由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的差异,人才由中、西部向东部地区集中,人才资源的分布也呈现较为明显的区际差异。由表2可知,2016年,东部地区大专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口占该地区人口总数的14%,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的9.7%,更高的人力资本使得东部地区居民更有能力规避风险,找到合适的投资方式积累财富。虽然东北地区居民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也相对较高,但是由于其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的滞后,所以整体上东北地区城镇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水平还是远低于东部地区。

第二,投资观念更加科学,财产性收入未来的保障和增长机会也越多。在发达国家,保险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投资渠道,财产险更是对自身财产安全的一种保障措施,但越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大多数人的保险意识越是淡薄,越缺乏对自身财产安全的管理与保障。如表2所示,2012—2017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财产险的收入由高到低依次是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经济最发达的东部地区,其城镇居民人均财产险的收入也最高,人们对未来财产性收入的安全做了相对更多的保障。相反,经济相对落后的东北地区,其人均财产险业务收入最低,未来财产性收入的保障能力也会较弱。

三、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区际失衡的危害

纵观全球经济发展规律,不管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如果一国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区际失衡过度,会阻碍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制约经济转型升级,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从而影响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当前中国正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居民在享受40年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红利的同时,也面临着财产性收入区际失衡造成的社会负面影响,并对未来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带来隐患。

1.导致有效需求不足,阻碍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一,导致消费需求不足,消费结构升级受阻。由于财产性收入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逐渐增加,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区际失衡会导致各地区居民收入水平的不平等。根据凯恩斯消费理论,随着收入区际失衡的进一步拉大,居民边际消费倾向逐渐递减。高收入人群的需求会趋近饱和,而有消费需求的广大低收入人群,由于其消费能力增长有限,从而导致整个社会的有效消费需求不足,阻碍消费结构升级。

第二,投资乘数效应拉动经济效果减弱,不利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区际失衡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城镇居民人口数量更少的东部地区拥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这会导致全社会整体的边际消费倾向下降,由于投资拉动经济的效果主要也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的大小,边际消费倾向减小会使投资乘数效应减弱,从而使得宏观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受阻,不利于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2.导致人力资本分布区际失衡,制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社会整体人力资本提升对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而收入区际失衡会严重阻碍各区域人力资本的良性积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失衡。一方面,由于当前我国教育资源相对稀缺,教育支出占整个家庭支出比重较大,中高收入人群更有能力购买“学位房”“学区房”以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而且高收入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更加丰富,所以他们的子女未来也更容易获得稳定的工作和较高的收入。相反,低收入群体由于收入水平有限,对于子女的教育投资相对较少,他们的子女未来获得较高收入工作的机会更少。从长期看,低收入地区的居民会失去对子女教育投资的信心,导致各地区的人力资本发展失衡,区域经济发展动力减弱。另一方面,由于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区际失衡,拥有更高的人力资本的人群会逐渐向财富水平较高的地区转移。因此,财产性收入更高的地区,人力资本的集中速度会更快,经济发展的动力更强,未来整个地区收入上升的空间更大,但是对于低收入水平地区,吸引人才困难,阻碍了该地人力资本从外部积累的渠道,从而导致当地技术型、科研型人才供给不足,未来该地区经济的发展能力逐渐变弱。

3.引发民众的“仇富”情绪,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结构是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是一个国家安定团结的基石,社会各个力量处于相对均衡的状态,社会结构稳定,国家就会稳定。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区际失衡会拉大全国整体的贫富悬殊,是一国社会发展不稳定的重要导火索,它易激发人们对“公正”“平等”的渴望,触发人民内心深处的负面情绪。尤其是当前互联网时代,贫富悬殊等社会问题更是赤裸裸地被呈现在人民群众面前,加之少数媒体肆意传播炫富等不良社会现象,更容易使低收入人群产生“仇富”心理,引发广大人民群众对当前收入分配的强烈不满,影响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更有甚者,收入失衡的问题会被一些不法分子恶意利用,煽动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的负面情绪,积累很多潜在的危险,增加社会维稳成本,不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四、矫正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区际失衡以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分析

纵观我国改革开放40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这个观点是毋庸置疑的,它使我国用很短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百年才走完的发展路程。因此,对于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区际失衡,我们要用辩证唯物思想去看待,收入区际失衡在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中有一定的必然性,而且当前中国的居民生活水平确实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如何从“先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是新时代下经济深化改革的重要议题。基于前文的分析,本部分将从以下4个方面探讨矫正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区际失衡的路径。

1.发挥各地区的资源比较优势,努力实现区域间经济的均衡增长

第一,发挥各地区资源比较优势,明确产业承接重点。我国各地区都应该明确自己所拥有的比较优势,从而将产业的发展定位在具有的比较优势上,通过扩大其产业规模来进一步降低相关的生产、交易成本,从而带动经济的增长。

第二,强化区域合作,促进经济共同發展。可通过建立产业园区的方式,明确各地区间产业链的分工合作,完善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区域合作,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服务机制的创新,从而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此外,东北地区的人才资源相对中、西部地区更丰富,可与东部地区联手,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以科技创新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从而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

2.推进税收体制改革,完善税收再分配职能

第一,推进财产税改革,适时开征遗产税。征收遗产税可以降低财富聚集的程度,有利于收入再分配,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为此,应适时开征遗产税,促使富裕人群增加消费动力,提高财富代际转移的成本,防止下一代子女的财产性收入区际失衡进一步拉大,同时保证社会财富分配的相对公平性。

第二,加大对新兴产业的税收优惠力度,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应对创新型企业和人才的引进给予更多的税收政策支持,培育一批市场潜力巨大的主导企业和优秀的创新型、技术型人才,从而能够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该区域整体就业率,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增加经济的发展动力。

第三,建立差别化的房产税调控政策。充分考量各区域之间的房地产市场发展水平差异,设计科学的房地产税制,采用差别化房地产税收政策进行调控,从而抑制投机性购房需求,保持房价的区际平衡与稳定,缩小由房价引起的财产性收入区际失衡。

3.协调区域间金融资源,拓宽居民财产性收入金融渠道

第一,实行差异化的金融管理政策,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因地区不同,市场环境、投资环境等存在差异,应采用差异化的管理政策来促使金融资源在区域之间的协调,有效改善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区际失衡的情况。例如,对于经济发展缓慢的地区,应给予当地企业更多贷款政策优惠,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以激发企业的发展活力,从而提高整个市场发展的活力。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则要谨慎处理融资风险,控制信贷规模,避免因盲目融资扩张而导致产能过剩。

第二,加强各区域资本流动,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以缩小地区之间的金融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应借鉴东部地区发展金融市场的经验,并结合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制定合理的金融市场发展路径。例如,适当放松对资本的管制,加大对资本的引进,帮助当地企业加快建立现代化的公司制度及结构,充分发挥市场的竞争优势。同时,要完善金融市场的监管体系,加大对资本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监管层人员也应该致力于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推进监管制度改革,使之更为规范。

第三,聚焦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增加居民的投资理财产品选择。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将会为居民提供更加多元化的金融产品,降低投资理财的门槛,政府应鼓励传统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契机,推动金融产品创新,为居民提供更加丰富的投资理财方式,拓宽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另一方面,应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聚焦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完善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机制,优化金融市场的竞争环境,提高金融市场的发展活力。

4.促进教育投入多元化,提高人力资本积累

第一,建立中、西部地区教育投入长效机制。一方面,在确保九年义务制教育的同时,尽可能地普及高中教育,支持高等教育,提高落后地区的高考录取率。另一方面,要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在加大吸引大学毕业生、海内外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上,还应提供更多人才交流的开放平台,学习各地区吸引人才的政策经验,不断积累人力资本来助力当地经济发展,从而提高该地区居民财产性收入整体的增长潜力。

第二,加强理财教育宣传,树立科学的投资观念。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居民理财知识和投资风险意识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帮助居民树立全新、科学的投资理财观,使其在选择理财产品时,能将风险、收益以及自身的实际情况全部纳入考虑之中,结合自身的经济状况制定出最合适的投资计划。同时,政府应鼓励城镇居民敢于理财,更要科学理财。群众需要培养判别理财产品是否适合自身情况的能力,不可一味追求收益,盲目购入,只有选择了适合自身的理财产品,才能有效地提高投资收益,为财产性收入增长带来持续的动力。

注释

①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0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个省;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12个省区市;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个省。

②③此处数据根据2015—2018年31个省区市《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整理和计算所得。

④数据来源于《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7》。基尼系数,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低于0.2属于收入绝对平均;0.2—0.3属于收入比较平均;0.3—0.4属于收入相对合理;0.4—0.5属于收入差距较大;0.5以上属于收入差距悬殊。

⑤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整理和计算,人均可支配财产净收入对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从2015年的9.77%上升至2017年的12.07%。

⑥四分位图通过四种颜色的深浅代表收入水平的高低,颜色越深表示该省、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财产性收入越高。

⑦⑧⑨此处数据由北京、山西、陕西、辽宁四省、市《统计年鉴(2017)》相关数据计算所得。

参考文献

[1]韩海燕.改革开放40年我国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不平等状况的演进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8,(9).

[2]宁光杰,雒蕾,齐伟.我国转型期居民财产性收入不平等成因分析[J].经济研究,2016,(4).

[3]王雄军.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状况及其趋势判断[J].改革,2017,(4).

[4]陈晨.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差距分析与改进对策[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

[5]李庆海,张锐,孟凡强.金融知识与中国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8,(3).

[6]赖志花,刘义臣,王必锋.通货膨胀与中国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基于收入来源的分解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6,(7).

[7]戈艳霞,張彬斌.财产性收入与劳动供给新红利——对“扩大财产性收入人群”的政策效应评估[J].劳动经济研究,2018,(1).

[8]鞠方,阳娟,黎小佳.基于空间异质性的中国住房空置率与房地产金融风险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8,(4).

[9]傅贻忙,周建军,孙倩倩,等.多元城镇化、门槛效应与房地产库存:理论解释与实证检验[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8,(3).

[10]费舒澜.禀赋差异还是分配不公?——基于财产及财产性收入城乡差距的分布分解[J].农业经济问题,2017,(5).

责任编辑:澍 文

The Interregional Imbalance of Property Income of Urban Residents in China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Ju Fang   Li Wenjun

Abstract:The interregional imbalance of urban residents′ property income has always been a prominent problem in China′s social development, which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widening interregional disparities in the total amount, proportion, growth rate and main sources of per capita disposable property net income of urban residents in various regions. The differenc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s, market development levels, education levels and investment perceptions are the root causes of inter-regional imbalance of property income of urban residents in China. The government should continue to exert its efforts in leveraging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resources in various regions, promoting tax system reform, coordinating regional financial resources, and promoting diversified education investment to realize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all people at an early date.

Key words:property Income;interregional imbalance;common prosperity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的中国模式
材料作文“共同富裕”导写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努力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与社会保障改革——基于浙江省域的探索与实践
企业慈善行为、第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
同享共同富裕 共绘绿色港区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碳中和愿景下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探究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