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的四个一

2019-04-30 13:21吕解生
湖海·文学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铁桥四库全书兰州

吕解生

2018年的年底,我第二次到兰州。说是第二次,其实等于是第一次,因为上一次到兰州,是2016年的9月底,从盐城去敦煌,晚上9点半火车到兰州,下了车朋友接到夜市吃了点烧烤,然后去定好的酒店过夜,第二天早上5点就起来,匆匆赶到车站,再坐火车离开兰州,完全不知道兰州的东南西北一点一滴,等于没到过,所以,心里存了遗憾。

这一次,从西宁取道兰州回盐城,留了一天多的时间,就是想看看这座祖国西部的名城,以补憾意。

很久以前就知道,兰州,作为甘肃省省会,是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也知道它很古老,汉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在今天兰州的位置,就开始置金城县,唐朝著名边塞诗人高适,就曾经以《金城北楼》为题,写有“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写了兰州的北楼和黄河,很有边塞的风情。古人写兰州的诗,还有许多。

这次到兰州,朋友告诉我,兰州有“四个一”,是兰州的象征。四个一是一条河、一座桥、一碗面、一本书。说这四个一,最能代表兰州,也可以说是兰州的名片。这次有时间了,我就想见识见识。

一条河,当然就是指穿兰州城而过的黄河;一座桥,指的是兰州的黄河大铁桥;一碗面,是兰州牛肉拉面;而一本书,则是多年销量一直居全国之首的《读者》杂志。

这天上午,先去了甘肃博物馆,看了许多好东西,有关敦煌的壁画和石窟、千古黄河、古丝绸之路、佛教文化,等等。印象最深的,是博物馆的铜奔马原件。它1969年10月在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出土,1983年10月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6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2002年1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是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以前我一直以为它叫马踏飞燕,这次才知道,由于不少学者认为,奔马踏的这只鸟尾部没有分叉,不是燕子,所以现在都不叫马踏飞燕,而规范地称为铜奔马。

从博物馆出来,到黄河边上一家比较有名气的牛肉拉面饭店,品尝到了真正的兰州拉面。 我们吃的是78元一客的套餐。面有两种,一细一宽,先后端到桌子上,和萝卜片一起煮的,汤有辣、微辣、不辣的,随客人自定。配的小菜,有苹果、火龙果、西瓜、哈密瓜等水果,还有炝藕片,炝黄瓜,炝包菜,清炒西兰花,当然,份量最多的是牛肉。这些小菜,一起装在一个特制的分有几格的大盘子里。还配了一碗加了调料的萝卜片汤。

面上来之前,先是一人一杯三炮台茶。

所谓三炮台茶,是西北地区的名茶。三炮台源于盛唐,在明清时期由四川地区传入西北,与当地少数民族饮茶习俗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茶品。茶具制作玲珑小巧,由茶盖、茶碗、茶托三部分组成,故称为“三炮台”或盖碗茶。传统三炮台茶里用上等的菊花、桂圆、葡萄干、小枣、荔枝干、冰糖等配制而成。我们那天吃的三炮台茶里有龙井茶叶、冰糖、桂圆、菊花和枸杞,口感很好。

除了三炮台,还有每人一碗云豆汤,然后才上拉面。吃面的时候,要把牛肉放到面碗里泡热了吃。无论是面还是牛肉,都非常好吃,和以前在其它地方吃的兰州牛肉拉面,感觉完全不同,香香麻麻的,那真是味道好极了。

品尝了真正的兰州一碗面之后,饭店门口就是一条河——黄河,不远处就是一座桥——黄河铁桥。

黄河铁桥位于兰州城北的白塔山下、金城关前。铁桥当年由清政府出资,德国客商承建。1908年初春开工,1909年8月19日竣工通行,当时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桥”。铁桥建成之前,这里设有浮桥横渡黄河。浮桥始建于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名叫镇远桥。铁桥建成后,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第一桥”改名中山桥,沿用至今。

1949年8月26日,在解放兰州战役中,解放军以夺得黄河铁桥作为解放兰州的标志。

据朋友介绍,1989年铁桥保固期满后,德国有关方面还曾致函兰州市政府,在询问铁桥状况的同时,申明合同到期了。百年企业的敬业精神,由此可见一斑。由此我想到,我们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早造桥的人,《诗经·大雅·大明》记载:“亲迎于渭,造舟为梁”,说的是周文王姬昌于公元前1184年在渭河架浮桥。还有我们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好的石拱桥,建于隋代开皇年间(581年-601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而今天,我国的造桥技术,更是世界第一。比如杭瑞高速公路北盘江大桥,由贵州、云南两省合作共建,才通车不久,垂直高度565米,差不多有200层楼高,是世界第一高桥;四渡河大桥在湖北宜昌与恩施的交界处,坐落于鄂西武陵崇山峻岭中,是目前我国在深山峡谷中修建的全球最长悬索桥,桥身全长1365米;而黄河、长江上的大桥,几乎数不过来,更不要说举世瞩目的港珠澳大桥了。

历经120年风雨的黄河大铁桥,现在只作为步行桥。而在这座桥和它现如今的上下游10多座桥的下面,就是奔腾流淌着的黄河水了。那水,清清凌凌的,两岸的河滩上都是小石头块,大部分都像鹅卵石那样。看着在河滩上玩耍的游人,我想,那些石头,一定是經过了长长的旅行和久久的打磨,从那遥远的雪山而来。那水呢,也许是在位于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玛多县的巴颜喀拉山的北坡,承接的从云霄上飘落下来的雪花。那一片片雪花,落在了冰冰凉的雪山上,正好被青藏高原的太阳照到了,也许是被一股地热融化了,她们一滴一滴汇成小溪,一路下来,与无数条这样的小溪流淌到了一起,终于变成了一条河流,流进了像青海高原一双美丽眼睛一样的扎棱湖和鄂棱湖,这两个湖,被称为黄河源头的姐妹湖。那高原雪山的九天之水,经过这姐妹俩的身体之后,才开始叫黄河。她在青海大地上奔腾跳跃,流到四川和甘肃之后,又回到青海,再从青海的循化县走出,在积石山入甘肃,从此就经甘肃,到宁夏,去内蒙,跳着过陕西、山西,再河南、山东,完成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美行程。

兰州的老乡朋友为我们接风晚餐时,一位叫小高的美女,主动为我们唱了一首来自云南弥渡的民歌《小河淌水》。

在大河的身旁,听小河的歌,别有一番风味。小高是兰州当地人,也许是她感染于我们“他乡遇故知”的欢快气氛,虽说和我们初次见面,但凭黄河儿女西北人豪爽性情,这位年轻女孩,非常投入、十分认真地唱了这首歌。她有过公安工作经历,她说她曾经在公安系统一个活动中,在南京唱过这首歌。怪不得,她还有如此用意,为着盐城南京直到江苏。

唱过小河淌水,我们就问小高有没有关于大河甘肃的,她说有,不过不是歌,是新华社一位记者写的诗,叫《甘肃,真正的千面女郎》,她说她背得出,可以朗诵,不过最好要有配乐。于是座中一位媒体人用手机给放了一段,是舞剧《大梦敦煌》第四幕中的音乐。

随着带有梵韵禅味的音乐,我们听到:“你在麦积山露出东方的微笑,你又反弹琵琶飞天于敦煌……你是智慧沃土,你是华夏福地,你是菩萨秘境,你是丝路殿堂。你有千种风情,更有万般功德。你是千手观音,何止是千面女郎!”声情并茂的朗诵,尽显兰州人的自豪。

见证了兰州的一条河、一座桥、一碗面,还有就是一本书了。

我想,很多人都知道《读者》这本杂志,她曾经陪伴着我们许多人、许多年。但是,现在,随着我们获得美文的机会、获得那些滋润心灵文章的渠道太多,所以,虽然她仍然是那样优秀,但是那曾经期发量一千多万份、那种每有新出人们争相先睹为快的盛况,已然不再。因此,我对兰州一本书的理解,从《读者》,变成了《四库全书》。

因为,在这儿工作的朋友告诉我,兰州有一套原版的《四库全书》,这让我很惊讶,这源于我的孤陋寡闻。我单知道,《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时期编修的大型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有36000多册,约八亿字 ,在北京的国家图书馆和台北的故宫博物院各有一套。但那,寻常看不到,所以我就想,如果能够在兰州得睹尊容,看到真迹,真是有意外惊喜不虚此行了。

好在朋友有办法,果然成行。下午我将离开兰州,上午9点多钟,我们来到了藏有《四库全书》的兰州城北黄河岸畔北山九州台,因为这里不对外开放,所以,就我们几个人。给我们做介绍的,是一位姓杨的小伙子,人长得帅,普通话非常标准,态度还特别好。他对《四库全书》了解很详细,介绍起来,如数家珍。

《四库全书》的征书工作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始,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结束。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四库全书》正式开始编修,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至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编纂初成;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全部完成。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第一部《四库全书》抄写完毕,接着又用了将近3年的时间,分别在乾隆四十七、四十八、四十九年(1782、1783、1784年),抄完第2、3、4部。这四部书,分别被珍藏在北京故宫的文渊阁、沈阳故宫的文溯阁、北京圆明园的文源阁和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这就是人们俗称的“北四阁”。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还抄了三部,分贮镇江金山寺行宫文宗阁,扬州天宁寺行宫文汇阁和杭州圣因寺行宫文澜阁,这就是所谓“南三阁”。因为后来抄写时有校勘增减,所以,七部书之间是有细微差别的。

到目前,七部《四库全书》中保存下来的有三部半。

1933年春天,日寇侵略热河,故宫博物院将首先成书的文渊阁《四库全书》装箱南迁,运至上海,后又辗转数千里运抵重庆,抗战胜利之后运南京。国民党政府从大陆撤退时,运往台湾。所以,文渊阁版《四库全书》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成书顺序第二的文溯阁版,就是兰州的这一套。

圆明园的文源阁版,成书顺序第三, 在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的大火,现在发现,还有少量残本,在法国枫丹白露宫。

原存于承德避暑山庄、北四阁中第四部文津阁《四库全书》,在文津阁收藏近130年,现藏国家图书馆,与敦煌遗书、《赵城金藏》和《永乐大典》,并称为国家图书馆善本四大专藏,是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它是七部《四库全书》中保存最为完整,并且至今是原架、原函、原书一体存放保管的唯一一部。

以上是北四阁的,南三阁中,文宗阁、文汇阁藏本存世时间最短。道光二年(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文宗阁本《四库全书》遭英军破坏。太平天国势力发展到江浙时, 咸丰三年(1853年),镇江文宗阁及其所贮《四库全书》化为灰烬;咸丰四年(1854年),太平军攻入扬州,文汇阁及其藏书一起毁于战火,尸骨无存。

杭州文澜阁所藏《四库全书》,故事最为曲折传奇。那是在1861年的初冬,太平军攻入杭州,钱塘人丁申、丁丙兄弟避难于杭州西溪。次年正月,丁氏兄弟在街市闲逛,突然发现小摊贩用于售卖花生、瓜子的包装纸竟全是《四库全书》的散页,二人大惊失色,急查看店主的包装纸堆,竟分拣出数十册被污损的《四库全书》,他们趁夜色至西湖孤山脚下的文澜阁旁,见文澜阁四周满地残籍,库书已遭受前所未有的浩劫。兄弟俩指挥家人收捡残籍,运往西溪风木庵藏起来。随后,丁氏兄弟从街市收购回文澜阁书8689册,使得1/3左右的库书得以劫后余生。但兄弟俩深知这一典籍已成残籍,因而萌发了补齐这部典籍的念头。他们招募了百余人,搜觅精善之本进行抄写,耗时11年,共抄书26000余册,并归还文澜阁。这算是半部《四库》。

而在兰州的这一部,就是成书顺序第二的沈阳故宫的文溯阁版了。1965年10月,因为多种原因,当时的辽宁省为《四库全书》安全考虑,请示将文溯阁《四库全书》调出辽宁,经有关部门协调,批准文溯阁《四库全书》移送甘肃保存。1966年9月13日,双方在沈阳进行了清点、交接。当时移存的典籍有文溯阁《四库全书》共计6199函,36313册,79897卷。另有《简明目录》《总目》《考证》《分架图》等39函,265册。同时移存的还有《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一部,576函,5020册。

1966年10月底,文溯阁《四库全书》等运抵甘肃,放在永登连城鲁土司衙门大经堂后的临时书库。1971年6月,甘肃省为保护文溯阁《四库全书》专门拨款17.5万元,修建占地30亩的甘草店战备书库。

为了更好地保管这个无价的镇省之宝,甘肃省决定新建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楼,2001年12月28日,在兰州黄河北岸的北山九州台开工奠基,2003年6月开工建设,2005年7月8日,投资5000万元、按特级文物馆藏标准兴建的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馆,于海拔2067米高的九州台落成。新馆占地52.89亩,建筑面积6160平方米,藏书楼参照故宫文渊阁、沈阳文溯阁的建筑樣式,外部看起来两层、内部实际上三层,黑瓦绿柱,寓以水克火之意。

在藏书楼的地下室,就是文溯阁的《四库全书》的藏身之地了。进入地下室的要求极为严格,连手机也不可以带,穿鞋套、戴口罩,地下室恒温恒湿,温度保持在10度,湿度为50%。在贮藏大厅的门外,有一本打开的真迹,放在密封的玻璃展柜里。进入大厅,目测地下书库大概有400多平方米,柔和的光线下,空气中弥漫着清馨怡人的味道,让人感到呼吸舒畅,神清心宁,同时还顿生对这些古籍的景仰之情。几十个木架上整齐地码放着2005年新制作的1100多个香樟木书箱。原来的金丝楠木做的书匣和书架,仍然空放在沈阳故宫的文溯阁里。而面前这些用香樟木新做的书箱,外表现赤棕色或暗棕色,反射着照明的灯光,幽幽亮亮的,似乎展示着它无与伦比的高贵、大气、精美和稀有。书箱上还有字,可是工作人员不让靠近。在地下书库一共只有两三分钟的功夫,我们就被催着离开了。

离开了九州台文溯阁,看着山下高楼林立的兰州城,我对这块浸透了几千年黄河文化的西北要冲,不由得又增添了几分敬佩和好感。我在想,兰州之美,又岂止是四个一?兰州的山水形胜、兰州的文化古韵、兰州人的热情友善,自然不是几个一所能表达的。

猜你喜欢
铁桥四库全书兰州
经史子集——《四库全书》
世界首座铁桥开始大修
铁桥
藏书楼
铁桥仙
读过《四库全书》?
读者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