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研究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专业的行业需求,同时按照专业的教学需求,综合运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和抽象理论形象化的方法,笔者引入了课程创新方法“教·改·教互进教学法”,开展灵活的、多平台的师生互动,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广告设计的基本理论,掌握其设计思维,了解其运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广告设计》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核心专业课程,要求学生既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创新思维能力,又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整体把握广告行业。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根据广告设计类课程的特点,选取存在典型问题的学生作业,进行“作业再设计”,即重新设计学生的作品,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作品存在的问题及不足,能够较为透彻地掌握设计的要点,同时对理论知识有了深一步的了解。笔者将此种方法应用到教学中,并将整个教学过程归纳总结为“教·改·教互进教学法”。
一、“教·改·教互进教学法”方法介绍
(一)教
1.讲授知识要有理、有趣、有用
一是有理。教学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含量,这是教学的核心。深入讲解理论知识的时机是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二是有趣。运用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愿听,听懂、记住。这是教学的手段。注意要师生共同寻找“寓教同乐”的教学形式,而不是教师采用自以为学生喜欢的“寓教不乐”教学形式。三是有用。这是教学的目的,也是最重要的根本。如果只是有理、有趣,但是无用,此种教学注定是失败的。因此,教学必须围绕“有用”加大力度,采取措施。
2.课程实施“两阶段教学”
第一阶段教学是让学生达到广告设计的初级目标——“一目了然”。在这一阶段,教授学生运用“直接展示设计法”,简要明白、准确无误地表述广告内容。第二阶段教学是指培养学生达到广告设计的高级目标——“过目不忘”。学生运用“间接展示设计法”,以其新奇的构思、巧妙的設计,深刻表现广告的丰富内涵,增强广告的感染力,让广告入眼、入脑、入心。
(二)改
1.学生自改
任课班级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典型问题、修改方向,找出作业中存在的错误和疏漏等,尝试进行自我修改。
2.学生互改
任课班级学生之间互评作业,并鼓励设计能力较强、表现较为突出的学生对其他学生的作业进行修改;选取往届相关专业优秀学生,成立学生讨论组,从往届学生的角度,对学生作业进行讨论、修改。
3.任课教师修改
针对学生设计作品层次的不同,进行因生而异的对应分类修改。一是微调:对好的学生作品,只作微调,充分肯定,作为教学示范作业展示。二是引导:将学生偏差的设计思路引导到正确的创作轨道上来。三是提升:对具有较好基础的设计作品,分析作品不足,确定设计点子,给学生一个支点,让学生做撑杆跳式的飞跃,或给其升力,助其起飞。四是补充:尚有欠缺的设计作品,加以补充,使之完善。五是改造:对问题多的设计作品,实施“美体美容手术”。但是,不要全盘否定,要注意保留学生作品中好的设计元素,即使是一点点也要保留,这对学生会有所鼓励。
4.专业教师修改
在教研室内部,发动一线教师,利用教研会议以及网络平台等,选择性地组织点评学生作业,给出专业的指导意见;依托学校优秀的企业资源(如浙江创意园)内具有丰富设计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进行线下或线上的讨论,从不同角度评价学生作业;任课教师经过归纳、总结,继续“再设计”,反馈到学生中。
5.行业人员修改
利用网络社交平台,与行业内设计人员建立关联,成立讨论组,将典型的学生作品投放到一线设计工作者的眼前;设计工作者根据行业现状、规范和要求等,对作业进行专业的点评、修改,使学生的作品与市场需求保持一致;任课教师根据讨论结果,可进行更进一步的“作业再设计”,继续反馈给学生。
“改”这一步骤,即教学法中最重要的部分——“作业再设计”。教师在此过程中及时收集作业修改前后的对比图例,集合成为典型案例。
(三)教
1.教师点评
重点对“作业再设计”后的作业进行点评。此时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讲最有针对性、需求性和教学价值,因而这也是最佳教学时机。学生对所讲授的理论知识、原理、要领,就会深入领会,牢记于心。
2.学生登台
学生登上讲台讲述自己修改作业的体会、在教学方面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3.对比展览
一是修改前后对比:学生自改作业前后对比、学生互改作业前后对比、任课教师修改作业前后对比、专业教师修改前后对比、行业人员修改前后对比。二是与优秀作品对比:往届学生优秀作业、本届学生优秀作业、本班学生优秀作业对比。“近山之石”,亦可攻玉,更可攻心。这里所说的“近山之石”,是指学生创作的优秀作业,利用学生的优秀作业作为教学图例,会让学生感到可信、可学、可及,树立身边榜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三是与大师作品对比:大师同类或近类题材的作品对比。运用大师的作品做图例进行讲授,以引导学生开阔眼界,提高鉴赏水平和创作能力。
二、“教·改·教互进教学法”实施成果
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实施《广告设计》课堂教学改革,运用“教·改·教互进教学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师生互动、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成果转化为课程教学资源等作用。
(一)课堂角度
根据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与教学反馈,笔者从“翻转课堂”模式中吸取精华,先进行以学生为主的作业模式,再通过“教·改·教互进教学法”,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借以激发学生思考和引导解决问题及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其目的是改变单一的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及评价标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二)师生角度
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创新实践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学生对于设计方法、设计元素以及设计趋势等内容的把握,从而了解学生的潜在设计实力和工作能力。同时,教师必须积极学习专业知识,关注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抓住时间和机遇进行专业研修,努力保持、提高自己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
学生能够从课堂教学创新实践的过程中更加精准地了解教师对于课程作业的要求,结合教师讲述的理论知识,发现设计中存在的优缺点,更好地完善自己的方案。同时,有利于课堂思政的推行,实操演练期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习惯将作业一改再改,精益求精。适当引导学生树立“工匠精神”,激励学生怀抱匠心,练就精湛技艺,对职业保持敬畏专注的态度,时刻保持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姿态。这样可以加深师生交流,加強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形成良性循环。
(三)成果角度
课程教学期间,不断积累采用“教·改·教互进教学法”的作品,形成教学创新案例集。分为“学生层级”“教师层级”“行业层级”“流程展示”4个层次,共22个案例,并以此制作案例分析微课10小节。此成果可以继续不断积累、补充,循环使用,这有助于积累《广告设计》课堂素材,建立和完善课程教学资源平台。
三、“教·改·教互进教学法”教学反思
在《广告设计》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课程创新方法“教·改·教互进教学法”,通过灵活的、多平台的师生互动,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广告设计的理论知识,掌握其基本方式,了解其运用方法,从而对设计思维有更深刻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下面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教学反思。
(一)教学理念
1.以学生为主导
教学前,首先掌握学生的情况,针对高职学生的基础和特点,课程设计要着重于如何让学生在相似联想的理念和运用上得到更有效的提升和发展。
2.注重教学效益,侧重设计实践
在广告课程教学过程中,将重点放在学科理论上显然是不明智的,尤其是像《广告设计》这种以设计为主的课程,人们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同时要增强学生的创意理念,根据专业特点更多地将重心放在实践操作上,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3.线上辅助教学
研究“翻转课堂”教学方法,使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与指引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形成主体意识,可以结合自身特点完成教师指定的进度,课堂上学生可以进行学习交流、案例讨论等,调动课堂参与者的积极性。其间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线上辅助教学,实现教学创新。线上教学辅线更能增进师生互动,教师与学生随时交流,随时互动,从课上延伸到课下,从线下延伸到线上,形成灵活的、多平台的师生互动。
(二)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教·改·教互进教学法”。选取存在典型问题的学生作业,进行“作业再设计”——即重新设计学生的作品,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作品存在的问题,能够较为透彻地掌握设计的要点,同时对理论知识有了深一步的了解。此外,还采用了讲授法、示范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线上教学辅助,开展灵活的师生互动。教学期间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激励学生“跳起来摘桃子”,同时要拓展思维,激发创意,达到设计学科教育的目的。教学方法的采用讲究的是实事求是、切实高效,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新颖独特。课程教学要结合多媒体,合理创新课程教学方法。
(三)课堂思政
广告与人的意识形态向来是无法分割的,广告亦能引领人们的思想。教师在教授课程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做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作品,传播社会正能量,同时尽量避开宗教、政治等敏感话题,遵守行业道德与底线。在本课程的教学创新实施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实操演练,习惯将作业一改再改,精益求精。要适当引导学生树立“工匠精神”,激励学生怀抱匠心,练就精湛技艺,对职业保持敬畏专注的态度,时刻保持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姿态。广告人应有一颗“匠心”——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匠人”对自己做的事情,有着高度的坚守。把事情做到极致,精益求精。无论身居何等要职,无论获得多少荣誉,依然对自己的作品保有这样的坚持与激情。广告人以“匠人”之心,成作品之魂,这种精神应有技巧地渗透在课堂教学中,从而加深师生交流,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形成良性循环。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课题名称:本文系“基于‘作业再设计的《广告设计》课堂教学改革”(院内批文号:浙工贸院办[2017]4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特樱楠(1989-),女,蒙古族,内蒙古赤峰人,艺术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