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音乐《秦淮景》中的民歌元素

2019-04-30 13:19蒲晶
牡丹 2019年11期
关键词:小调无锡气息

蒲晶

本文以苏南民间小调《无锡景》为研究方向,深入探讨了电影《金陵十三钗》插曲《秦淮景》中的民歌元素。全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是认识本曲“前世今生”的发展过程,并通过谱面分析结合方言与评弹的演唱技法,塑造歌曲的形象与情感基调。其次深入探究每一句的气息咬字、强弱快慢、发声方法、歌曲处理等演唱思维方式,并将之融合进中国地方小调的传统旋律色彩,从而能够使演唱者更加严谨细腻、贴切生动地演绎与诠释歌曲的意境色彩。第二部分旨在探究中国传统民间音乐在电影艺术及新媒体中的运用,带给人们保护传统文化的新思考,在符合观众审美的同时又体现了古为今用、传承与发展的民歌新潮流。

《秦淮景》是作曲家陈其钢根据江南小调《无锡景》改编而来,选本歌为研究主题,一是旨在加强对江南小调及苏州评弹的学习,因为小调及曲艺对于民歌演唱者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参考价值,是民歌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二是探究中国传统民间音乐在电影艺术中的运用,使人重新思考如何保护传统文化,做到既符合观众审美,又顺应古为今用、传承与发展的民歌新潮流。

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演唱技巧,一是从谱面入手,歌词采用吴侬软语的江苏方言演唱,结合苏州评弹“说噱弹唱”的行腔走字,初步探索歌曲的强弱、快慢、衬词的演唱方式;二是从情感角度入手,把握歌曲的艺术风格,将自己带入歌曲之中,着重把握感情基调,更完美地诠释歌曲。

一、《无锡景》的概况与演唱技巧分析

(一)《无锡景》的来源与发展现状

《无锡景是江浙一带极具代表性的民间小调之一。其母调为“无锡景调”,在南方又被称为“侉侉调”,清末时经优伶、戏子盛演,方言声韵皆极具讲究,口口相传,在江南地区几乎家喻户晓。音乐内容多为歌唱地方民俗风情,传入无锡后,将无锡当地的风景填入歌词中,便出现了“无锡景调”的代表性民间小调《无锡景》。到了清末,“无锡景调”已传遍我国大江南北,尤其在苏锡、华北、安徽、湖南、湖北等地流传甚广,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风俗迥异,其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发生异变,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曲调,较出名的有湖南民歌《侉侉调》、扬州小调《卖油郎》《五更歌》等。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环境的改变,《无锡景》也慢慢衍生了不同曲调,但并无固定歌词,皆由演唱者即兴发挥,于是笔者整理了近代以来的经典演唱版本:最早可查的版本是1921年由湘林四小姐演唱,百代唱片公司灌录的《无锡景致》;再是1935年,无锡籍歌唱家王美玉演唱《改良无锡景》,由高亭公司发行,歌词描述的是当时无锡城经贸繁荣、交通便利等,这一版本使《无锡景》歌词初具雏形;1939年周璇使用无锡景调改编录制《花开等郎来》;而近代以来真正使这首地方小调广为流传的是由歌唱家蔡红虹于1994年录制的《无锡景》,用苏州评弹的方式演唱,原汁原味地展现了苏南民歌的风格特征;2004年无锡歌手朱虹以一首《苏州好风光》声名鹊起,该曲以《无锡景》为基础改编,为民歌新唱的代表作品之一;2011年,由张艺谋导演的电影《金陵十三钗》,陈其钢为其作曲,再创作《无锡景》为《秦淮景》,让这首无锡小调真正走出江南,为全国人民所知晓。

(二)《无锡景》的谱面与演唱分析

整曲采用“起承转合”的四句式结构、单乐段的分节歌形式、五声宫调式。四个乐句均趋于下行,每句落音分别为宫、徴、角、宫,前两句顶真,最后一句与前奏基本一致,有旋律的再现感。节奏多以前后十六、四十六伴有附点、切分的节奏搭配。整体旋律细腻悠扬,旋法曲折,歌词以第一人称叙述,以无锡当地人文风景为基础,融合吴语方言为润色,并大量加入“吧啦、呀、嘛、仔”等语气衬词,使歌词不仅符合吴语官话的韵律,更有江南软糯柔婉及口语化和叙述性的特点。

古人云:“腔曲何处最百媚,广陵山水吴越声。”因此,在学习和演唱《无锡景》时,最重要的便是把握到吴侬软语启口舒绻、收音纯细的行腔走字与入声讲究。从历史文化语言特性分析,吴语保留全部浊辅音,极近中古雅音,继承中古汉语的四声八调、清浊对立等华夏传统的古典语音规范。正因为这样的方言作为载体对整体曲风有着直接的影响,人们更要着重把握浊辅音的咬字方式,声音不能太靠外,像含着一口氤氲的水汽,并找到其中的度,否则会显得声音过于苍白与无力,才能体现出《无锡景》抒情委婉的意境色彩。说到这里,不得不提江南独特的传统曲艺——苏州评弹。苏州评弹是苏州弹词与苏州评话的总称,弹词用吴音演唱,一唱三叹,抑扬顿挫,娓娓动听,极具古典和地方特色。《无锡景》便充分吸取了这一特征,因此演唱时人们要做到轻清柔软,音色细腻醇润,收放有度。

同样,学习《无锡景》的气息运用尤为关键,歌唱任何歌曲的过程都离不开气息,气息是唱好每一首歌的重要保障,只有在歌唱中灵活地驾驭和使用气息,才能让流动的气息为歌唱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反之,一旦没有了气息的支撑,声音就会过于苍白与单薄,甚至会破坏音乐作品的艺术性和渲染力。例如,在《无锡景》中,人们要根据旋律及歌词的走向,有效地控制每一个气口的呼吸,并着重关注气息的深度,才能输出更好的声音效果,做到声断气不断、气段情不断地把握意境色彩,更完美地诠释歌曲。除了把握气息,人们还需注重情感的共鸣,根据不同的歌词判断情感的色彩。例如,《瀛孺杂志》记载,当时弹词女子弹唱“其声如百转春莺,醉心荡魄,曲终人远,犹觉余音绕梁”,因而“每一登场,满座倾倒”。这就是很好地把握了歌唱中情感的度,才能使听众身临其境,陶醉其中。

二、民歌新潮流

(一)保护与传承

“无锡景调”的与时俱进,带给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民间音乐保护的新思考。无论是在電影艺术中的运用,或是改编为男声四重唱的《无锡水韵》,甚至“无锡景调”衍生出的系列歌曲《无锡景》《侉侉调》等,这些“新民歌”在传播方式、舞美表演、文学性、艺术性等方面都在原有“无锡景调”的基础上加入了符合新时代大众审美的风格,同时不失传统旋律特色。

同样,有更多类似“无锡景调”的地方民歌不断与时代接轨,朝着音乐元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如《茉莉花》《绣荷包》《孟姜女》等。民族的便是世界的,这些民间小调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传播手段的进步,不断吸收新时代的审美元素,直到走向世界的舞台。

(二)在新媒体中的运用与传播方式

民歌与京剧、杂技等都属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优美的旋律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社会生活和民俗风情最悠久、最真实、最直接的写照。例如,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国风》,便是春秋战国时期十五国地方民歌的合辑。但受限于生产力及科技水平,紧紧依靠劳动人民口口相传、民间艺人口传心授,传播范围极其狭窄,导致大量民间瑰宝渐渐流失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令人甚为叹息。

当今社会,口口相传这种古老的传播方式愈来愈少,而新媒体的传播逐渐兴起。一是电视电影传播,在中国电视电影发展过程中,受到语言文化、历史背景等方面的影响,民族音乐元素在电影情节发展中广泛使用,以此这些“小众”的地方民歌开始被大众所了解并接受。二是网络传播,网络传播是信息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产物,其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从而达到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

三、结语

本文大致阐述了“无锡景调”的发展及现代传承模式。无论是在《金陵十三钗》中的运用,或是衍生出的系列歌曲《无锡景》《侉侉调》等,都极具民族特色,曲式结构非常严谨与细致,展现出独特、优美的传统旋律色彩。因此,这些“无锡景调”的同宗歌曲,备受人们的喜爱与追捧。在歌唱中,人们要充分了解《无锡景》的艺术风格与演唱技巧,将这部作品的情感色彩、内心思想完美地演绎出来,从而感染每一位听众。

(武汉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小调无锡气息
无锡一棉
无锡确定11月1日为“无锡企业家日”
自然的气息
无锡公交
四 季 相 思
思 夫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无锡
“春的气息”
五河小调
春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