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舞田野作业中视角的探索

2019-04-30 13:19马佳宏
牡丹 2019年11期
关键词:北京舞蹈学院民间舞秧歌

马佳宏

所谓田野作业,就是到被调查的对象所在地,搜集与整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这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研究方法,利用这种方式进行文化研究时,人们往往可以较为直观地获得许多真实的材料。这对于进一步揭示文化背后的本质,探寻文化发展趋向,预测文化前进方向都有着不可小视的积极作用。

在田野作业中,人们需要依据实际情况,采取各种手段。例如,出发前商议协调,安排文字整理、图像采集、画面采集、影像采集、声音采集、动态采集、周边文化现象采集等,细化专人或专门负责团队的具体工作内容,甚至连与当地群众交流内容、交流方式,都必须提前商议。原因是其中的交流方式是观望式,还是引导式,都可能直接影响所收集资料的真实性。反之,如果方法不得当,不仅得不到好的效果,还有可能事倍功半,更有可能歪曲文化的真实性,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总之,田野作业是一项十分严谨的工作,需要极强的科学性、嚴谨的求实态度和默契的配合度,绝不应该是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度假”。

一、田野作业对民间舞发展的必要性

舞蹈研究需要田野作业,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研究更离不开田野作业。如今,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在实验中不断摸索,这些年更是涌现了大批优秀的职业民间舞者。他们有的走上舞台,有的走进教室,成为中国民族民间舞发展的中坚力量。这与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优质的教材是分不开的,这些教材分为汉、藏、蒙、维、朝、傣六大民族,其中汉族又分:云南花灯、东北秧歌、山东鼓子秧歌、山东胶州秧歌、山东海阳秧歌。这些种类繁多的民间舞教材的形成,无一例外,都是通过田野作业的研究方式,一次次不断地深入民间,扎根群众,与优秀民间艺人同吃同住而积累的。

值得一提的是,田野作业所采集的民间舞素材不能原封不动地搬进课堂。例如,近几年,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对于“职业化民间舞”的呼声越来越高,其中,许淑瑛时代所提出的“元素教学法”,其教学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培养职业化的民间舞者,建立起舞台化的民间舞。但是,实现民间舞的职业化,就必然不可能将民间状态的民间舞原样搬进教室,而是应该将田野作业中所采集的身体动态进行元素化的分类。此举虽然“肢解”了身体动态的原貌,却保留了各地区的文化审美,这样的教材才可能经久不衰。

近年来,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时代”,民间舞系在高度教授的带领下大力发展民族民间舞创作,在这八年中,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出现了一大批优秀民间舞作品,举办了不少民间舞系列晚会。优秀作品有《尼西情舞》《库玛拉随想》《阿尺木刮》等,系列晚会有《大美不言》《沉香》等。这些作品与晚会的出现,将中国民族民间舞系的发展推向了新高。但是,这些作品不是凭空编创而成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沉香》系列晚会。

《沉香一》依托着“民间传统乐舞研究”这一科研项目应运而生,将民间那些优秀的、即将被人遗忘的乐舞搬上舞台,呈现给观众。那么这就离不开田野作业。整台晚会从计划到实施直至最终的舞台呈现整整历时一年。在这一年中,师生多次深入民间,学习采风,最终完成舞台展示。更值得高兴的是,这一年不仅完成了《沉香一》这台极具观赏和研究价值的晚会,还整理并编撰成册了大量的文字资料,这些资料详细记录了各个舞蹈的源流、文化背景、表演方式及艺人流派等内容,甚至连表演的场图也请专人绘制,最后在册中还附上每位参演学生的表演心得。实属难能可贵。由此可见,科学的田野作业对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二、田野作业过程中应当具备开阔的视角

近些年来,田野作业这一课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民间舞教材建立及民间舞舞台化创作中也是如此。人们逐渐开始摒弃那些没有任何事实依据、全靠胡编乱造形成的作品,因为那样的作品完全不可能打动观众,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一定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它们要么是从某一个例中,找出属于某一时代或群体的共性,要不就是从某一群体或某一时代中找到一个高度抽象的缩影,总之,它必须有依有据且富含思想性。在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创作中,人们始终不能脱离的,就是各民族固有的动态特征和民族文化,一旦脱离,便会变得不伦不类。只有始终保持以民族情怀、民族状态为根基进行创作,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

要想始终准确把握民族情怀,掌握民族动态,就离不开严谨的采风。实质上,完成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田野作业,是一件比较有难度的事情。总有人这样开玩笑:“你们芭蕾舞只要采风就是出国,我们民间舞只要采风就是下乡。”其实,这就是个不可争辩的事实,因为民间舞的源头就在民间,而芭蕾则是贵族的玩物。许多人在进行田野采风时,由于忍受不了恶劣的气候,所以无法真正深入民间;又或者,好不容易捱过了气候的苦,依旧没有实质性的收获;还有些人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采风后,得到的仅仅是一堆自己原先没有学过的动态。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在采风中忽略了客观外部环境对舞蹈的影响。比如,如果没有高原低气压的环境,恐怕很难会出现藏族独特的动态审美;如果没有云南极度炙热的太阳,也很难有傣族少女在竹林间悠缓柔美的姿态;如果没有黄土地的贫瘠,更不会有山东鼓子秧歌、陕北秧歌那种粗犷雄壮的气魄。这一切都离不开每个地方特有的地理环境,是环境气候塑造了人文,创造了极具魅力的舞蹈。

在芭蕾舞、国际标准舞中,很多手位、脚位都有严格的规定,形成了世界统一的标准,这样便于传播,也可形成一种国际统一化的审美。可是,中国民族民间舞不是这样的。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律动和审美。同是汉族秧歌,种类就千姿百态,恨不得每个村都不同,甚至每个民间艺人都各有差异。这是由于每个民族的信仰不同、历史背景不同、人口迁徙路线不同、人的性格不同等诸多原因造成的。再如,藏族舞蹈中弓背屈膝的动态,不仅是高原气候的产物,也与其宗教信仰、长期推行的农奴制度脱离不开。朝鲜族长期受儒家文化影响,男尊女卑观念根深蒂固,朝鲜族女性普遍坚韧、内敛,所以缓慢却极具内在张力的呼吸与节奏往往贯穿她们舞蹈的始终。

三、结语

做好田野作业的前提,首先是“纵横交错的视角”,切不可执着于眼前,拘泥于细节。有些人在采风学习时,一味记录动作顺序,只追求动作准确性,这就是视角狭隘的一种表现,如此是很难真正学好民间舞的。另外,在田野采风过程中,人们还会发现一种情况,就是对于同一位民间艺人,他昨天与今天明明跳的是同一支舞,却完全不同,甚至前一遍与下一遍也完全不一样。这样往往弄得学习者一头雾水。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其实有两个,一是忽略了民间舞的重要属性——即兴性。其实,很多民间舞蹈都是即兴产生的,民间艺人没有接受过所谓的专业教育,更多的时候只是随着心情或要表现的东西,自由地舞动,但这种自由又不是完全的自由,框住他的是个人性格、人生经历和对本民族文化的不经意流露。所以,“学习舞蹈动态”绝不是工作重点,只有与他们同生活,同感受,方能与他们同舞。二是人们往往忽略对艺人情绪的调动。许多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地把课堂思维转移到民间采风中,其实大错特错。民间学习与课堂学习具有天与地的差异,民间学习更多时候需要的是“融入”。试问,在民间,谁会在不高兴时跳秧歌呢?所以,自娱性、即兴性是民间舞发展的前提,是民间舞的内在核心,是田野作业中完全不能忽略的要素。其实,民间舞田野作业除了需要严谨的态度,有时也需要一些智慧,需要纵横交错的视角,只有这样,人们才可能从民间得到真正想要的东西。

(浙江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北京舞蹈学院民间舞秧歌
论民间舞课堂教学的继承与发展——以“东北秧歌典型人物精品课”为例
艺术院校参与社会服务反哺人才培养的机制与效果——以北京舞蹈学院为例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富平村里唱秧歌
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外松内紧”的内涵与实践
昌黎地秧歌
芭蕾基训对民间舞教学的影响
对北京舞蹈学院“高参小项目”舞蹈课教学实践的研究
艺术院校新媒体宣传阵地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舞蹈系成功召开“天津民间舞项目研究
——教材内容”展示与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