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维和
(庄河市中心医院输血科,辽宁 庄河 116400)
尿液分析的最初范围仅是通过显微镜人工检测尿糖与尿蛋白,所获得的诊断数据非常多且对操作精密性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不符合临床快速诊断的要求。好在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尿液分析方法有了明显的进步,不仅检验项目明显增多,其检查手段也过渡到仪器的自动分析,检验准确性有了明显的提高。然而,尿液标本质量依然会影响到尿液常规检验结果,因此需要在检验分析前进行质量控制。本文选择2014年11月至2017年11月收入的80例受检者,试探究质量控制给尿液常规检验结果的带来的影响。
1.1 一般资料:择取2014年11月至2017年11月收入的80例受检者,按照其是否在检验分析前给予质量控制而将其分入两组,分别是在检验分析前给予质量控制的40例研究组受检者与未在检验分析前给予质量控制的40例对照组受检者。为两组受检者进行临床资料的对比:对照组:男性受检者27例,女性受检者13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71岁,平均(45.48±11.37)岁。研究组:男性受检者28例,女性受检者12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70岁,平均(45.34±11.52)岁。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统计学对比。
1.2 方法:对照组受检者仅作尿液常规检验,检验前由检验人员对所有相关仪器消毒,分类摆放好相关物品,贴好标签,以免检验时使用错误;同时,做好常规清洁工作,确保检验环境的整洁与干净,为避免空气中的杂质进入尿液样本导致误差出现,还应保持检验环境的空气清新。为防止仪器故障导致误差出现,还应该在检验前进行故障排查与维修。研究组受检者在尿液常规检验分析之前给予质量控制。①使用一次性集尿器在第2日晨起后收集30 mL以上的尿液,尿液标本采集完毕后立即送交实验室进行检验,检验操作需要在2 h内完成。若检验无法在2 h内完成,则要加入甲醛作防腐处理[1]。若女性受检者处于月经期,则要在月经期彻底结束后再为其采集尿液标本。此外,还应该在采集尿液标本前调阅受检者的近期用药记录,若受检者近期使用过对尿常规检验结果有影响的药物,同样需要择期再采集尿液标本。对于存在污染的尿液标本,需要再次采集,直至其达到合格标准。对于偏瘫患者,针对其不方便留置尿液的问题,可以由护理人员协助完成采集工作。②采集尿液时,应观察受检者尿液的颜色,黄色或琥珀色为正常尿液的尿色,而呈红色或绿色的尿液则代表受检者存在病变,采集时需为特殊受检者进行标记,检验时由专门人员对特殊标本进行显微镜检查[2]。③为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对各类化学分析质控物进行评分,随时根据实际情况调节靶值。并且,日常做好实验室质控,检验前核查环境是否合格,仪器是否可以正常工作,尽最大可能避免给尿液标本带来影响。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研究对象的尿液常规检验结果,并将其与显微镜检验结果进行对比,计算两组研究对象的标本合格率与不合格率。
1.4 统计学方法:纳入到实验研究中的研究对象其所有临床数据均以21.0版本的SPSS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检验。其中的标本合格率、标本不合格率等计数资料均以(n,%)表示,行卡方值检验。若两组数据在统计计算后得到P<0.05的结果,则分组结果均存在统计学意义。
见表1,研究组的合格率为92.50%,不合格率为7.50%;对照组的合格率为72.50%,不合格率为27.50%,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41,P=0.019<0.05)。
表1 尿液常规检验结果的组间对比[n(%)]
尿液常规检验在临床上是一种操作见简单、临床应用价值十分显著的检测手段,其检测结果可以用于反映受检者肾功能是否正常,正常情况下,肾小球可以正常过滤一些物质,肾小管集合管则可以分析、排泄与重吸收,若是受检者肾功能受损,其肾小球与肾小管集合管便会发生病变,其尿液常规检验结果也会出现变化,临床便可以借此得出准确的诊断[3]。然而,受体液因素、神经因素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尿常规检验可能会因样本不合格而出现结果上的误差,若使用这样的检验结果将会给临床诊断带来误导。虽然临床可以使用流式定量分析仪来代替人工检验,提高诊断准确性,但是这些仪器并不能准确辨别出尿液标本是否受到污染,因此最根本的解决措施还是应该在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之前采取质量控制措施。
采取质量控制之前应先明确可能导致尿常规结果出现误差的原因,其一是尿液采集不够规范,尿常规要求采集的标本应该为中段尿,但是受检者在留置尿液时可能会采集前段尿,或是将前段尿与中段尿混合在一起,这样会使尿液标本中出现许多杂质,影响到尿液标本的合格性,本文结果中3例(7.5%)受检者的尿液标本不合格,正是因为这一原因。其二是尿液标本放置时间过长,一般情况下,尿液检验应在采集尿液后的半小时到2 h内完成,若是尿液标本被遗漏,使得实验室在2 h内未能对其进行检验,同样会导致尿液中的某些成分发生变化—沉积或聚集,影响检验的准确性[4]。其三是受检者有特殊的饮食方案,对尿液化学成分有明显的影响,医护人员没有掌握这部分信息,采集尿液后没有进行标注,实验室人员在不知情下以正常的靶值作为参考,使得检验结果异常[5]。针对上述情况,临床需要为受检者进行指导,使其区分好前段尿与中段尿,以减少杂质带来的影响;同时,还应该加强管理,如对样本进行积极的保护,控制采集时间,排查容器确保其可用。做好样本标识,等等,以确保经过质量控制的尿液标本可以被用于临床尿液常规检验。
在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采取质量控制可以大幅度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临床应重视这一影响,积极推行尿常规检验前的质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