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医疗机构对医师执业环境的保护

2019-04-30 06:38邓利强
中国医学人文 2019年12期
关键词:执业医患医务人员

文/邓利强

最近,甘肃省人民医院发生的杀医事件震惊全国。2019年10月22日上午,被害医生正在门诊坐诊时遭杨某暴力侵袭,最终因胸腹部多处严重致命伤抢救无效,不幸离世。事件中的被害女医生系该院肛肠科副主任医师,17日刚完成扶贫任务回院,她发表的最后一条微信朋友圈写道:“扶贫任务圆满完成,回到自己熟悉的办公室,见到了自己熟悉的领导和同事,继续努力工作,今天天气真好,万里无云,祝未来的日子一切顺顺顺……”,这短短的几句话能看出她对工作的热爱,对未来美好的期盼。谁知扶贫回来不到一周就惨遭毒手。知情人士称,行凶者因患直肠癌,曾在该医院就诊手术,被害医生为其主治医师,术后曾与女医生发生纠纷。

这是一起典型医疗纠纷激化的暴力事件。而近年类似冲突却不在少数。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简称白皮书)显示,参与调查的14.62 万医生中,在伤医问题上,79%的医务人员认为医院应该为医生提供人身安全保护,47%的医务人员认为医院应该为医师提供心理咨询。一半以上的医师认为执业环境没有改善,自己的工作未得到社会认可。

面对日趋激化的医患矛盾,医师高风险的执业环境,同时为了打击暴力杀医伤医以及在医疗机构寻衅滋事等严重危害正常医疗秩序的失信行为,国家发改委、卫生健康委、中组部、中宣部等28部门联合签署了《关于对严重危害正常医疗秩序的失信行为责任人实施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然而降低医师执业风险,不仅要惩戒,更需要预防。

2018年10月1日实施的《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提出关口前移,即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畅通医患沟通渠道,从源头预防和减少纠纷,以柔性方式减少医患对抗。那么医疗机构作为医师执业的场所,如何切实履行法律法规,化解医疗纠纷,从源头预防和减少纠纷成为社会大众及医务人员关注的焦点。

首先,医疗机构应当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医疗风险管理,优化服务流程,改善就诊环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防范安全隐患,减少医疗纠纷及投诉。

其次,医院应建立有效的投诉管理体系,设置投诉管理部门或配备专人负责投诉管理工作,对投诉处理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尽量避免当事医生直面情绪化的患者及家属。同时,加强舆情监测,及时掌握患者在其他渠道的诉求,重点关注纠纷隐患,提升风险防控。

建立联动安全保障机制,设立安保部门,定期巡查预防暴力事件,面对危机情况及时响应。发现患者存在或可能存在自杀、自残和其他过激行为,或者侮辱、殴打、威胁医务人员的行为,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警,并向当地卫生健康主管部门报告;发现可能激化矛盾、引起治安案件、刑事案件的投诉,应当及时向当地公安机关报告,依法处理。

除了预防和减少纠纷,还应当改善医师的外部执业环境。医疗机构还应注重对医务人员的人文关怀,关心医生的身心健康。近年来,医师工作中猝死及年轻医生英年早逝的情况屡有发生。

根据《白皮书》对医师健康状况的调查显示,心理耗竭在6 级以上的医务人员占51.3%(心理耗竭是用于评价工作-生活压力导致的心理损伤程度的主要指标。Maslach和Jackson制定的评价量表将心理耗竭分为 1-8个等级,等级越高心理损伤程度越重)。医师职业既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工作,同时也是服务导向的情感劳动,将医师群体与企业职工样本构成的参照群体相比较,医师群体在总体心理耗竭等级上显著高于参照群体。

医疗机构应为医务人员定期提供心理咨询及身体检查,及时掌握医务人员的健康状况,以便调整工作安排。保障医师休息权,防止过劳医疗行为,提高医师合法收入,这些对缓解医患紧张关系,改善医师执业环境都能起到积极作用。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医师健康是保障人民健康的基石。改善医师执业环境,降低医师执业风险是保障医师健康的核心。医疗机构作为医师执业的场所,于理于法均有保护医师的义务。

在此,我们强烈呼吁医疗机构切实履行相关法律法规,维护医师的尊严和合法权益,力争为医师创造更好的执业环境,更为患者创造有序的就医环境,积极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

猜你喜欢
执业医患医务人员
汉末魏晋时期的医患关系考
危机管理减少耳鼻喉科医患纠纷的实践与效果分析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医务人员新冠疫苗接种意愿现状及影响因素
如何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措施执行率
医务人员如何预防针刺伤
建党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与执业注册会计师的首次合作
关于实习医生医患沟通的教学调查及教学改革建议
中注协会员人数超过27万人
切实关爱疫情防控一线医务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