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官万平 漆 益
中国近现代医学教育史是中国教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近现代医学教育史发端于清末,鸦片战争之后,来华传教士开设的教会医院及为满足医生护士及相关技术人员需求附设的医学校、私立西医学校以及洋务运动带来的洋务学堂中的医学专业。民国之后通过引进、借鉴西方近代医学教育理念,建立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高等医学教育制度和教育模式,以及涵盖西医和中医临床各学科、护理及相关专业的医学院校。精英、名士的推动使得中国医学教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培养了一大批医学教育人才。
中国近现代医史文献文物撷珍(二)集中展示了一批珍贵的医学教育文献,他们与多所中国大学的历史有关。敬请走进历史,阅读润道……
苏格兰传教士司督阁(Dugald Christie,1855-1936)于1883年在盛京(今沈阳)成立西医诊所,并于1887年发展成为盛京施医院。盛京西医学堂作为盛京施医院的附属机构于1892年成立。1912年发展成为奉天医科大学,这是中国东北地区第一家近代医科大学,盛京施医院则成为大学的附属医院。
司督阁先后创办了盛京施医院、女施医院、盛京西医学堂,他是第一位将西方医学传入我国东北地区的传教士。盛京施医院后更名为奉天医科专门学校、辽宁医科专门学校、盛京医科大学、辽宁医学院、辽宁医科大学等。解放前夕并入中国医科大学。
是证为残证,但主要内容尚在。从5年制学制和课程设置来看,完全达到其时欧美医科大学的水准,是为我国东北地区发现的最早的大学和医科毕业证。
德国医生宝隆博士于1907年创建了上海德文医学堂。1908年,“德文医学堂”改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1912年,增设工科,更名为“同济医工学堂”,设医、工和德文三科。 1917年12月,更名为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1924年5月20日,更名为同济医工大学。 1927年8月,改私立为国立,命名为国立同济大学,原医、工两科分别更名为医学院、工学院。同济大学是民国最早建立的七所国立大学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综合性大学之一。1950年2月,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迁往武汉,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更名为中南同济医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前身)。
唐哲,1930年毕业于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新中国成立后他领导并完成了同济医学院迁校、并校、建校等任务。他长期担任中南同济医学院院长,从事医学教育和大学领导工作,为我国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19年,山西医学传习所创建。1921年,山西医学专门学校创建(合署)。1928年,山西医学专门学校升格为山西医学专科学校。1929年,山西医学专科学校停办。1932年,山西医学专科学校复校并更名为私立山西川至医学专科学校,1940年私立山西川至医学专科学校撤销,并入山西大学,是山西医科大学的前身之一。
川至,是阎锡山的字。
1912年,李煜瀛等人发起建立留法俭学会,是为中法大学的雏形。1920年,中法大学在北京正式成立。先后成立了中法大学西山学院、法国里昂中法大学、中法大学孔德学院、中法大学服尔德学院、中法大学陆谟克学院等,1929年又在上海成立了中法大学药学专修科(四年制),聘请医学博士宋悟生任首任教务长。该专修科初期还设有夜校,为一些职业青年提供进修机会。1952年药学专修科并入上海医学院,即现复旦大学药学院。顾学裘、伍裕万等毕业于该校。
该证签发人为褚民谊,1946年以汉奸罪被处决。
1912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出资兴办的高等西医学校——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正式成立。1923年更名为国立北京医科大学校。1927年,北洋政府下令将北京九所国立大学合并为京师大学校。年尾,南京教育部将之改组为国立北平大学。卢沟桥事变爆发后迁陕,历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国立西北医学院数名。
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1950年改称为西北医学院,1956年改称西安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西安医科大学(今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
1945年夏,国立西北医学专科学校并入“国立西北医学院兰州分院”。1946年并入国立兰州大学,几经分合。
日据时期,1938年1月,当时的教育部将原北京大学和北平大学合并办起“国立北京大学”。抗战结束后,北京各公立大学被统一编为“北平临时大学补习班”,北平大学医学院被编为“临时大学补习班第六分班”。1946年,北京大学在北平复校。北平临时大学补习班第六分班连同附属医院一同并入北京大学,成为北京大学医学院。
因此,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为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兰州大学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之前身。
中央陆军军医学校,是旧中国唯一的军医大学,也是当时全国设备最好、师资力量最强的医科大学。它创办于1902年,由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时于天津东门外海运局创立,称“北洋军医学堂”,1911年辛亥革命后定为 “陆军军医学校” ,1917年迁北京。“九·一八”事变后,1933年迁到南京,明确隶属于国民政府军政部直接管辖,全称为“中央陆军军医学校 ”,并设有广州分校和广西分校。1937年“七·七” 事变爆发,南京的校本部迁往广州分校。1938年因为日本侵略战争的扩大,南京校本部和广州分校一并内迁贵州安顺,校长蒋中正。1946年迁上海,改名“国防医学院”。现为台湾地区“国防”医学院的前身。
新中国成立后,华东军区在“国防医学院”原址建立了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主要由华东医务干部学校、第三野战军卫生部医学院、国民党原国防医学院部分留大陆人员和从地方招聘的专家教授组成。1950年10月,更名为上海军医大学。1951年7月9日,由中央军委正式命名为第二军医大学(今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王淑贞和倪葆春是医界知名的伉俪。王淑贞是我国妇产科泰斗,曾任上海女子医学院院长、红房子(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院长。倪葆春是我国整形外科之父,1936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创建国内第一个整形外科,曾任震旦大学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前身之一)院长、上海第二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
民国时期,“多点执业”是为常态。
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大学大部撤到了古都西安。日据时期的教育部将原北京大学和北平大学合并办起“国立北京大学”,医学院为下设的六个学院之一,还接收燕京大学和协和医学院师生上课,如林巧稚,诸福堂等。坊间把北京大学1937-1945年这段时期称为“伪北京大学”时期。
赵橘黄是我国现代生药学和本草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医学院教授、中央卫生研究院中国医药研究所顾问、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生药研究室研究员、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
《保定市志》记载:光绪二十八年(1902),美国传教士路崇德在保定西关建思罗医院、思侯医院(现保定市第一人民医院)。思罗医院是纪念罗著志的,思侯医院是纪念侯德祚夫妇的。
罗著志 (George.yaraley.taylor),传教士, 1893年12月1日来到保定宣教行医,1900年6月30日死于保定的义和团运动。思罗医院英文为:Taylor memorial hospital,译名:泰勒纪念医院。
侯德祚(Cortlandt van rensselaer hodge),传教士,1872年出生于美国Burlington ,侯德祚夫人原名 Elsie campbell sinclair, 两人均于1900年6月30日死于保定的义和团运动。思侯医院英文为:Hodge memorial hospital,译名:侯德祚纪念医院。曾译为:荷池医院。
路崇德(Rev.James Walter lowrie)是思罗医院的创始人,他因为送母亲去上海而在保定的义和团事件中幸免于难。1900年在保定协助朝廷处理义和团事件后续事宜,主持新建了教堂和思罗医院及后来的思侯医院。
河南省立医院(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亦为河南大学医学院教学医院;上官悟尘为该院创始院长兼河南大学医学院教授。其时,河南省会在开封。
1932年,河南省主席刘峙请上官悟尘在开封筹办省立医院,历尽艰辛,河南省立医院于1934年2月开业。设内、外、眼、耳鼻喉、皮肤、妇产、化验诸科,每上午发放三百张免费号。
江苏医科大学的前身是1915年7月被政府正式认可的公立江苏医学专门学校,位于苏州。1925年升格为江苏医科大学。1927年6月9日,北伐军攻下南京后,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将原国立东南大学等江苏境内专科以上的9所公立学校合并,组建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其他三个分别是广州的中山大学(即第一中山大学)、武汉的第二中山大学、杭州的第三中山大学。 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是当时中国院系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大学之一。江苏医科大学变更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后迁往上海吴淞。
1928年2月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更名为国立江苏大学,1928年5月,再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1932年,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独立为国立上海医学院,也就是后来的上海医学院(现复旦大学医学院)。
1935年国立中央大学在南京重建医学院,1949年8月更名“国立南京大学”,1950年定名“南京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时迁往西安,以其为主体组建了现在的第四军医大学(现空军军医大学)。
1932年8月,山东省立医学专科学校成立,该校由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和山东省教育厅共同领导。学制五年,后改为四年。首任校长为尹莘农。七七事变后学校在尹莘农带领下撤离济南,先后迁到汉口、四川云阳县和万县。附属医院被国民政府改编为“军政部第十重伤医院”,尹莘农兼任院长。1946年10月,山东省立医学专科学校从万县迁回济南,与山东省立医院合并,1948年8月山东省立医学专科学校升格为山东省立医学院,旋即并入华东白求恩医学院。
1949年5月华东白求恩医学院划归山东省人民政府,更名为山东省立医学院,1950年12月更名为山东医学院。1952年院系调整中,山东医学院与齐鲁大学医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山东医学院(现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部)。
需要注意的是,山东省立医学专科学校和山东公立医学专门学校(1926年并入省立山东大学,1956年扩建为青岛医学院)并无关系。
1937年7月15日,福建省立医学专科学校创办于福州市,1937年6月因抗日战争迁往闽北沙县,同年8月更名为福建省立医学院,1949年1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接办福建省立医学院,改名福建医学院(现福建医科大学)。
侯宗濂,中国著名生理学家和医学教育家。他创办了福建省立医学专科学校。1944年-1992年历任西安医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院长、名誉院长、学位委员会主席等。
国立药学专科学校始建于1936年,是第一所由国家独立设置的药学高等学府。1937年9月,国立药专迁武昌知关。1937年12月,复迁重庆。重庆时代的国立药专为民族解放抗战事业培育了大批人才。1946年回迁南京。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山东齐鲁大学药学系、苏州东吴大学药学专修科并入。国立药专今名中国药科大学。
《医育》1935年10月创刊于南京,1941年6月停刊 。《医育》的宗旨是:针对现时社会状况、经济状况和师资供给状况的考察,探讨改进医学教育的基本方案;就医学院校专家对于各种学科的教学研究心得和经验进行交流;就各医药院校师生的科学研究所发现的问题、结果和进展进行交流;就医学生的品行和职业意识进行训育。